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繁殖期黄喉鹀的领域鸣唱及其种内个体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镜泊湖自然保护区收录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的鸣唱声,室内作出鸣唱的语图和声谱图。繁殖期黄喉鹀领域鸣唱的频率范围2.4—6KHz,有13—28个音节,2—3个泛音,鸣唱持续时间2.2—4.0秒;具相似的频谱结构,但种内个体间亦存在差异。野外对比实验的结果可说明,黄喉鹀有识别邻鸟和陌生鸟领域鸣唱的能力,有对声音的记忆和定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w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w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杭州鹊鸲的声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仕仁 《四川动物》2003,22(3):144-146,F003
1996年8月至2002年7月,在杭州对鹊鸲的声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以鸣声回放验证某些鸣声的功能。对求偶鸣唱、领域鸣唱、抗议鸣叫、嬉闹鸣叫、联络呼唤声和惊叫声等6种鸣声进行了分析,各具不同的声学特征。该鸟的鸣声结构非常复杂,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短语所组成,每个短语又有3~10个音素所构成。并将杭州与印度哈里瓦地区鹊鸲的领域鸣唱进行了比较,两地鹊鸲的鸣声特征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Pan X  Li DF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1):72-74
多巴胺(DA)与鸣禽的鸣唱行为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VTA和SNc以及PAG,它们投射到前端脑鸣唱控制核团,调节鸣唱的学习和产生.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成鸟的鸣唱产生和幼鸟的鸣唱学习,而这种环境依赖性的鸣唱行为变化是由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来介导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关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鸣唱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著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著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  相似文献   

6.
10种鸣禽鸣唱复杂性与发声核团体积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捕自野外和人工繁殖的10种雄性成鸟(一年龄以上)作为实验材料。当鸟适应环境后录音,用VS-99语音工作站软件进行声谱分析。鸣唱的复杂性采用语句短语总数、短语的音节数之和、短语的音节种类数之和、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数、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种类数、每种鸣禽最长短语的音节数和最长短语的音节种类数7项指标表示。然后测定前脑的上纹状体腹侧尾端(HVC)、古纹状体粗核(RA)以及嗅叶的X核(Areax)3个主要鸣唱控制核团的体积。最后分别对10种鸣禽3个发声控制核团体积和鸣唱复杂性的7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10种鸣禽的7项指标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科也如此。蒙古百灵的3种核团体积比值均最大,其次是金丝雀和黄喉鹉。10种鸣禽鸣唱语句复杂性的7个指标和3种核团体积聚类分析树形图显示的结果各不相同;仅RA和Areax核团体积的树形图显示蒙古百灵远离其他9种鸣禽,与现代分类学和DNA分析得到的进化树一致。  相似文献   

7.
邓梦先  梁丹  罗旭 《动物学杂志》2021,56(2):171-179
鸣声在鸟类通讯、配偶吸引和领域保卫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雀形目火尾绿鹛(Myzornispyrrhoura)繁殖期的鸣声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于2013和2014年的3至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片马垭口、独龙江垭口录制了成鸟(n=30)、3个家庭的幼鸟(n=6)和1巢雏鸟(n=2)的鸣声。依据鸣声发出时的个体行为特征,将录制的成鸟鸣声分为3种类型,即联络鸣叫、报警鸣叫和雄性鸣唱。其中,雄鸟鸣唱的语图明显比其他鸣叫声更复杂。而样本量较多的多声联络鸣叫和报警鸣叫的声学特征在个体间有显著差异。雏鸟随着日龄的增加,其鸣声的音节数和持续时间均增加,但峰频率随日龄增加而降低,至20日龄雏鸟和幼鸟鸣叫特征十分相似。野外观察发现,火尾绿鹛在繁殖期的鸣唱较少,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鸟类鸣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鸣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鸟类行为学特征。文章通过对大杜鹃Cuculus canorus、赫氏杜鹃C.horsfieldi、红喉蜂鸟Calypte anna、纵纹腹小XiaoAthene noctua、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繁殖期鸣唱的频谱分析,初步总结出了鸟类鸣唱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些特点。初步在鸟类鸣唱型、音段和音节等不同层次上总结出6种不同模式:单音节重复型,双音节重复型,单音节鸣唱型,音段序列稳定变化型,多音节序列不稳定变化型和音节音段混合序列不稳定变化型。鸣唱型模式类型的归纳总结,为鸟类物种行为多样性和鸟声复杂性与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爱真  吴君  王稳  魏青 《四川动物》2022,(2):162-167
城镇化提高了环境噪音水平,一般认为高水平的噪音对城市鸟类鸣声的传播会带来不利影响。城市鸟类可以通过提高最低频率、增加鸣唱长度和缩短鸣唱的起始音素长度等不同的响应模式调节其鸣唱特征以实现鸣唱的有效传播。本研究采用Avisoft SASLab Pro比较了西宁市3个不同噪音水平下,金翅雀Chloris sinica的鸣唱特征(最高频率、最低频率、频宽、主峰频率、鸣唱时间和起始音素时间)的差异,以探索鸟类对梯度噪音水平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噪音水平的升高,鸣唱的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模式,鸣唱时间和起始音素时间呈现出短-长-短的变化模式;高、低噪音组内不同地点的鸣唱主峰频率差异显著(P<0.05)。结合鸣唱地点的植被特征,推测金翅雀在提高鸣唱频率避免被噪音掩蔽和降低频率以利于在林间传播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权衡,鸣唱频率和鸣唱长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主峰频率对噪音外的其他环境因子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巫鸟)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巫鸟)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