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轴向薄壁组织和射线薄壁组织在物质存储和转运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剖析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有助于深入探究其功能, 而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组成特征还缺乏研究。该研究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8种木本植物幼树为研究对象, 测算了各物种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的组成含量并检测了其谱系信号, 结合有关树干薄壁组织含量数据集, 初步探讨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薄壁组织含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18种木本植物幼树小枝的薄壁组织总含量为9.96%-18.56%, 平均为14.80%; 其中射线薄壁组织含量为7.74%-15.45%, 高于轴向薄壁组织的含量(1.13%-7.49%); (2)小枝中薄壁组织总含量呈低于树干的趋势, 其中小枝射线薄壁组织含量低于树干, 而轴向薄壁组织含量高于树干, 这可能是由器官差异和生活史阶段差异造成的; (3)轴向薄壁组织的含量具有显著的谱系信号, 即物种亲缘关系越近其含量越相近。该研究初步验证了木本植物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的谱系信号, 同时暗示了器官和生活史阶段差异对薄壁组织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长白山的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 et Zucc.)Planch ex Miquel)茎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其木材为半环孔材,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底壁倾斜具梯状穿孔板;木薄壁组织丰富,发现其中不仅有离管型,而且也有傍管型。这就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植物的木薄壁组织增添了一种新类型。木射线为异形Ⅰ及异形Ⅱ,并具连接木射线。经研究确认其次生韧皮部的筛管属典型的双子叶木本植物型,其特征为筛管具复筛板,无伴胞。同时本文与本属的其它种也作了比较分析,为其营养繁殖时不定根、不定芽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野生果树资源研究者提供一份有关软枣猕猴桃茎次生维管组织研究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角度对8种旱生植物木材的次生木质部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8树种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共同特点为:生长轮分界明显(霸王和四合木的年轮有时不连续),半环孔材,单穿孔,导管壁间纹孔互列,木纤维无横隔膜,联合傍管轴向薄壁组织丰富,导管壁上呈现螺纹加厚,都具有异型射线;它们主要差异在于射线和导管的数量化指标:四合木异型射线1~2列,霸王、白刺、沙冬青和胡枝子射线2~5列,柽柳、柠条和花棒大型射线4~10列;导管分子长度和纤维长度在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较明显.四合木和沙冬青导管频率较大,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ulnerability和Mesomorphy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4.
水松的次生韧皮部解剖及其系统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水松茎次生韧皮部的主要特征为:韧皮部由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组成。轴向系统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蛋白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径向系统由韧皮射线组成。在横切面上,轴向系统的各组成分子以单层切向带交替有规律的排列,其排列顺序为: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韧皮纤维-筛胞。筛胞的径向壁上嵌埋有草酸钙结晶,韧皮纤维仅一种类型,韧皮射线同型、单列。根据水松茎次生韧皮部的解剖研究,并与杉科其它各属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我们认为:水松属与水杉属和落羽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栽培太子参块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石蜡制片技术研究了栽培太子参纺锤状块根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栽培太子参的块根是由其不定根发育而成。太子参不定根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原分生组织阶段、初生分生组织阶段、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阶段,类似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根的发育。其特点是初生结构的皮层细胞大,仅3 ~4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初生木质部多为三原型,少数为二原型、四原型与五原型。次生结构中次生木质部约占根面积80 %,主要为薄壁组织细胞,导管呈稀疏的放射状分布其中。由不定根发育成块根过程中,根据从根头至根尾不同距离的各组成部分的面积及细胞层数分析,从上向下其维管形成层活动强度不同,从而根的直径大小不同,使根发育成上粗下细的纺锤状肉质块根。高碘酸-Schiff反应显示,在成熟的块根中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和次生木质部射线间的木薄壁组织细胞内富含淀粉粒,在有些木薄壁组织细胞中还含有草酸钙簇晶。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木本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研究叶片氮(N)、磷(P)含量和氮磷比(N:P)在地理和气候梯度上的变异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沿着长白山海拔梯度设置了14块样地,测定了48种木本植物431份叶片样品的N、P含量和N:P,以研究气候、植物功能型、谱系对叶片N、P含量以及N:P的相对影响大小,探讨叶N、P化学计量特征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叶片N含量、N:P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负相关,叶片P含量与海拔没有显著相关性。植物功能型是叶片N、P含量变异的重要影响因子,灌木物种的叶N含量显著高于乔木,两者的叶片P含量、N:P差异不显著;阔叶、落叶物种的N、P含量和N:P分别显著高于针叶、常绿物种。气候对叶片N、P含量和N:P的作用显著,但解释力不高(1.50%–2.98%)。系统发育关系是叶片N、P含量和N:P海拔格局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解释了30.36%–54.38%的变异,远大于气候的解释力。海拔梯度上的气候和物种组成变化对叶性状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美登木(Maytenus confertiflorus)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美登木根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维管组织构成;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 其中木栓层由5~6 列长形细胞组成; 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所占根径的比例达46%, 其薄壁细胞中内含物较丰富, 次生木质部中分布有导管和木射线及少量木薄壁组织; 在美登木木栓层和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菌丝片段、膨大的菌丝、菌丝团及分生孢子; 内生真菌只在一定区域的皮层和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分布。  相似文献   

8.
木本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水分运输和干旱适应策略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华北低山丘陵区常用树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为研究这一地区植物木质部解剖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以抗旱树种和非抗旱树种各5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与木质部横截面导管、薄壁组织相关的大量解剖学性状和非结构性碳浓度,比较两类树种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差异和解剖性状间的关联,以探究这些树种水力学的干旱适应策略差异。结果显示:1)10个树种的16个木质部性状均有较大变异性;2)两类树种间的平均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无显著差异,但抗旱树种导管壁厚度、最大导管直径、旁管薄壁组织比例和轴向薄壁组织比例以及非结构性碳(NSC)浓度显著大于非抗旱树种;3)抗旱树种的导管壁厚度与平均导管直径、最大导管直径和潜在最大导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大导管直径与潜在最大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非抗旱树种不存在这些关系。本研究抗旱树种同时具有较大的最大导管直径和较厚的导管壁,在保证较高的水分运输效率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抗栓塞能力,较多的旁管薄壁组织和NSC也为抗旱树种提供了更大的木质部水储存和栓塞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登木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美登木(Maytenus confertiflorus)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登木根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维管组织构成;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其中木栓层由5~6列长形细胞组成;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所占根径的比例达46%,其薄壁细胞中内含物较丰富,次生木质部中分布有导管和木射线及少量木薄壁组织;在美登木木栓层和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菌丝片段、膨大的菌丝、菌丝团及分生孢子;内生真菌只在一定区域的皮层和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分布.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牛滕根中异常次生结构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药用植物牛滕根的异常次生生长。其初生结构和早期的次生结构类似于一般的草本双子叶植物根。后来,在维管柱的外围以离心的顺序发生多轮异常形成层。第一轮异常形成层起源于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轮由前一轮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新的形成层常常以弧状片段与前一轮维管束之间的形成层相连接。每一轮形成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组成异常维管束。这些束排成不规则的同心环,包埋在薄壁结合组织中。  相似文献   

11.
揭示功能性状如何影响关键植物种群特征有助于深化对群落动态的理解。该研究基于上海大金山岛26种常见木本植物5年期(2016–2021年)生长死亡动态的监测数据,通过测量各物种与光、水和养分资源竞争与利用策略相关的9个叶片和木质性状,分析了不同功能性状单独及其综合形成的植物经济谱与物种相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与物种相对生长率显著正相关,叶片厚度、小枝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与相对生长率显著负相关。干材密度和小枝密度与物种相对死亡率显著负相关。由9个功能性状构成的植物经济谱可解释物种相对生长率32.8%的变异,但是与相对死亡率无显著相关关系;资源获取型物种比保守型物种具有更高的相对生长率。以上结果表明,植物功能性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植物经济谱可较准确地预测物种间相对生长率的差异,但对物种相对死亡率的预测较弱。  相似文献   

12.
彭励  李亭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429-243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及其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乌拉尔甘草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层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偶见3原型,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次生生长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完成,维管形成层源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而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脱分化产生;次生结构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中央不具髓.(2)根状茎发育过程与地上茎类似,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衍生细胞分化成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外韧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维管束呈环形排列;位于维管束中的原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束间形成层产生射线细胞;靠近维管束内侧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脱分化产生木栓形成层,以后形成周皮.周皮、次生维管束、射线和髓共同构成根状茎的次生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城郊国道杨树防护林带为对象,研究道路交通排放的NOx对杨树各器官及土壤N含量和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离国道距离越远,叶片N含量和δ15N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均与距离成线性相关。杨树大部分器官N含量都是10 m处大于与80 m处,而各器官δ15N 10 m处均大于80 m处;10 m和80 m两处各器官N含量表现为叶片树根皮树干皮树根木质部树干木质部A树干木质部B,δ15N表现为树根皮树根木质部树干木质部A树干木质部B叶片树干皮。相比植物体,杨树林带土壤N含量和δ15N则没有表现出很好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栽培太子参块根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特征与皂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子参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类似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根的特征.在成熟的块根中次生木质部约占80%,其中以木薄壁组织细胞为主.导管很少,次生韧皮部中也以薄壁组织细胞居多,从而形成纺锤状块根.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根的初生结构中,皂苷分布在中柱鞘和初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中.在次生结构与成熟块根中,皂苷分布在除木栓层及导管外的周皮及次生维管组织其它细胞中,其中次生韧皮部显色较深.植物化学检测结果表明,2月与7月块根的皮部中皂苷的含量高于木部,与组织化学结果一致:根头部的皂苷含量>根尾部>根中部.在块根的发育过程中,皂苷的含量存在高一低一高的动态特点,此种变化规律与其根系的发育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15.
红豆杉科次生韧皮部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红豆杉科Taxaceae5属即红豆杉属Taxus,白豆杉属Pseudotaxus、穗花杉属Amentotaxus,榧树属Torreya和澳洲红豆杉属8种植物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其主要结果为:红豆杉科植物茎次生皮部由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两部分构成。轴向系统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蛋白细胞及韧皮纤维组成;径向系统由韧皮射线构成,但是,在横切面上,各个组成分子的层次有  相似文献   

16.
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两种麻黄根、茎次生木质部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轴向系统主要由导管和管胞组成。横向系统由细胞壁木质化了的射线薄壁组织细胞组成。导管直径甚小,多孔式穿孔板,并存在导管与管胞之间的管状分子类型,推断麻黄属是裸子植物中最早出现导管的类群;管胞中有一些两头尖、胞腔小、具缘纹孔含纹孔塞的长分子,可视作纤维状管胞,使管胞的输导作用被削弱,而支持功能被加强;射线异型多列,已不具备裸子植物具较窄射线的特点。导管与管胞并存,恰好起到了一般沙生被子植物具宽窄两种类型的导管、复孔率高等典型的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的作用,茎中导管分子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根,这与茎部需要较强的机械支持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中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与成熟林等3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作为次生演替进程中的3个阶段,研究云南普洱地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分析了次生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高度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8个共144 m2的幼苗样地中调查木本植物幼苗101种2014株,其中乔木幼苗是主要组成。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木本植物幼苗、乔木与藤本幼苗密度逐渐增加,灌木幼苗密度无显著变化;藤本植物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次生演替进行而增加,乔木与灌木幼苗则无显著变化,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木本植物幼苗Shannon-Wiener指数要显著小于针阔混交林与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与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多度随高度级增加而减少,针阔混交林则呈现偏峰曲线,幼苗密度均集中分布在高度20 cm以内,3个群落演替阶段木本植物幼苗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级增加呈现偏锋曲线。相似性系数反映出乔木和藤本幼苗的更新来源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乔木幼苗密度分布与样地坡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灌木幼苗密度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石蜡制片法、显微观察生长8年、12年和16年的移山参主根中部的组织结构,并以4年生栽培参(二马牙)和西洋参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移山参主根结构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不同生长年份的移山参主根结构具有一定差异:随生长年份的增长,木栓层细胞体积变小,排列趋于紧密;栓内层草酸钙结晶越来越少;分泌道均为3轮,但平均口径逐渐减小;韧皮部外侧和木质部靠近根中央处的薄壁组织的裂隙逐渐增大;韧皮部与木质部的面积比则不断下降;12年、16年生移山参主根次生木质部中导管数量和层数明显多于8年生。PAS 反应表明淀粉粒含量在生长12年以后趋于稳定。表明通过观察移山参木质部与韧皮部的面积比和次生维管组织中木质部导管的数量及层数,可以初步判断移山参的生长年份。  相似文献   

19.
牛膝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lume.)根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牛膝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和三生生长5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其内皮层细胞上凯氏带明显.初生木质部多为二原型;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其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次生结构中,次生维管组织占主要地位;牛膝根的进一步加粗主要是由于三生结构的发生和分化.第一圈额外形成层产生于次生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圈由前一圈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额外形成层无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之分,在切向纵切面上呈叠生排列.三生维管束以离心方式排列成整齐的同心环状,由薄壁结合组织将其彼此分开,其圈数与额外形成层的圈数是一致的,随着根的个体发育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木兰科香木莲和合果含笑木材解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木兰科的香木莲(Mangliaia aromatica Dandy)和合果含笑[Parami-chelia baillonii(Piene)]及其与邻近属的木材解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香木莲导管无螺纹加厚,无油脂细胞,无傍管薄壁组织,轴向木薄壁组织仅宽2—3列细胞,单列木射线多而高,多列射线主要为 Kribs 异形Ⅱ_A 型等特征都落入木莲属导管无螺纹,多列射线异形Ⅱ_A 型,无油细胞,轴向木薄壁组织2—6列等特征的幅度之内。合果含笑的单列木射线稀少至无,导管有螺纹加厚,有油细胞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