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南省发现中国多孔菌两个新记录种,分别为戈氏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gomezii和近邻多年卧孔菌P. vicina。根据采集的标本材料提供了它们的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图,同时提供了中国多年卧孔菌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3.
4.
《菌物学报》2017,(2):229-241
槐生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robiniophila、微酸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subacida和白蜡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fraxinea均属于药用真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这3种药用真菌进行液体培养,测定此过程中的漆酶活性、多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抑制羟自由基能力(restraining ability to hydroxyl free radicals,RAHFR)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所选取的3种多年卧孔菌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该活性与菌株自身的生长状况、次级代谢产物分泌及降解酶活性等密切相关。其中,微酸多年卧孔菌分泌的漆酶活性最高,出现峰值时间最早,第6天时酶活可达2.51U/m L。槐生多年卧孔菌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分泌多酚、T‐AOC和CAT的能力最强,于第2天、第12天和第8天时分别达1.54mg/m L、2.59U/m L和7.71U/m L。此外,该菌株对羟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较强,在第10天和第2天分别为78.42U/m L和26.65%。而白蜡多年卧孔菌仅分泌SOD的能力最强,第2天时酶活为1.87U/m L。相比之下,3种多年卧孔菌中尤其以槐生多年卧孔菌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微酸多年卧孔菌次之,最后是白蜡多年卧孔菌。 相似文献
5.
6.
木生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有机体,对物质循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近些年作者对中国热带地区的木生真菌进行了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在对采集自中国海南省和云南省的木生真菌进行鉴定研究时,发现3个多孔菌:硬脆容氏孔菌Junghuhnia crustacea、热带针层孔菌Phellinus tropicalis和布兰切特多孔菌Polyporus blanchettianus,它们分别属于皱孔菌科、锈革孔菌科和多孔菌科,为中国木生真菌新记录种。根据采集的标本,对每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7.
8.
报道了多孔菌3个中国新记录种,其中包括1个新组合种:胭脂红栓孔菌。褐白革孔菌Coriolopsis brunneoleuca采自广西、海南和云南省,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盖形,菌盖表面浅黄褐色至黄褐色,被绒毛,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有拟糊精反应;婆罗洲榆孔菌Elmerina borneensis采自福建和海南省,子实体平伏,子实层中较多大的菌丝钉,担子纵分隔;胭脂红栓孔菌Trametes coccinea采自吉林省,子实体橘黄色、浅红褐色、红色至砖红色,孔口小。文中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并且提供了红色栓孔菌种类(即红孔菌属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假桦多孔菌(Polyporus pseudobetulinus)采于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国多孔菌属一新记录种。文中根据所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并对相似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对中国西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了16次野外考察,共采集孔状木生真菌标本约2 440号。本文是对这些标本研究的总结。报道该地区多孔菌391种,给出了每种的寄主和生长基质。灰皮多孔菌Polyporus cuticulatus为新种,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和绘图,并提供了ITS和LSU序列。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产丝齿菌属Hyphodontia的种类进行了研究,并记录了30个种。其中弯孢产丝齿菌Hyphodontia curvispora是中国的新记录种,热带产丝齿菌Hyphodontia tropica是首次在中国大陆的报道。根据作者的采集标本对这两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同时还给出了中国产丝齿菌属30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15.
对中国产丝齿菌属Hyphodontia的种类进行了研究,并记录了30个种。其中弯孢产丝齿菌Hyphodontia curvispora是中国的新记录种,热带产丝齿菌Hyphodontia tropica是首次在中国大陆的报道。根据作者的采集标本对这两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同时还给出了中国产丝齿菌属30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17.
2002至2019年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72个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公园和林场等的多孔菌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共采集标本2 095号,经对这些材料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发现多孔菌500种,按照最新的系统学研究分属于8个目、20个科、145个属,其中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分别有173种和124种,约占总数的60%,是最重要的多孔菌类群。此外,其中有10个新属和132个新种是作者等人根据华南地区模式标本发现描述的。本文对华南地区多孔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归纳,按最新的分类系统以属名顺序给出了名录,根据采集材料提供了每种的生长基质,并对所有种类的生长基质习性进行了统计。其中,294、138、112、97、78、77和29种分别生长在倒木、落枝、朽木、死树、活立木、树桩、掉落小枝和地上,故倒木是多孔菌最重要的生长基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实现香樟范氏孔菌Vanderbylia cinnamomea的袋料栽培驯化及筛选其最佳培养配方,揭示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发育特征.选取工业大麻秸秆、天麻废材、杨木、栎木为培养料,共设置8种配方开展试验,期间观察不同时期子实体生长发育特征.香樟范氏孔菌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秆和天麻废材无法实现香樟范氏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