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坡鹿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发现海南坡鹿在交配季节有明显的集群行为,雄鹿之间有明显等级序位大系,但序位高的雄鹿没有单独霸占鹿群的现象。本文对群集、争斗、吼叫、泥浴,嗅闻、追逐、爬跨、交配等繁殖行为及脱角、换毛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人工饲养下金丝猴繁殖的观察研究 Ⅰ.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稀有的珍贵特产动物,笔者在多年观察金丝猴的繁殖行为的基础上,又于1986年8—9月在北京动物园,对金丝猴的交配、爬跨行为进行了专门观察,发现金丝猴发动性活动的一些特点,并在交配爬跨时,雄性金丝猴有卷尾现象。其交配行为与叶猴和猕猴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2006年9~11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539 ms,频率范围1409.5~4474.6 Hz,主频率3534.8 ±89.12 Hz;雄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136~187 ms,频率范围271.8~3910.5 Hz,主频率3244.3 ±79.32 Hz;两者在持续时间、最低频率、最高频率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间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P=0.624).吼叫是雄鹿的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雄鹿每次吼叫1声,持续时间1580~4972 ms,频率范围234.6~6171.4 Hz,主频率2264.6 ±166.44 Hz.雄鹿吼叫声的主频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P<0.01).在整个吼叫过程中,一只雄鹿的吼叫常会引起周围其它雄鹿的吼叫反应.雄鹿每日吼叫的次数与其在繁殖群中的等级序列有关,不同序列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1).雄鹿的吼叫声在白天和夜晚均能听到,但主要发生在06:00~08:00、17:00~19:00和01:00~03:00三个时间段.四川梅花鹿雄鹿的求偶叫声有4种,其生物学意义与发情炫耀、追逐、激惹和爬跨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4.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5.
雄性海南坡鹿发情期泥浴、沙浴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沙浴行为是否与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行为相关.本实验对以下3个假说进行了检验:(1)性成熟的雄鹿的泥浴行为多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2)优势雄鹿泥浴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多于非优势个体;(3)泥浴的次数与交配次数正相关.研究期间记录到雄性个体的79次泥浴和171次沙浴行为,性成熟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显著地高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P<0.01,Friedman nonparametric two-way ANOVA);不同等级序位的雄性泥沙浴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优势雄鹿的泥浴频次显著高于非优势个体(Wilcoxon signed ranks 检验,P<0.01);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分别与交配次数显著正相关(r=0.802, P<0.05, n=7;r=0.919, P<0.01, n=7;Pearson 检验).雄性海南坡鹿沙浴与泥浴是雄鹿发情期中的优势炫耀行为,对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学报 53(3):417-424,2007].  相似文献   

6.
散养条件下华南虎不同年龄组行为节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青  胡德夫  陆军  黄兆峰  傅文源 《生态学报》2009,29(6):2767-2774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2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福建省上杭县梅花山华南虎繁殖与野化研究中心3个年龄组的9只散养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进行了400余小时的行为观察,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体、亚成体和幼体的行为节律差异显著.时间分配上,3组别间运动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相关性不强,而社会行为、玩耍行为和其它行为差异显著.日行为节律上,运动行为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社会行为和摄食行为,尤其是成年虎,但成年虎的运动行为中刻板行为占了很大比例;年龄等级序列在日节律中表现为年轻个体的社会行为受压抑;摄食行为的发生明显受人为控制;幼体玩耍行为的发生与摄食行为和其它组社会行为的发生趋势一致.曲线特征上,成体组曲线整体平滑,而亚成体和幼体曲线则变化较为剧烈.研究认为散养条件使虎个体还原了部分关键的野生虎行为,但人为干扰与空间不足仍对野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
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社会等级和皮质醇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Ⅰ型事件记录器进行常规行为取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1)优势雄鹿的发情行为频次明显高于从属雄鹿;(2)攻击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3)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等级序位影响许多行为的表达,优势雄鹿成功交配的机会比从属雄鹿多。而攻击行为和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与社群等级无明显相关,可能是麋鹿在圈养状态下的一种适应策略,这将有利于缓解发情期雄鹿的紧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能量投放在发情交配上。  相似文献   

9.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邓腾  张瑞  许华磊  刘伟 《动物学杂志》2016,51(5):743-750
2015年4~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鵟)(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鵟)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为划分为9项25种.研究发现,大(鵟)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持续至8月中旬结束,平均(112.0±2.0)d(n=2);将繁殖期划分为孵卵前期、孵卵期、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对了雌雄亲鸟之间,以及不同时期间亲鸟、雏鸟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1)雌雄大(鵟)之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在孵卵前期及孵卵期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在这两个时期,雌性栖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0.01),而捕食行为占比显著低于雄性(P< 0.01).(2)雌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时期均变化显著(P< 0.05),雄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雏鸟成熟期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时期间差异显著(P< 0.05).(3)大(鵟)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成熟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