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用离子交换及凝胶过滤的方法,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显著降压作用的组分,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证实为单一区带,其等电点为6.8,分子量为31000,LD50为7.35±0.51mg/kg(i.v小白鼠)。该组分能使兔和大白鼠颈动脉血压降低,其降压作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呈较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同时观察大白鼠肠系膜微循环微动脉管径的变化,发现大白鼠颈动脉血压降低与微动脉扩张有关。兔血液流变学实验表明该组分能加快红细胞电泳速度、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等,提示该降压组分的降压作用可能与其扩张微小血管及降低血液粘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远紫外CD谱研究了湖南产尖吻蝮蛇毒的两个出血毒素(DaHT-1、DaHT-2)的溶液构象,计算得DaHT-1的α螺旋、β折叠、无规卷曲的含量分别为36.9%、35.5%、27.6%;DaHT-2的α螺旋、β折叠、无规卷曲分别为23.4%、31.3%、45.3%。随pH的增大或减小,峰位蓝移,酸性条件下的变化比碱性条件下的变化大。构象单元含量计算表明:α螺旋减少,无规卷曲增多,β折叠基本未变。温度和pH对CD谱的影响相似,50℃时峰位蓝移,α螺旋减少,无规卷曲增多.EDTA对CD谱影响显著,0.02mol/LEDTA便导致两个出血毒素呈极度的无序状态。EDTA完全抑制,半胱氨酸部分抑制,胰蛋白酶不影响它们的出血活性。 相似文献
5.
尖吻蝮蛇毒纤维蛋白溶解酶是一种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蛋白水解酶 ,常具有出血活性 ,因此 ,寻找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又无出血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十分必要。作者对尖吻蝮蛇毒无出血活性纤维蛋白溶解酶(NHFLE)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应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收集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峰 ,用 1 2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纯度鉴定和测定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相对分子量 ,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活性。结果从尖吻蝮蛇毒 NHFLE的分离纯化得的单一峰纤维蛋白溶解酶为单一条带 ,其相对分子量为 2 50 0 0 ,没有… 相似文献
6.
7.
经SephadexG-75凝胶过滤,QAE-SephadexA-50和CM-SephadexC-25离子交换层析的步骤,从湖南产尖吻蝮(Dienagkistrodonacutus)蛇毒中纯化出两个出血毒素(DaHT-1和DaHT-2).SDS-PAGE测得分子量均为23.5kD,IEF-PAGE测得等电点分别为5.6和5.2,两者具有相似的氨基酸组成,其中酸性氨基酸(Asx,Glx)分别占23%和24%,DaHT-1和DaHT-2的最小出血剂量(MHD)分别为0.5μg和0.8μg。都具蛋白水解酶活性,无对TAME,BAEE的水解活性和PLA2酶活性.两者的蛋白水解酶活力与出血活性并非正相关.DaHT-1和DaHT-2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和40℃,最适pH为6-9,对热均不稳定,温度高于60℃活性完全丧失。金属离子的分析显示每摩尔毒素蛋白约含0.5mol的Zn,1mol的Ca,较多的Na、K、Mg,不含Co。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蛇毒出血毒素结构的变化对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尖吻蝮蛇毒出血毒素(DaHT-3)在溶液中酰胺I带吸收光谱的研究,探测了此出血毒素在溶液中的自然构象和加入EDTA螯合剂除去金属离子后构象的变化。结果此出血毒素在水溶液中的自然构象分别是:α-螺旋为31.8%、β-折叠为56.1%、转角为12.1%;而在去除金属离子情况下α-螺旋和β-折叠减少,转角和无规卷曲增加,即加入螯合剂后其α-螺旋、β-折叠、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变为11%、26.4%、46.2%和16.5%。由于结构的变化,它的出血活性和蛋白水解酶活性均被丧失。结论金属离子,特别是锌离子在维系蛇毒出血蛋白酶分子中的二级结构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尖吻蝮蛇毒内一种新抗凝血因子ACFⅡ的纯化及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及阳离子交换层析三步方法,从皖南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到一个新的抗凝血因子ACFⅡ(anticoagulation factorⅡ)。纯化的ACFⅡ在PAGE、SDS-PAGE和IEF-PAGE图谱上均呈单一区带。ACFⅡ由两条分子量为14.6kD的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其等电点为7.0。ACFⅡ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在体外延长PPT时间的最终浓度为0.4mg/L。A 相似文献
10.
尖吻蝮蛇毒内一种新的抗血小板凝集蛋白agkisacuta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皖南尖吻蝮蛇毒中经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离纯化得到抗血小板凝集蛋白agkisacutacin,纯化的agkisacutacin由分子量为14kD和15kD的2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能有效抑制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凝集(IC50为18.5mg/L),能轻微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IC50为1.22g/L),但对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agkisacutaci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bus)幼蛇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关,探讨尖吻蝮幼蛇生长缓慢的原因,以提高幼蛇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方法采用湖南省永州市野生尖吻蝮种蛇产卵孵化的幼蛇,在原产地永州与非原产地广西南宁进行幼蛇的人工饲养对比实验,观察在不同地域人工饲养的尖吻蝮幼蛇的生长速度。结果尖吻蝮幼蛇在本地及异地人工饲养均获得成功,尤其以南宁人工饲养的幼蛇最为明显,2010年9月饲养至2011年8月,幼蛇均重从(13.8±1.8)g增长至(198.8±80.6)g,最重的个体体重达350g。两地饲养的幼蛇均可自行捕食中华蟾蜍、老鼠及活小鸡、鸭苗,仅用1年时间将野生尖吻蝮子代幼蛇人工饲养成功。结论尖吻蝮幼蛇在本地及异地人工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26 13和2006年11月6日,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水渠沟护林点附近和滚苏公路苏峪口至贺兰口公路旁采集到蛇类标本2条,经鉴定为王锦蛇Elaphe carinata,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爬行动物新纪录种(于有志等,1990;王香亭,1990;刘晓红等,2004;代金霞等,2007).前者为王锦蛇活体和该蛇的蛇蜕标本,拍照和记录后活休放生;后者王锦蛇标本存放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本室,标本号:HLS-R104(图版,封3).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适应于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蛇的饲料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成本。方法选取一个室外围墙式养蛇场作为试验基地。设计为适应于蛇、蛙、昆虫、蚯蚓、小杂鱼等动物生长繁衍的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功能蛇场生态系统,以尖吻蝮蛇100条,在试验以前随机抽取10条测量其体重和体长,并以活体动物饲料喂养法和科学饲养管理法进行试验养殖,并在进入第一、第二次冬眠前均随机抽取10条蛇仔测其体重和体长。结果本次试验与本蛇场室内人工饲养尖吻蝮仔蛇相比,不仅在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方面均相差不大,而且仔蛇的存活率还有所提高。结论表明该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能够满足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enzymatic activities and immunoreactivity of neonate and adult venoms from two snakes (Naja atra and Deinagkistrodon acutus) coexisting in southeastern China. Age-related variation in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was found in both species and proteolytic and fibrinogenolytic activity was higher in neonate than adult venoms. Neonate D. acutus venom had higher 5' nucleotidase, PLA2, hyaluronidase and gelatinolytie activity, but lower esterolytic activity, than adult venom. Neonate and adult D. acutus venoms showed identical phosphomonoesterase, LAO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ies. Neonate N. atra venom had higher phosphomonoesterase and LAO activity, but lower 5' nucleotidase, PLA2, hyaluronidase and Ache activities than adult venom. Neonate and adult N. atra venoms showed similar gelatinolytic activity. Further, age-dependent immunoreactivity was found in both species, and cross-reactions between homologous venoms and antiserum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venom composition. We speculate that age-related variation in venom characteristics is possibly driven by evolutionary forces associated with ontogenetic shifts in dietary habits, competition and predation press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