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及存在形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测定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及其存在形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8种芫菁和作为对照的黑翅红蝉体内总斑蝥素和游离斑蝥素的含量,总斑蝥素含量是通过酸水解法测得的,游离斑蝥素含量是通过直接浸提法测得的,以总斑蝥素与游离斑蝥素含量之差作为结合斑蝥素含量; 并比较了结合斑蝥素与钙、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芫菁体内总斑蝥素的含量为游离斑蝥素含量的1~9倍,总斑蝥素的含量一般多于虫体干重的2.0%,而游离斑蝥素的含量均低于虫体干重的1.7%。黑翅红蝉体内不含任何形式的斑蝥素。斑芫菁属和豆芫菁属昆虫中的结合斑蝥素含量与钙元素呈正相关,斑芫菁属中结合斑蝥素含量与镁元素呈正相关,而豆芫菁属中结合斑蝥素含量与镁元素呈负相关。斑芫菁属昆虫体内钙元素的摩尔量要低于结合斑蝥素的摩尔量。【结论】芫菁体内总斑蝥素含量远高于游离斑蝥素的含量;结合斑蝥素可能是以斑蝥素酸钙和斑蝥素酸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3.
4.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 相似文献
5.
6.
疆芫菁科的区系组成及药用价值(鞘翅目:芫菁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表明,新疆芫菁科(Meloidlc)昆虫有41种,分隶于5属,以斑芫菁属Mylabris F.种类最多,达32种,占78.0%;在41种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纪录。区系组成含中亚细亚,蒙古,欧洲,准噶尔和泛古北种五种成分,其中以中亚细亚种最多,达23种,约占56.0%。芫菁是药用昆虫,对常见的10种芫菁药用有效成分-斑蝥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其中,种含量较高,药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7.
将采自野外的同一批细纹豆芫菁在虫用半人工饲料饲养,取刚结束交配(A组),交配结束后单养4天(B组)和未交配(C组)的两性成虫的血淋巴和各器官,分别测其斑蝥素含量,结果显示,斑蝥素含量在两性个体内和配偶间的器官间呈规律性地起伏,探讨了规律发生的过程和起因。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野外物种考察基础上,依据河北大学馆藏标本和文献资料,对河北省的芫菁种类进行分类和整理,共计9属24种,其中丽斑芫菁Mylabris(Chalcabris)speciosa(Pallas,1781)、四星栉芫菁Megatrachelus politus(Ge-bler,1832)、二斑狭翅芫菁Stenoria(Stenoria)fasciata (Faldermann,1835)和异色带栉芫菁Zonigis fortuccii Fairmaire,1887为河北省新纪录种,并编制了属、种检索表.记述了各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考察了芫菁体内结合斑蝥素和人工合成的斑蝥素盐类衍生物斑蝥素酸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WST-1法检测两者在体外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对SGC-7901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且随药物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86和8.65μmol/L。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结合斑蝥素能引起SGC-7901细胞G0~G1期阻滞;斑蝥素酸镁则引起SGC-7901细胞S期阻滞,两者均能通过干预SGC-7901细胞的周期来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1.
芫菁体内斑蟊素的合成、 转移和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斑蟊素是芫菁科昆虫合成的一种防御物质, 已经被证实对多种癌症和其他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芫菁体内存在不同结合态的斑蟊素或斑蟊素衍生物, 包括斑蟊素酸镁、斑蟊素酸钙、羟基斑蟊素、甲基斑蟊胺和脱甲斑蟊素等。不同芫菁种类、不同发育阶段其斑蝥素合成量有显著的差异, 并且有着典型的性二型现象, 性成熟的雄成虫斑蝥素含量最高可达10%。关于斑蝥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斑蝥素在虫体内的分布, 尽管有一些研究, 但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从斑蟊素在芫菁体内的含量、分布、生物合成、代谢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概括, 以期为充分发掘芫菁科昆虫资源、指导芫菁的人工养殖、合理的利用资源以及人工合成斑蟊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用甲虫──芫菁科的资源考察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芫菁是重要的药用甲虫。为了摸清我国芜菁科的自然资源,作者自1989—1991年系统的调查了我国南、北方6个省区的芜菁科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其中分布广数量大的优势种,从而为芫菁科的自然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优势种所含斑蟊素的测定,首先用薄层层析法鉴别其斑蟊素斑点的颜色和显著程度,然后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的19种中有80%左右的种类其斑蟊素含量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写明的斑合素含量不得低于0.35%始能人药的规定。明显地扩大了可以人药的种类。作为对照,作者选择了医药部门经常与芫菁混杂出售或使用的红斑郭公虫以及过去文献中记载含有斑蟊素的红蝉(同翅目),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斑蟊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二者均不含斑蟊素。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15.
对中国毛胫豆芫菁组Epicauta tibialis group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云南1新种,即疏毛豆芫菁 Epicauta sparsicapilla sp.nov.;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简述了种的分布和寄主.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