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种子活力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Lemont/Teqing)、包含264个重组自交系的作图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8℃培养箱中进行2次重复的发芽实验,考察了种子发芽7d、9d和1ld的发芽率,种子发芽15d后的芽长及干重等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状。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作图软件QTLMapper1.0定位与种子活力相关的QTL。共检测到13个主效应QTL,这些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2.9%~12.7%,平均贡献率为6.2%。同时检测到18对贡献率≥5%的互作位点,其贡献率为5.1%~11.8%,平均贡献率为6.9%,比检测到的主效应QTL的平均贡献率稍大。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大多数主效应和互作QTL成串分布于少数几个染色体区段(Chromosome Regions,CRs),并且成串分布在同一染色体区段的QTL效应的方向总是一致,该结果与这些性状在表型上的正相关相一致。若将成串分布有3个及3个以上种子活力相关性状QTL的CRs视为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s,则共检测到7个上述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s,分别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7条染色体上。根据所含QTL的种类(主效应QTL或/和上位性QTL)可将这些CRs分成以下3种:1)M-CRs:只含有主效应QTL,如CR^sv-7;2)E-CRs:所含位点没有主效应,但与其他位点发生互作,如CR^sv-1、CR^sv-6和CR^sv-12;3)ME-CRs:既含有主效应QTL、也含有与其他位点产生互作的互作位点,如CR^sv-2、CR^sv-5和CR^sv-8。另外还发现,有的CR上的位点同时与多个不同CR上的位点互作,影响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状。与前入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有些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可在不同研究者所用的不同定位群体中被检测到,而有的CR只在特定的定位群体中被检测到。由此表明,水稻种子活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复杂的遗传基础,其主效QTL和互作位点可能基于遗传背景的不同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水稻低温发芽性QTL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5℃低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在发芽培养的6~14d中每天观测统计1次发芽率(%)。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水稻低温发芽性QTL。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分别位于水稻1、3、5、6和8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5%~16%。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148-RM85的qLTG-3-2和位于8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23-RM210的qLTG-8-1对性状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16%和14%。QTL qLTG-3-2在发芽培养6~10d中表达,其效应由强渐弱,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培养6d时的16.4%逐渐降低为发芽11d时的5.1%;而QTL qLTG-8-1则在发芽培养9~14d中起作用,其效应值由小逐渐增大,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9d时的8.6%逐渐上升为发芽13~14d的14%。尽管这2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在低温发芽过程中按一定趋势变化,但加性效应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QTL qLTG-3-2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特青,而QTL qLTG-8-1的增效基因来自于亲本Lemont。这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品种低温发芽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3.
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明恢63的感光基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水稻恢复系明恢63是中国应用面积最大、利用最广泛的恢复系。利用抽穗期感光性近等基因系EG0~EG7及ER~LR对明恢63进行的分析表明,明恢63在E1、E2、E3位点分别带有E1、e3、E3基因,在Se-1位点带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和NIL(Hd4)进行的研究表明,明恢63带有显性感光基因E1和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并推测明恢63带有能抑制E,基因表达的隐性抑制基因。认为籼型杂交稻抽穗期受不育系和恢复系感光基因及感光性抑制基因的共同作用。初步讨论了明恢63广适性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汪斌  兰涛  吴为人  李维明 《遗传学报》2003,30(12):1127-1132
利用由两个籼稻品种Acc8558和H359杂交构建的一个包含131个株系(F19)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包含147个RFLP和78个AFLP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多性状复合区间定位方法,对控制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各检测到6个QTL,其中5个QTL在两性状问是相同的。这些QTL主要分布在第1和第4染色体上,因此这两条染色体对叶绿素含量是重要的。QTL qChlAlc/qChlBlb(二者位置相同)在4个观测时期均表现较大效应,且在最后的剑叶期贡献最大,因此对叶绿素含量最为重要。另两个QTL(qCh-LA4a/qChlB4a和qChlA4b/qChlB4b)只在第2次观测时期效应显著,表明它们只在特定发育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水稻株形对纹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40份源于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水稻(Oryza sativa L.)群体,连续2年调查纹枯病病级与水稻生育期、株高和叶片长宽等18个株形性状的关系。对株形性状与纹枯病病级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实验结果,只有植株松紧度与病级表型偏相关两年中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2叶基角、穗层整齐度等8个性状与病级之间的偏相关只有一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合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各性状进行QTL定位。在抗纹枯病QTL相近区间仅检测到控制分蘖角、植株松紧度和倒2叶基角的QTLs,未发现其余株形性状QTLs与抗纹枯病QTLs分布在同一染色体上。结果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主要是由本身抗性基因控制,株形对纹枯病抗性表达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即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而影响发病程度。抗纹枯病育种在累加主效抗纹枯病QTLs的同时,也要注重选择不利于纹枯病发展的株形性状。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对灿稻窄叶青8号(ZYQ8)和粳稻京系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分别在杭州和海南岛,采用注射器接种法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链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抗纹枯病的QTL(qSBR-2、qSBR-3、qSBR-7和qSBR-11),分别位于第2、第3、第7和第11染色体。其中qSBR-2、qSBR-3、qSBR-7的抗性基因由抗病亲本ZYQ8贡献,而qSBR-11的抗性基因来自感病亲本JX17。qSBR-2、qSBR-3、qSBR-7在杭州和海南岛都能检测到,而qSBR-11只在杭州检测到。在杭州的实验中,纹枯病病级与秆长和抽穗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秆长和抽穗期的QTL中,控制秆长的qCL-3与qSBR-3位于同一染色体区域,其余QTL与抗纹枯病的QTL之间无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稻RIL群体苗期耐冷性QTL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苗期冷害是影响早春季节和高纬度地区水稻成苗和秧苗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鉴定控制水稻苗期耐冷性的QTL,研究采用了1个水稻“粳籼交”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结合1张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3叶期幼苗经过10℃冷处理3d、恢复培养2d和4d时的秧苗存活率进行复合区间作图。亲本Lemont和特青的苗期耐冷性具有极显著差异,Lemont的苗期耐冷性很强,而特青对低温敏感。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苗期耐冷性表现为连续变异,在两个方向上均出现大量超亲分离。共检测到5个水稻苗期耐冷性QTL,分别位于水稻1、3、8和11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7%~21%。其中,4个QTL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Lemont,另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特青。2个主效QTL(qSCT-3和qSCT-8)分别位于3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82-RM156和8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30—RM264,对性状的贡献率达到或接近20%,被检测到的LOD值显著较高,其增效基因均来自于耐冷性亲本Lemont。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水稻苗期耐冷性QTL具有丰富的位点多样性,表明耐冷性普遍较强的粳稻是发掘苗期耐冷性优异基因的主要稻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部分形态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于拴仓  王永健  郑晓鹰 《遗传学报》2003,30(12):1153-1160
应用352个标记位点的大白菜AFLP和RAPD图谱和一套栽培品种间杂交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对大白菜9个形态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研究。在14个连锁群上检测到50个QTL:其中控制株型的QTL有5个;控制株高的QTL有6个;控制开展度的QTL有5个;控制最大叶长的QTL有7个;控制最大叶宽的QTL有4个;控制叶形指数的QTL有6个;控制中肋长的QTL有7个;控制中肋宽的QTL有4个;控制抽苔的QTL有6个。另外,估算了单个QTL的遗传贡献率和加性效应。这将为大白菜品种改良中形态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40份源于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水稻(Oryza sativa L.)群体,连续2年调查纹枯病病级与水稻生育期、株高和叶片长宽等18个株形性状的关系.对株形性状与纹枯病病级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实验结果,只有植株松紧度与病级表型偏相关两年中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2叶基角、穗层整齐度等8个性状与病级之间的偏相关只有一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合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各性状进行QTL定位.在抗纹枯病QTL相近区间仅检测到控制分蘖角、植株松紧度和倒2叶基角的QTLS,未发现其余株形性状QTLs与抗纹枯病QTLs分布在同一染色体上.结果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主要是由本身抗性基因控制,株形对纹枯病抗性表达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即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而影响发病程度.抗纹枯病育种在累加主效抗纹枯病QTLs的同时,也要注重选择不利于纹枯病发展的株形性状.  相似文献   

11.
水稻加工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s)分子定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检测了Lemont/特青RI群体212个株系的糙米率(BR),精米率(MR)和整精米率(HR)等3项加工品质性状,利用RFLP连锁图和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V1.0)进行QTL定位研究。群体呈边境分布,双向超亲现象明显,HR较BR,MR变异范围更大并偏向低值方向;分别检测到1个MR,4个HR主效QTL,其中QHr6和QHr7等2个基因座具有较大遗传效应;分别检测到12对影响BR、5对影响MR,16对影响HR的上位性基因座,上位性效应的影响大于主效QTLs,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上位性效应通过共同的区间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RI)群体研究了水稻对白叶枯病致病菌株CR6的水平抗性。双亲和F1均为感病,重组自交系(RILs)的病斑长度(LL)为带有明显双向超亲的连续变异,显示出典型的多基因遗传特征。部分重组自交系(约占总数90%)对CR6表现高水平抗性(LL≤3cm)。利用由178个良好分离的RFLP标记构建的饱和连锁图,鉴定出11个数量形状位点(QTLs)和3对互作位点解释了RI群体的大部分病斑变异。抗性QTLs定位于水稻第2、3、4、8、9、10、11、12等8条染色体。在来自特青的Xa-4位点上检测到一个有很大加性效应的QTL。其余10个QTLs的抗性等位基因有7个来自特青,3个来自Lemont。研究结果表明多个数量性状位点和失效主基因(Xa-4)残效的累加效应构成了对白叶枯病水平抗性的遗传基础,是重要的抗性组成部分。可以预期在DNA标记的辅助下,这些数量性状位点与主效抗性基因的组合将使水稻品种具有持久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14.
The QTL mapping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enotypically selected and random samples of the same size on the base of a RIL popul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trait distribution and marker segregation distortion between the genotypically selected and random samples with the same population size. However,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QTL detection power,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QTL resolution in the genotypically selected samples were observed. Moreover, the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was detected in small size of genotypically selected samples. In QTL mapping, phenotyping is a more sensitive limiting factor than genotyping so that the selection of samples could be an attractive strategy for increasing genome-wide QTL mapping resolution. The efficient selection of samples should be more helpful for QTL maker assistant selection, fine mapping, and QTL cloning.  相似文献   

15.
水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籼稻ZYQ8与粳稻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作为研究材料,考察DH群体及双亲的米粒延伸率相关性状,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4个与稻米延伸性有关的QTL,包括2个粒长QTL、7个饭粒长QTL和5个米粒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1、2、3、5、6、7、10、11和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26~9.25,分别解释性状变异的5.31%~17.21%.在第3染色体上的G249~G164、第6染色体上的G30~RZ516和第10染色体上的G1082~GA223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饭粒长和米粒延伸率的QTL.米粒延伸性受多基因控制,Wx基因与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qCRE-6的G30~RZ516区间相近,对米饭的延伸性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