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条锈菌国际鉴别寄主Vilmorin23的抗条锈病基因YrV23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Vilmorin23是小麦条锈菌国际鉴别寄主和国际上重要抗源材料。采用SSR技术,利用由Vilmorin23为基因供体转育而成的小麦抗条锈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23,选用YrV23所在2B染色体上的55对SSR引物,对Taichung29*6/ YrV23及其轮回亲本Taichung29和抗性基因供体Vilmorin23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引物Xwmc356在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经F2代群体150个抗、感单株检测证实,该片段位点与抗条锈病基因YrV23有连锁关系,遗传距离为9.4 cM。Xwmc356可作为抗条锈基因YrV23的SSR标记。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Triticum spelta album中抗条锈病基因Yr5的RAPD标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共用52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小麦抗条锈基因Yr5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RAPD分析,发现了3个特异性DNA片段S1496、S14181950与Yr5基因连锁,其中S1496761与Yr5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2.7cM。经对特异性DNA片段S1496 761进行克隆,测序,设计了PCR扩增用专化引物SC-S1496 761a和SC-S149676b,用该引物可扩增出与原RAPD引物扩增出的相似的特异DNA片段,由于该引物还可扩增出迁移率极为相近的另1条非特异带,在琼脂糖凝胶上难以分辨,需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进行检测,经用F2分离群体及部分相关品种材料检测,已证明该标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抗条锈病基因Yr69对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小种具有广谱抗性,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效率,加快Yr69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条锈菌小种CYR34对包含340个小麦家系的‘Taichung29/CH7086’F9代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群体进行接种鉴定,并利用BSA-SNP(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技术对其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重新定位。抗病鉴定结果显示,RIL群体中抗感病家系的数量呈双峰分布,‘CH7086’的条锈病抗性受一个主效位点控制。BSA-SNP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多态性SNP主要集中于小麦2AS染色体末端0~30Mb的染色体区段。在该基因组区段开发了208个SSR分子标记,利用抗感病小群体从中筛选到14个与Yr69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14个标记对340个RIL家系进行PCR扩增和分子作图,将Yr69定位于2AS111和2AS171之间约7.76... 相似文献
4.
用变性PAGE-银染法鉴定小麦抗条锈基因Yr5的RAPD标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5的供体亲本Triticumspeltaalbum作为对照 ,对近等基因系Yr5 6×AvocetS和感病亲本AvocetS进行RAPD分析。扩增产物用 4%变性PAGE分离 ,银染显色。在变性PAGE上可以检测到 50~ 10 0条带 ,是琼脂糖凝胶电泳的 5倍以上。筛选了 2 40个随机引物 ,发现 2 3条稳定的多态性DNA片段 ,初步检测表明其中6条与Yr5基因具有连锁性。用 12 1株AvocetS和Yr5 6×AvocetS杂交制备的F2 代分离群体进一步进行的遗传连锁性检测表明 ,多态性DNA片段S13 2 0 2 0 7和S13 4 83 6 3 分别与Yr5基因完全连锁和紧密连锁。结果表明 ,用变性PAGE分离PCR产物并结合银染显色 ,提高了小麦RAPD分析的多态性水平 ,改善了实验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农家品种赤壳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农家品种赤壳(苏1900)对当前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多个流行小种均有较好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该品种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本文采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和定位研究。用Taichung29×赤壳的F2代分离群体建立抗、感DNA池,共筛选了400多对SSR引物,发现5个标记Xwmc44、Xgwm259、Xwmc367、Xcfa2292、Xbarc80在抗、感DNA池间与在抗、感亲本间同样具有多态性,它们均位于1BL染色体臂上。经用具有140株抗病株、60株感病株共200株植株的F2代分离群体进行的遗传连锁性检测,上述5个标记均与目的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8.3cM、9.1cM、17.2cM、20.6cM和31.6cM。用全套21个中国春缺-四体材料进行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5个SSR标记均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综合上述结果,将赤壳中的主效抗条锈病基因YrChk定位在1BL染色体臂上。与以前已定位于1B染色体上的抗条锈病基因的比较研究表明,YrChk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小麦农家品种中抗病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小麦生产品种中的抗病基因丰富度,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小麦生产品种中抗病基因单一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杂交小麦普及推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基因推导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恢复系MR168的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及其控制基因染色体位置。结果表明,MR168对CY29、CY31、CY32、CY33等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高抗至免疫;对SY95-71/MR168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BC1、F2和F3群体分单株接种鉴定显示,MR168对CY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春小麦品种辽春10号。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分析抗病亲本MR168、感病亲本SY95-71及183个F2代单株,发现了与MR168抗条锈病基因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Xgwm273、Xgwm18、Xbarc187、Xwmc269、Xwmc406,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1BS着丝粒附近,暂命名为YrMR168;构建了包含YrMR168的SSR标记遗传图谱,距离YrMR168最近的两个微卫星位点是Xgwm18和Xbarc187,遗传距离分别为1.9 cM和2.4 cM,这两个微卫星标记可用于杂交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麦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来自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白粉病危害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手段.寻找和创造新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是解决抗源单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来自以色列的野生二粒小麦G-305-M对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流行小种15号表现免疫,用G-305-M与小麦品种781杂交并用京411回交(G-305-M/781//京411*3),成功地将G-305-M的抗白粉病基因转入普通小麦中.遗传分析表明转入小麦中的抗病性苗期表达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定名为MlG.用96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一个167株的抗性分离家系进行了SSR分析,发现引物WMS570扩增产物在抗感个体间存在多态性.经分离群体验证,抗病基因MlG与小麦染色体6AL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570连锁,遗传距离为14.9±3.0cM,据此将MlG定位于6AL.根据系谱和基因位点分析,推断MlG基因是不同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一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8.
9.
应用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方法,对红麦(保存单位编号:苏1661;统一编号:ZM008712)中的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YrHm进行了分子标记和定位研究。共用512对微卫星引物对抗、感基因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经用包括23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4个与YrHm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gwm904、Xbarcl73、Xcfdl3和Xcfd42,均位于小麦染色体6D短臂上。经Mapmaker3.0b软件计算,这4个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3、25.1、47.7和62.1cM,均位于YrHm基因远离染色体顶端的一侧。用全套中国春小麦缺体一四体材料进行检测,进一步确认了这4个标记均位于小麦6D染色体。因此,将YrHm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臂6DS上。 相似文献
10.
小麦背景中来自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和分子标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H9020—17—5是一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接种鉴定表明其对条锈病具有优良抗性。遗传学分析证明易位系H9020—17—5的抗条锈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抗性基因来自于华山新麦草,暂定名为YrHua。为了标记这个来自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H9020—17—5与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杂交,建立了F2分离群体。应用81对AFLP引物对119个经条锈菌生理小种CY30接种鉴定的F2单株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两个与YrHua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PM14(301)和PM42(249),遗传距离分别为5.4cM和2.7cM,并分别位于目标基因的两侧。将标记片段克隆、测序后,根据序列信息和酶切位点多态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将AFLP标记PM14(301)转换成了简单的PCR标记。研究结果为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分子选择工具,同时也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YrHua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普通小麦Qz180中一个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材料Qz180具有良好的抗条锈病特性,经基因推导发现其含有一个优良的抗条锈病的基因,暂定名为YrQz。用Qz180与感病材料铭贤169和WL1分别杂交构建了两个F_2群体,用条中30号条锈菌小种对这两个群体进行的抗性测验表明,YrQz为显性单基因遗传。通过SSR和AFLP结合BSA的方法对这个基因进行了分子作图,结果鉴定出与YrQz连锁的2个SSR标记和2个AFLP标记。根据SSR标记的染色体位置,该基因被定位在2B染色体的长臂上,位于两个SSR位点Xgwm388和Xgwm526之间;两个AFLP标记P35M48(452)和P36M61(163)分别位于该基因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3.4cM和4.1cM。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小麦品种中Yr10和Yr15基因及其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10和Yr15的SCAR和Barc8标记以及1BL/1RS易位的复合标记,对青海省育成和引进的137份小麦品种进行检测,以明确Yr10和Yr15基因以及1BL/1RS易位在青海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结果显示:在137份材料中,有4份检测到Yr10基因,19份检测到Yr15基因,分别占参试材料的2.9%和13.9%,没有检测到同时携带Yr10和Yr15基因的材料;有22份材料为1BL/1RS易位,占参试材料的16.1%.研究表明,青海省大部分小麦抗锈品种及1BL/1RS易位品种为外引种品种. 相似文献
14.
小麦著名抗源品种水源11、水源92及Hybrid46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其抗锈 遗传规律,研究用条中29号及其弱株突变系CY29-mut3,分别接种这3个品种的双列杂交F2、F3代各株系幼苗。结果表明,水源11、水源92与Hybrid46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而同来自朝鲜的品种水源11、水源92可能含相同的或完全连锁的抗条锈基因。水源92有3对基因抗中国条锈小种,且不同小种及细胞质对基因表达都有影响,水源92为父本时分别对CY29-mut3及条中29号小种有3对显性基因起抵抗作用(其中两对基因表现为累加作用);而当水源92为母本时分别对CY29-mut3及条中29号小种有1对完全显性基因和两对隐性基因表达抗病作用。国际已知基因品种Hybrid46为母本时对CY29-mut3有两对基因起作用(可能是两对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存在累加作用的两对显性基因),而对CY-29小种有3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表达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用与Yr26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11和Xgwm18结合田间抗性鉴定,对239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以明确Yr26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共有35份品种(系)含有与Yr26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18或Xgwm11的特征带,占检测样本的14.6%.在这35份材料中,31份田间抗性鉴定表现免疫至中抗,4份表现中感.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抗病性检测吻合度较好,该标记可以用于Yr26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综合分子标记和田间鉴定,31份小麦(系)含有Yr26基因,占102份抗病材料的30.39%. 相似文献
16.
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小麦T型CMS的恢复基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75 336 9A×恢复系 72 6 9 10的F2 群体作为育性调查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育性分析 ,确定该恢复系含有 2个主效恢复基因 ;结合群分法 ,对恢复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定位 ,在 2 30对微卫星引物中 ,微卫星标记Xgwm136和Xgwm5 5 0分别与 2个主效恢复基因连锁。这两个标记与Rf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6 7cM和 5 1cM ,从而将该恢复基因定位在 1AS、1BS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7.
Cuiling Yuan Hui Jiang Honggang Wang Kun Li Heng Tang Xianbin Li Daolin Fu 《遗传学报》2012,39(11):587-592
Wheat stripe rust 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In wheat, 49 resistance genes for stripe rust have been officially documented, but only three genes are cloned, including the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Yr10 candidate gene (Yr10CG) and slow-rusting genes Lr34/Yr18 (hereafter designated as Yr18) and Yr36.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gene-specific markers for these genes and used them to screen a collection of 659 wheat accessions, including 485 Chinese cultivars. Thirteen percent and eleven percent of the tested Chinese cultivars were positive for the markers for Yr10CG and Yr18RH (the resistant haplotype of Yr18), respectively, but none were positive for the Yr36 marker. Since there is a limited use of the Yr10 gene in Chinese wheat, the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f wheat varieties with the Yr10CG marker suggests that the identity of the Yr10 gene is unknown. With regards to the Yr18 gene, 29% of the tested cultivars that are us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were positive for Yr18RH markers. A non-functional allele of Yr18RH was identified in ‘Mingxian 169’, a commonly used susceptible check for studying stripe rust. The data presented here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wheat stripe rus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