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年四季,昆虫的鸣叫此起彼伏,前仆后继。其中,蟋蟀的鸣叫尤为起劲,鸣声也多种多样。我国自古就有"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等谚语,以此作为人们识别天气,安排农耕的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蟋蟀科Grylidae棺头蟋属Loxoblemmus6种常见种类的鸣声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从其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上明显地显示了种间差异,并将其鸣声特征用于分类。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三种蟋蟀鸣声结构分析(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点对湖北省3种蟋蟀的鸣声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从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明显地显示了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棺头蟋属六种常见蟋蟀鸣声特征分析与种类鉴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对蟋蟀科Gryllidae棺头蟋属Loxoblemmus6种常见种类的鸣声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从其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上明显地显示了种间差异,并将其鸣声特征用于分类。  相似文献   

5.
蟋蟀常见鸣声类型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蟋蟀的3类常见鸣声(召唤声、求偶声、争斗声)进行了分析比较,同种3类鸣声在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3类鸣声中,召唤声在分类研究上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蟋蟀音齿的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蟋蟀总科中3科5属10种蟋蟀的音齿形态结构。研究采用沿着音锉伸展方向的正面观察和横着音锉伸展方向的侧面观察2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蟋蟀类昆虫音齿形态结构在种间、属间都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差异极小,据此可以作为蟋蟀分类的一项重要特征。同时对音齿特征给予了详细描述,并从分类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具有农业、能源和环保价值的昆虫微生物种类和基因得到了开发,昆虫肠道微生物展示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从蟋蟀后肠分离和鉴定纤维素降解细菌。首先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液体培养基对蟋蟀后肠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培养,然后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筛选单菌落,再通过16S rRNA测序对纤维素降解细菌进行分子鉴定,最后通过刚果红染色来进一步分析细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从蟋蟀后肠中共分离出20株纤维素降解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来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9株,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7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2株,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1株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株。刚果红染色试验结果显示,克雷伯氏菌属两株PDSCDXS_2B和8B,鞘氨醇杆菌属PDSCDXS_7C和不动杆菌属PDSCDXS_12C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这是首次从蟋蟀后肠分离和筛选出来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为昆虫源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研究提供了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鸣虫韵     
油葫芦油葫芦在鸣虫玩家的行话里或称“黑虫”,是冬季鸣虫中最常见的一种,喜养的人也最多。油葫芦在蟋蟀科昆虫中是个头较大的,体色有黑、褐等多种。黑油葫芦体色漆黑闪亮,鸣声幽雅且富于变化,最受大众欢迎。玩家讲究体色乌黑纯正,不带一点杂色,观赏价值高。体色黑褐混杂者不受欢迎。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五种常见鸣虫的鸣声结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寒蝉、蚱蝉、鸣鸣蝉、锐声鸣螽和大扁头蟋五种鸣虫雄虫的鸣声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些昆虫鸣声节律以及声谱和声压的瞬时变化均有显著的不同。一种昆虫的鸣声频谱范围虽然很大,但不同频率的图象却都和主频率的图象一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1741个叫声的分析,给出了蟋蟀的鸣声特征和黑蝉叫声的影响.雄蟋招引声的每个单次叫声(SC)平均含有7.6个节拍,每个含有2个脉冲列组,每组含有4个主要的调幅脉冲列.每个SC的声长、间隔和平均重复周期(?)及节拍速(?)分别为1.285-1.325s,0.755—0.746s和2.078s及每秒7.6个节拍.鸣声谱的主峰频率(MPF)和MPF下降20db的带宽分别为5223±79Hz和(4498±82)—(5656±68)Hz.正在歌唱的蟋蟀鸣声基本上不受黑蝉自鸣声的影响,但黑蝉的前置自鸣声对蟋蟀鸣声波形有一定的影响.黑蝉的惊叫声不仅对蟋蟀鸣声波形有明显影响,而且时间特性有一定影响,即(?)约缩短一半,(?)的变差明显扩大.但对频率特性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