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和土壤因子的变化,以及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养分因子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放牧导致优势种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针茅的原植物群落发生分异,高强度放牧样地优势种变为矮生嵩草和阴山扁蓿豆,低强度放牧样地变为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随放牧强度增加,物种丰富度、重要值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各放牧强度样地重要值的物种序列均可用对数模型进行拟合;随放牧强度增加,植物重要值累积到占整个群落重要值50%时,需要的物种数降低.土壤速效P、速效K、紧实度、含水量、稳定入渗速率和大团聚体指标随放牧强度显著变化,但变化规律不一致.CCA排序表明,土壤紧实度是放牧作用下影响群落物种分布格局的最关键因子.方差分解表明,土壤因子共解释群落物种分布变异的30.5%,其中土壤物理性状单独解释群落物种分布的22.8%,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主要影响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植被的典型群落抽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方内胸径≥1.0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探讨了土壤肥力及地形因子对木本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聚类分析将森林群落划分为4个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突出反映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坡度的变化趋势,第二排序轴主要反映了海拔和全钾的变化趋势,各植物群落类型沿第一排序轴呈有规律的分布。3)在影响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因素中,土壤肥力因子对群落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2.82%,地形因子的解释部分占22.54%,8.98%是土壤与地形因子耦合作用的结果,两者未能解释的部分占53.62%。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主要受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随机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3.
理解物种丰富度在空间上的变化,阐明植物群落组成对生境异质性的响应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与生境异质性有关的生态位分化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格局和物种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分布在云南哀牢山的4种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2个森林样地的调查取样,探讨了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分布和树种丰富度在地形和土壤环境梯度上的变异。结果表明:4种常绿阔叶林的树种组成有显著的差异。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树种丰富度极显著地高于其他3种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极显著地高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海拔、坡度、土壤含水率及有机质等9个环境梯度是控制森林群落结构和树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硼、海拔、全钾和凹凸度为树种丰富度的最佳预测变量,累积解释了树种丰富度63.2%的变异。地形和土壤因子一起能够解释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和树种丰富度的大部分变异。  相似文献   

4.
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异质生境条件下物种性状、种间相互作用等生态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群落构建进程。本文基于金沙江流域干旱河谷116个样点562个样方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采用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的方法进行群落数量分类,运用莫兰特征向量地图,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影响群落结构的空间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适应仿射传播聚类将金沙江干旱河谷的植物群落分为30组,可归为7个植被型,23个群系,以稀树草原(30.0%)、暖性落叶阔叶灌丛(55.7%)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2)年均温和干燥指数是限制金沙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稀树草原、肉质灌丛、常绿阔叶灌丛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植被类型;暖性落叶阔叶灌丛、常绿硬叶林是干暖河谷植被的优势类型;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则主要在干温河谷环境占优势。(3)纯环境因子可以解释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5.5%,纯空间因子可以解释的物种组成变化为22.5%,有空间结构的环境因子部分为6.6%,未解释的部分为65.4%。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年均温及干燥指数的不同显示了不同群落生境的重要差异,并显著影响到群落的分布格局。大尺度的空间因子则主要通过地理隔离对群落结构的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南缘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群落组成进行研究,并选取11个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利用PCA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地形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区共有植物15科32属38种,植物群落种类匮乏,物种组成单一,植物生活型主要以灌木、多年生草本为主,占所有物种的80%以上;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群落组成明显受到水热条件的制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水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水分、能量共同制约了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二者的共同解释率为44.3%。此外,地形因子对研究区物种丰富度也存在一定影响,能进一步提高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率。总之,库姆塔格南缘物种组成单一、物种丰富度格局受到水热条件的共同制约,同时地形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南缘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群落组成进行研究,并选取11个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利用PCA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地形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区共有植物15科32属38种,植物群落种类匮乏,物种组成单一,植物生活型主要以灌木、多年生草本为主,占所有物种的80%以上;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群落组成明显受到水热条件的制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 0.05),而与水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 0.05)。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水分、能量共同制约了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二者的共同解释率为44.3%。此外,地形因子对研究区物种丰富度也存在一定影响,能进一步提高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率。总之,库姆塔格南缘物种组成单一、物种丰富度格局受到水热条件的共同制约,同时地形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2007年8月,在北京八达岭地区野外实地踏查的基础上,按海拔梯度每升高100 m布设10个典型灌木样地,共40个样地,分别进行灌木群落调查.采用TWINSPAN方法、依据各样地灌木各物种的重要值对研究区灌木群落进行分类,采用DCCA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并选取代表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在内的环境因子共16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北京八达岭地区灌木群落共划分为10个类型.(2)北京八达岭地区灌木群落与各环境因子之间有较好的独立性,土壤环境因素对灌木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特征值为0.90);土壤环境因素中,灌木群落格局与土壤容重因子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3)土壤环境因子对灌木群落格局变异的解释能力达到36%;而单纯由地形环境因子的解释能力只有9%,二者交互解释能力为3%,说明土壤环境因素是影响北京八达岭地区灌木群落格局的主导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八达岭地区灌木群落分布格局与土壤容重和海拔因子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为了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结构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 ,采用了群落中 9个土壤特征指标 ,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 (DCCA)排序方法 ,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中不同层次的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 ;定量分离了土壤、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群落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水分为主导的多种环境因子耦合梯度决定着植物群落结构格局。环境因子对群落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层次有差异 ,在灌木层中 ,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 2 8.0 2 % ,环境 -空间耦合因子占 8.90 % ,空间因子独立占 10 .69% ,其他因子占 52 .3 9% ;而在草本层中 ,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 2 0 .64% ,而环境 -空间耦合因子仅占 0 .83 % ,空间因子独立占 5.10 % ,其他因子占 73 .43 % ,草本的可解释性远远低于灌木。但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 ,在诸多因子中 ,土壤水分始终在影响群落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分布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排序法在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水文、土壤及地形方面。大尺度上,气候类型明显影响植物的带状分布与物种空间格局;中小尺度上,土壤、水文、地形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必需的环境与资源条件,并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起决定性作用。多元数量分析是研究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的重要方法,在揭示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排序法作为数量分析的重要手段,经常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植物群落分布以及群落结构方面的应用已形成一种趋势。主要从植物群落分布以及群落结构的角度综述了当今排序法的应用,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可能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排序方法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 m × 20 m)的系统取样调查, 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 ≥ 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 选择10个土壤环境因子和5个空间因子, 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了森林群落分布的土壤环境与空间格局, 并给予定量化的合理解释。结果如下: 1) TWINSPAN将森林群落划分为11组, 在三级水平上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2) DCCA第一排序轴集中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 突出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的坡向和土壤主要养分梯度, 沿第一轴从左到右, 坡向由阴转阳,岩石裸露率越来越高, 土壤主要养分逐渐降低, 森林群落分别出现了由原生性和耐阴性强逐步向阳性先锋树种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变化的格局。3)因子分离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9.16%, 其中21.02%单纯由土壤环境因子所引起, 空间因子的解释能力为31.34%, 其中13.16%独立于土壤环境的变化, 18.15%是土壤环境和空间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 不可解释部分达47.66%, 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受生态位分化理论和中性理论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索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为巴尔虎蒙古族人种族研究、民族识别、遗传疾病等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依据《人体测量方法》和Martin测量工具说明观测265人(男性135人、女性130人)巴尔虎蒙古族6-16岁少年儿童蒙古褶(内眦褶)、上眼睑褶皱、眼裂倾斜度等眼部特征,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与可查询到的鄂尔多斯、巴盟、阿拉善等蒙古族人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的眼部特征中蒙古褶、上眼睑褶皱和眼裂倾斜度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的蒙古褶、上眼睑褶皱出现率高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其他低于查询到的数据;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与其他巴尔虎蒙古族人的数据报道基本相符。说明巴尔虎蒙古族人眼部特征随年龄增长从少年儿童开始明显变化。巴尔虎蒙古族人眼部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人。从其人类学特征、历史渊源和起源、语言、特有的服饰文化习惯特征看,巴尔虎蒙古族人是一个与其他蒙古族不同的族群,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或族群。  相似文献   

12.
The Mongolian gerbil (Meriones unguiculatus) is known to be one of the most radioresistant animals. We have examined the X-ray sensitivity of normal diploid fibroblasts from Mongolian gerbil embryo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ultured embryo cells obtained from various laboratory animals and a normal human. There was a wide difference in X-ray sensitivity for cell killing among different mammalian species. The D0 values for Mongolian gerbil cells ranged from 2.08 to 2.28 Gy, values which are twice as high as those for human cells. The mean D0 value for human cells was 1.06 Gy. Mouse, rat, Chinese hamster, and Syrian/golden hamster cells showed similar D0 values ranging from 1.30 to 1.56 Gy. When cells were irradiated with X rays, ten times more chromosome aberrations were detected in human cells than in Mongolian gerbil cells. The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other rodent cells were between the values for cells from humans and those from gerbil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ongolian gerbil cells are resistant to X-ray-induced cell killing an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and that the radiation sensitivity of mammalian cells in primary culture may be reflected by their radioresistance in vivo.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未净化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繁育和生长指标,并利用直接测序法分析其遗传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40对Z:ZCLA长爪沙鼠,记录其繁殖胎次、产子数等指标,分析其仔鼠的生长发育情况。遗传稳定性分析选择Z:ZCLA长爪沙鼠非同胞、非亲代个体33只,提取肝脏基因组DNA,PCR扩增D-Loop序列,产物纯化后双向测序,测序结果与Z:ZCLA长爪沙鼠标准序列比对。结果 Z:ZCLA长爪沙鼠每胎产仔7只,胎间隔多在20~60 d间,雄性体重高于雌性。遗传稳定性分析检测发现33只Z:ZCLA长爪沙鼠序列与标准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Z:ZCLA长爪沙鼠群体内未发现遗传多态性,说明该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increa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This species has been widely planted in China, especially in sandy lands. However, optimiza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had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We established a system dynamic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inning and of manipulation of water supply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f a Mongolian pine forest (17 scenarios in total). Different levels of thinning increased the mean biomass of Mongolian pine over no-management to a range from 202 to 256 t·ha-1. Increasing water supply decreased the mean biomass of Mongolian pine to a range from 176 to 199 t·ha-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nning at different levels may lead to an increase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while manipulating water supply may decrease biomass. Further, thinning appeared more effective than increasing water supply in efforts at maintaining high productivity of Mongolian pine forests. Moreover, the highest biomass occurred in a scenario with a thinning intensity of 30% in over-mature trees, indicating that this thinning intensity was the most effective choice for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ighest biomass in Mongolian pine forests. This study informs abou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ngolian pine and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of this forest type.  相似文献   

15.
有关蒙古鱼类及其分布的文献很少,中文文献更少。本文依记载做了汇综简介。现知有43~44种(一种为引入外来鱼),另外尚可能有10~11种。在鱼类地理分布学内属全北区的环极亚区(西伯利亚分区)、黑龙江过渡亚区(黑龙江分区)及宁蒙高原亚区(西蒙古分区和内蒙古分区)。  相似文献   

16.
The tradi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context of a nomadic lifestyle has been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Mongolian society. Both Bactrian camels and horses have been invalua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harsh arid environment of the Mongolian steppe. As camels offer unique and sustainable opportunities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marginal agro‐ecological zones, we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genetic diversity of three local Mongolian camel breeds and compared their levels of variation with common native Mongolian camel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ased on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markers, we found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Mongolian populations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for Chinese Bactrian camels and for dromedaries. Little differenti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single breeds, except for a small group originating from the northwestern Mongolian Altai. We found neither high inbreeding levels in the different breeds nor evidence for a population decline. Although the Mongolian camel census size has severely decline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our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re still exists a stable population with adequate genetic variation for continue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7.
李腾  何兴元  陈振举   《生态学杂志》2014,25(7):1841-1848
蒙古栎是东北森林中最重要的阔叶树种之一.本研究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南部千山地区蒙古栎的径向变化,结合1951—2010年的温度和降水等气象数据,利用相关函数分析了树木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揭示蒙古栎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4—7月的降水量与蒙古栎年轮宽度呈显著正相关,是限制该地区蒙古栎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5月极端最高温度与蒙古栎年轮宽度呈显著负相关,也是影响蒙古栎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期间,蒙古栎年轮宽度与4月降水量的相关显著且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蒙古栎径向生长对夏季温度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减弱,对温度的响应表现出从响应夏季温度向响应春季温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分析2014年7-18岁内蒙古汉族、蒙古族和日本学生身高及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差异。汉族和蒙古族数据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日本数据来源于“平成26年(2014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结果显示:7-18岁各年龄段汉族男女生身高分别比蒙古族高出1.98 cm和1.54 cm;高出日本2.59 cm和2.91 cm(P<0.05)。汉族男生体质量平均高出蒙古族1.97 kg、高出日本4.01 kg;汉族和蒙古族女生体质量分别比日本高出2.59 kg(P<0.05)和2.67 kg(P<0.05)。2014年内蒙古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和体质量发育水平优于日本学生。汉族男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提前蒙古族和日本1.73岁和0.9岁;汉族和蒙古族男生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滞后1.17和1.07岁;日本女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比汉族和蒙古族提前0.68岁和0.37岁。  相似文献   

19.
世界黄羊分布的历史变迁及种群数量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黄羊分布的历史变迁及种群数量变化金山昆高中信关东明包新康(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150040)白力军王克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呼和浩特010010)VariationsofDistributionandPopulationQuan...  相似文献   

20.
云南4个少数民族8个Y-STR位点的多态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蒙古族、纳西族、普米族和藏族4个少数民族共183份样本进行了8个Y—ST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民族都保留着较高的Y—STR遗传多态性,在测出的55个等位基因中共构建了101种单倍型,其中蒙古族有29种,纳西族有17种,普米族有26种,藏族有45种。Rst距阵表明,云南蒙古族与普米族和纳西族的遗传距离最远,分别为0.28945和0.25862;云南藏族与普米族的遗传距离较远,为0.20109;云南藏族与纳西族的遗传距离最近,比其他民族两两之间的距离小1个数量级,仅为0.09475。结合历史学和民族学对4个民族父系遗传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