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Guo Q  Li QY  Wan HY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2):147-149
昼夜节律是生物以24小时左右为基本时间单位而发生的生理、行为的周期变化。人类血压、体温、激素分泌等都存在昼夜节律,调节人类的基本活动。研究发现,人类的呼吸功能存在日间和夜间的差异。那么,呼吸是否也存在昼夜节律?呼吸的昼夜节律是否受睡眠、觉醒状态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2.
褪黑素最初是在动物中发现的一种吲哚类小分子,具有昼夜节律调节、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理功能,还具有改善睡眠的保健作用。后来在植物中也检测到了褪黑素,这表明植物也能合成褪黑素。随着对植物褪黑素的深入研究,发现褪黑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耐受干旱、高温、低温、高盐、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抵御细菌和真菌病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植物褪黑素合成途径、生长发育调控和胁迫应答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褪黑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褪黑素(melatonin)在哺乳动物中是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多功能吲哚激素,具有抗氧化、调节睡眠、调节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等作用,在哺乳动物的复杂衰老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综述了褪黑素在哺乳动物中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褪黑素通过清除自由基、激发抗氧化作用以及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减缓氧化应激;通过调节代谢感知、重建昼夜节律以及促进能量消耗调节能量代谢。最后对该领域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植物褪黑素及其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褪黑素(N-乙酰-5-甲氧基色胺)是脊椎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吲哚类激素,主要参与动物昼夜节律调节.现已证实褪黑素在高等植物中也普遍存在,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还不甚深入.目前,植物中褪黑素的可能功能包括清除自由基、调节光周期、参与生长调节等.本文简述了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概况、含量及其合成途径,重点综述了其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功能,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CRSD)是由于睡眠-觉醒周期与人体的24 h生物节律失调所致的一类睡眠疾病。它以失眠和(或)白天过度嗜睡,影响生活质量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变化而引起者包括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SPS)、睡眠时相前移综合征(ASPS)、非24 h节律睡眠障碍和无昼夜节律的睡眠障碍;因环境改变导致者主要包括时差和轮班相关的睡眠障碍。近年来,由于生物节律基础研究在临床睡眠医学实践中的转化应用,CRSD的发病机制进一步被明确,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睡眠日记、活动记录仪和褪黑素水平测定、体温检测都成为常规应用的诊断手段。光疗、褪黑素等因可以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而得到广泛应用。针对生物节律的促睡和促醒信号靶向性开发新的药物将成为睡眠障碍药物研发的新方向。以CRSD的诊疗与研究为核心的行为睡眠医学(behavior sleep medicine)已经成形。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的病例资源,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促进我国生物节律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学中的转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生物钟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昼夜节律是以大约24 h为周期波动的生物现象.这些节律包括血压、体温、激素水平、血中免疫细胞的数量、睡眠觉醒周期循环等.基因水平上的昼夜节律研究还只是刚起步,介绍不同物种控制昼夜行为的共同基因(如period 、timless 、clock基因等)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一些有关调控昼夜节律基因的转录因子的研究.同时讨论果蝇和人类生物钟调节的共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内源褪黑素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节律行为具有调控功能。生物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生物节律的控制与影响。在哺乳动物中,节律调控中心是松果体,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广泛参与生物体节律行为的调节,本文从褪黑素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分别阐述褪黑素对昼夜节律行为和多种年节律行为的调控作用,同时明确褪黑素与生物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进一步揭示褪黑素调控生物节律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褪黑素的基础研究以及未来探究生物体的生物钟内源性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环境应激(environmental stress,ES)是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中的应激成分。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抑郁模型通常用于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可用于研究昼夜节律系统对抑郁的调节作用。然而,ES在多大程度上能对昼夜节律系统产生直接作用尚待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ES对大鼠抑郁样行为以及大鼠外周血中皮质酮和褪黑素昼夜节律的影响。大鼠分为对照组、低频率ES组和高频率ES组,通过糖水偏爱测试、旷场测试、体重增加及饮食,观察ES对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并在24 h内每间隔4 h一次采集大鼠尾静脉血,共7次,采用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中24 h皮质酮和褪黑素节律性变化;选择ZT0一个时间点的血浆,检测调节饮食的胆囊收缩素、神经肽Y及瘦素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S可导致大鼠血清中皮质酮和褪黑素的昼夜节律紊乱、瘦素水平增加、体重增量降低,而未表现出抑郁、焦虑样行为。以上结果提示,ES可引起大鼠皮质酮和褪黑素的昼夜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9.
昼夜节律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主要由生物钟调控,使生命活动呈现以24 h为周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钟与心血管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比如基础血压和心率的日周期变化主要受控于生物钟而非行为。此外,心肌细胞的代谢、血管内皮的功能,以及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均受到生物钟的调节。不仅如此,许多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的发生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昼夜节律紊乱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有关生物钟与心血管疾病联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根据生物钟理论优化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褪黑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一种保守的小分子物质,在动物体内主要参与昼夜节律调节。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植物褪黑素的合成途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根系发育、果实发育)及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等。在植物褪黑素合成途径研究方面,已发现褪黑素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并克隆出其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植物中,褪黑素合成相关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存在较大差异,合成部位也因植物种类不同存在差异。本文综述了植物褪黑素的合成途径、亚细胞定位合成调控的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亚细胞定位、酶动力学对合成上游的调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