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 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 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 vera L. var. 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 vera L.)、皂叶芦荟(A. 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 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六种芦荟叶的解剖结构及其与芦荟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vera L.)、皂叶芦荟(A.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增强UV-B辐射对3种芦荟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为试验材料,采用HPLC技术,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3种芦荟叶片中主要药用成分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强UV-B辐射20 d,每天处理6 h,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中总蒽醌、芦荟素、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增加,叶提取物中出峰数量增多,总峰面积增大;而中华芦荟中蒽醌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提取物中出峰数量减少,总峰面积减少。研究表明,增强UV-B辐射能刺激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片中蒽醌类物质的积累和新物质的合成,而不利于中华芦荟蒽醌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以库拉索芦荟(Aloe vera)组培苗为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海水对芦荟进行盐胁迫驯化培养.结果显示:(1)在50%海水处理的组培植株性状分离最明显,且有部分芦荟苗生长旺盛;盐胁迫驯化前芦荟(库拉索)与盐胁迫驯化后芦荟('南盐1号')的组培苗在分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库拉索芦荟的芽分化率、平均分芽数、心叶生长速率及生根系数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同比例海水处理下的'南盐1号';'南盐1号'芦荟苗在0~20%海水条件下组培时,芦荟分化率随着海水浓度的加大而降低,而30%海水组培处理时芦荟芽增长数上升至淡水组培水平,且平均心叶数增加速率最大,根生长变化特征与其芽分化生长基本一致.(2)移栽入圃后用50%天然海水灌溉时,'南盐1号'芦荟植株根系发达,生长正常,而库拉索芦荟则盐胁迫症状明显;经一年大田海水灌溉比较试验发现,'南盐1号'的地上部与根部的鲜重在淡水灌溉下与库拉索芦荟没有差异,而在30%和60%比例的海水灌溉下均显著高于库拉索芦荟;用30%的海水灌溉培养下,'南盐1号'地上部产量与淡水灌溉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而库拉索芦荟的地上部产量却比淡水处理降低15%~20%.研究表明,通过海水组织培养能筛选出芦荟耐盐株系,且其耐盐分化株系筛选的最适浓度为50%海水.  相似文献   

5.
以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和皂质芦荟为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气孔和角质膜的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3种芦荟属植物叶中芦荟素的含量。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3种芦荟叶表皮都覆盖有厚的角质膜,气孔下陷,表现出典型的旱生植物特征。但角质膜的纹饰和厚度在不同芦荟间有显着差异。木立芦荟角质膜表面呈瘤状突起,角质膜厚度为5~6μm,库拉索芦荟和皂质芦荟的角质膜表面较平,库拉索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3~4μm,皂质芦荟的角质膜厚度为8~10μm。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含芦荟素最高,库拉索芦荟叶含量较低,而皂质芦荟叶含量最低。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芦荟属植物叶表皮结构与芦荟素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芦荟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 Ⅰ.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从中华芦荟 [AloeveraL .varChinese(HawBerg) ]、元江芦荟 [A .yuanjiangensisXiong&Zhengsp .nov .(暂拟 ) ]及库拉索芦荟 (A .barbadsisMill.)的根、叶、花柄、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 88株 ,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 4个目、3个科、2 2个属。且查明 ,芦荟不同种类不同部位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芦荟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Ⅱ.抗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从中华芦荟 [AloeveraL .varChinese (HawBerg) ]、元江芦荟 (A .yuanjiangensisXiong&Zhengsp .nov .)及库拉索芦荟 (A .barbadsisMill.)的根、叶、花柄、花中 ,分离的 88株内生真菌 ,作了革兰氏阳性和阴性抑菌试验 ,研究了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 ,芦荟植物不同种类、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存在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体外观察薰衣草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痤疮患者面部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为改善面部痤疮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梯度稀释法稀释薰衣草精油及芦荟水提物,纸片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面部正常菌群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通过抑菌环的大小反应抑菌作用强弱,测定生长曲线以观察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 薰衣草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表皮葡萄球菌(P<0.05);两种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无抑菌作用(P>0.05);库拉索芦荟对表皮葡萄球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P<0.05);木立芦荟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 薰衣草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痤疮患者面部主要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效果不同,薰衣草精油和木立芦荟水提物联合应用有可能通过调整面部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痤疮症状.  相似文献   

9.
芦荟抗氧化作用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DPPH·法对一年、四年生的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两年生的皂质芦荟及一年生组织培养库拉索芦荟的粉末及鲜汁乙醇提取液的抗氧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种芦荟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芦荟鲜汁的抗氧化作用比粉末强,同一品种芦荟生长期长的抗氧化作用比生长期短的抗氧化作用强,组织培养库拉索芦荟的抗氧作用与库拉索芦荟的抗氧化作用相当,在测定的样品中皂质芦荟的抗氧化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芦荟维管束的结构与芦荟素积累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半薄切片、组织化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薄层层析 (TLC)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 (Aloeve-ra L.var.chinensis)、木立芦荟 (Aloe arborescens)叶和茎内维管束的结构及其与芦荟素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和中华芦荟叶内外轮的维管束中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 ,而木立芦荟茎和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无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内出现沉淀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经蓝光激发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 ,都显示出芦荟素反应。薄层层析(TLC)结果证明 ,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叶含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维管束都含芦荟素 ,而木立芦荟茎及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都不含芦荟素。为此 ,维管束中的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与芦荟素的积累密切相关 ,维管束中是否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可作为判断是否含有芦荟素的解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