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对杉木、台湾杉、香杉22个种源的叶长、叶宽、叶厚、维管束的宽与厚、栅栏组织厚、机械组织厚、表皮厚和气孔数等9个叶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栅栏组织厚(X6)、叶长(X1)和叶厚(X3)三个重要因子,建立优化判别方程:F1(台湾杉)=-235.8714+17.3104X6+26.3587X1+5.0946X3F2(杉木)=-564.9259+78.4254X3+93.1923X1+0.6295X  相似文献   

2.
东灵山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土壤资源和光资源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建  何维明  房志玲 《生态学报》2005,25(11):2954-2960
油松林和辽东栎林是中国暖温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林型。为揭示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土壤资源和光资源的空间特征,在东灵山相应植被下各设置一条100 m样线,利用HH 2高精度土壤水分仪(美国生产)沿样线每隔1 m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并分析相应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利用H em iV iew林冠分析系统每隔10 m测定森林的叶面积指数、林冠覆盖度、林冠均匀性、光资源状况;采用半方差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1)油松林与辽东栎林的叶面积指数、林冠覆盖度、辐射因子和林下光资源没有显著差异,但油松林林冠均匀性显著小于辽东栎林。(2)辽东栎林的间接辐射因子与林下总辐射呈显著正相关(R2=0.466,p=0.030),而油松林的间接辐射因子与总辐射无显著相关(R2=0.203,p=0.191)。(3)光资源的数量及其组成在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下的变化非常相似,但光资源的组成与林冠特征的关系在两种森林间存在差异。(4)油松林下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辽东栎林,但异质性恰好相反;油松林下这两种因子不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而辽东栎林下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5)自然条件下,10 m尺度的林下辐射强弱与土壤水分之间并不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杉木、台湾杉、香杉22个种源的叶长、叶宽、叶厚、维管束的宽与厚、栅栏组织厚、机械组织厚、表皮厚和气孔数等9个叶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栅栏组织厚(X_6)、叶长(X_1)和叶厚(X_3)三个重要因子,建立优化判别方程:F_1(台湾杉)=-235.8714+17.3104X_6+26.3587X_1+5.9046X_3F_2(杉木)=-564.9259+78.4254X_6+93.1923X_1+0.6295X_3F_3(香杉)=-349.4205+64.1926X_6+62.6479X_1+0.8969X_3定量地区分这三个树种,旨在对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树种分类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和肱骨的性别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了 2 6例 (♀ 1 6,♂ 1 0 )成年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和肱骨的 1 5项变量。通过运用SPSS1 0 0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有 9项变量在两性间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 ;采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对有关变量建立判别函数 ,结果显示 ,采用强迫引入法和逐步判别法 ,判别正确率分别为 1 0 0 0 0 %和 92 3 0 %;运用主成分分析 ,进一步说明肩胛骨和肱骨在性别判别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西油松自然类型的划分及其性状的差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松的形态变异调查入手,提出了划分油松自然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冠幅大小与树皮厚度。据此,将山西灵空山地区油松划分为窄冠细皮油松和宽冠粗皮油松两种自然类型,并分类型进行了生长测定。采用Fisher判别分析,验证了对油松划分两种自然类型的正确的。还可应用判别函数Y=0.0653X-4.0369X2+0.0126X3与判据Yc=-0.3668,判别调查地区的油松自然类型。经F检验判别函数的效果,达到了90  相似文献   

6.
采用判别分析预报稻瘿蚊主害代的发生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思松  昝坚 《昆虫知识》1998,35(6):323-325
稻瘿蚊Oresollacryzae(Wood-Mason)是闽西晚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主害代(第4代)的发生趋势,与早稻后期田间标葱率、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降雨量、降雨天数息息相关。本文在参考文献[1]的数据基础上,充分利用上述信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分析方法[2],对武平县晚稻主害代精瘿蚊的发生趋势作出预报。1判别分析法设有六个P维母体民,G1,…,G,分别取n;,n。,…,n”观测值,n-n;+n,+…+n。。其中外一(X\”,X\’,…,X”’)设X’‘’,S’‘’分别为民的样本均值和样本协方差,X为总体样本均值。1.l判别系数向…  相似文献   

7.
n个群体的p维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PCA),Z=U’X,恢复原始数据线性表达成X=UZ,依据λ值,取前-1r个主成分,1≤r≤p,将P维环境因子降维成1元向量,建立前r个主成分的生态梯度轴(EGA(PCr)],估算误差为d(j)。对白榆全分布区20个群体的样点6维环境因子PCA求算的EGA(PCr),取r=1,2,3,建立3个生态梯度轴,累计贡献率依次为63.8%,84.3%和96.0%,都能较好的代表环境因子,EGA(PCr)在揭示群体7个性状的梯度变异中得到验证,并能用于判别种群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8.
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文洪  高玮  王海涛 《生态学报》2003,23(11):2246-2252
1996~1997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带对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的巢树和巢址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因子进入判别方程的先后顺序检测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Wilk’sλ值的检测确定各因子对判别模型的贡献率,根据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两年共观测灰脸鵟鹰的巢址12处,其中83.3%(n=10)位于山坡的上部位置,66.7%(n=8)位于山北坡;在灰脸鵟鹰所利用的巢树中,松科(Pinaceae)植物占的比例最大,为75%(n=9)。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胸径大于30cm乔木的基面积、针叶林的基面积和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9.
山西油松自然类型的划分及其性状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松(Pinustabulaeform isCarr.)的形态变异调查入手,提出了划分油松自然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冠幅大小与树皮厚度。据此,将山西灵空山地区油松划分为窄冠细皮油松和宽冠粗皮油松两种自然类型,并分类型进行了生长测定。采用Fisher判别分析,验证了对油松划分两种自然类型是正确的。还可应用判别函数Y= 0.0653X1- 4.0369X2+ 0.0126X3 与判据Yc= - 0.3668,判别调查地区的油松自然类型。经F检验判别函数的效果,达到了90% 的可靠性,表明采用判别分析划分自然类型是有效的。同时,经生长测定与综合比较使形态变异与生长特性联系起来,既揭示了油松形态变异与速生特性的关系,又肯定了两类型间之差异,证实了窄冠细皮油松确实为优良类型  相似文献   

10.
武正军  戴冬亮  宁加佳  黄乘明  于海 《生态学报》2012,32(15):4691-4699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和植被盖度,正确判别率为97.5%;夏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溪流宽度和枯枝百分比,正确判别率为94.4%;秋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和可利用食物量,正确判别率为97.6%。在区分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可利用食物量、干扰距离、枯枝百分比、溪水流速、溪沟坡度和溪宽等6个因子,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6.7%。判别函数的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鳄蜥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以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分类图表明,春、夏季以及夏、秋季鳄蜥的生境选择重叠较多,而秋季与春季的重叠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isher判别对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CT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GGO患者80例,对结节主要CT形态特征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以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采取刀切法估计误判率。结果:80例GGO分为两组,良性者29例,恶性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恶性GGO结节形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以及病灶界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其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所得Fisher判别公式为Z=-1.864X1+1.434X2+2.091X3+1.154X4+0.492X5+0.996X6+0.677X7-1.008,误判率为13.7%,敏感性达91.7%,特异性78%,准确率86.3%。结论:Fisher判别模型诊断GGO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尖镰孢寄主范围广、遗传差异大,其种下存在多种寄主专化型。对尖镰孢寄主专化型的快速鉴定可为科学制定植物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利用Sherlock MIS脂肪酸鉴定系统对分离自番茄、棉花、黄瓜、茄子等4种寄主专化型的18株尖镰孢进行脂肪酸成分测定,共检测到10种脂肪酸。运用SPSS软件中的PCA法对被检测到的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18:1CIS9(W9)[X1],18:2 CIS 9,12/18:0a[X2]和18:00[X3]等3个脂肪酸为其主成分。利用Bayes逐步判别法建立了尖镰孢4种不同寄主专化型判别模型为Y1=-157.750+2.809X1+3.391X2+8.099X3;Y2=-178.343+0.586X1+7.587X2- 0.214X3;Y3=-129.132+2.749X1+4.163X2+4.476X3;Y4=-201.307+2.016X1+7.345X2+2.400X3。通过对43株未知寄主专化型菌株主成分脂肪酸的测定,利用判别法对尖镰孢进行判定,结果发现有40株与原寄主来源一致,判对率达93%。表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可用于尖镰孢寄主专化型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3.
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刘鸿雁  黄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41-2046
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 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演替方向和土壤剖面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土壤有机质随植被从低级向高级演进逐渐积累,分别是19.5 (X1)、37.0(X2)、50.1(X3)和71.6 g·kg-1(X4);土壤全N、碱解氮和速效钾等也呈上升趋势;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在土壤剖面上,有机质、全N等指标表现出A>B>C层的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 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肥力提高,物种丰富度和郁闭度也相应增加.不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植物与土壤在大时间尺度下的演变方向.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与植物演替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价位分级与生态系统经营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引入生态价位概念,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价位划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价综合指数由物理环境因素、群落结构组成、干扰状况3方面8个指标构成,包括坡度、土层厚度、土壤母质稳定性、结构盖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更新力指数、优势种寿命和干扰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取得相应指标的系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布范围划分了3个生态价位类型,即低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1.874;中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874~2.749;高生态价位,综合指数2.749~3.623;对典型样地进行了生态价位分级,分析了各个生态价位类型森林的主要特征,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即高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封禁保护型自然经营,中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生态修复型半自然经营,低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近自然生态重建型经营。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林龄(1、2、3、4、5和8 a)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林龄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1~8 a桉树土壤有机碳范围在5.79~15.57 g· kg-1之间,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 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8 a>5 a>3 a>4 a>2 a>1 a。(2)土壤非活性有机碳、碳储量随林龄和土层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有机碳基本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表现为8 a>5 a>4 a>3 a>2 a>1 a,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随林龄变化无明显规律,8 a和其他林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3)碳库管理指数随林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8 a桉树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 a对照马尾松林。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储量、碳库活度、全氮、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不同林龄和土层间碳库管理指数有差异性。适当延长桉树人工林的轮伐周期,减少人为对林地凋落物和林下植被的干扰,将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进而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海拔范围为1800-2700 m)为研究对象,选取1900、2100、2300、2500 m 4个海拔梯度,研究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准确估算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固碳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六盘山不同海拔梯度华北落叶松林土壤粒径范围主要集中在粗粉粒、细粉粒和极细砂粒,粘粒含量最少,不足1%。林地土壤呈中性或弱碱性,pH均值范围为6.74-8.19;除土壤pH外,其他土壤理化指标沿海拔梯度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2)在1 m的标准土壤剖面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5.80-35.45 g/kg,总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在21.34-42.28 kg/m2,且深层(4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在各海拔梯度内的变异程度大于表层土壤。(3)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的表聚现象逐渐不明显;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在较低海拔区域(小于2100 m)的变异程度较大。(4)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可以解释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81.02%的变异,其中电导率是影响华北落叶松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变异的主导因子,占环境因子总解释量的67.4%。  相似文献   

17.

Aims

Soil respiration in forest plantations can be greatly affected by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irrig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soil water is usually a limit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lant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intensity on soil respiration from three poplar clone plantations in this arid area.

Methods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three poplar clones subjected to three irrigation intensities (without, low and high). Soil respiration was measured using a Li-6400-09 chamber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07.

Results

Mean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2.92, 4.74 and 3.49 μmol m?2 s?1 for control, low and high irrigation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Soil respiration decreased once soil water content was below a lower (14.8 %) or above an upper (26.2 %) threshold. When soil water content ranged from 14.8 % to 26.2 %, soil respiration increased and correlated with soil temperature. Fine root also played a role i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CO2 efflux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s. Furthermore, the three poplar hybrid clon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irrigation regarding fine root production and soil CO2 efflux.

Conclusions

Irrigation intensity had a strong impact on soil respiration of the three poplar clone plantations, which was mainly because fine root biomass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il water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rrigation management is a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soil carbon dynamics in forest plantation in 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林分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模型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Jiang Y  Wang B  Wang YR  Yang QP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641-1648
利用Li-6400-09系统,对我国亚热带地区3种主要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毛竹林)的土壤呼吸和土壤温、湿度进行了野外测定,并采用多种模型对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毛竹林、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的土壤呼吸碳通量分别为12.84、11.70和7.12tC.hm-2.a-1;3种林型土壤呼吸具有相似的时间变化格局,其日变化均在11:00—12:00达到峰值,1:00—3:00最小;季节变化中,7、8月达到峰值,12月和翌年1月最小;Van′tHoff模型和LloydandTaylor方程在描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时差异不大,但LloydandTaylor模拟得出的土壤呼吸值小于实测值;二次项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土壤呼吸与含水量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只有杉木林二者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水热双因子模型比单因子模型能更有效地描述土壤呼吸对土壤温、湿度协同变化的响应特征;协方差分析消除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后,植被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R2=0.541);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合辐射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土壤呼吸变化,且空气温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崔诚  李铤  冼卓慧  张俊涛 《生态科学》2022,41(1):186-195
为掌握广州南沙区城市林业土壤养分及肥力整体状况,提高广州南沙区城市林业土壤管养水平,以广州南沙区4种典型城市林业土壤(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林带、河涌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容重、渗透率、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9项理化指标,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综合肥力分析,对广州...  相似文献   

20.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遗传信息库,对植被自然演替更新以及生态修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桂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潜力和恢复策略,该文选取恭城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3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构、多样性及其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共计监测到幼苗3 648株,隶属于33科51属55种,其中1年生和2年生草本幼苗共20种,多年生草本幼苗21种,藤本幼苗5种、灌木幼苗3种、乔木幼苗6种;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三华李经济林(22 493 grain·m-2)>青冈次生林(1 033 grain·m-2)>金竹灌丛(793 grain·m-2)。(2)土壤种子库植物生活型方面,三华李经济林主要分布1年生恶性杂草,青冈次生林和金竹灌丛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木本植物占比较少;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总体较低,同时与地上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也较低。(3)研究区域的土壤元素存在高氮低磷的现象,其中磷元素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