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根据野外调查与室内养殖的结果,稀有鮈鲫的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对7对鱼共136批次产卵进行了观察统计,平均每尾雌鱼5.4d产卵一次,平均每次产卵300.3粒。根据卵母细胞发育进程、卵径分布、产卵频次以及年产卵量大于怀卵量、含卵量等特征,建议将稀有鮈鲫的特殊产卵类型命名为连续产卵类型,并与生态学上常用的“多次产卵”、“分批产卵”加以区别。最后就稀有鲍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等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殖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动物》2013,(3)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技术对人工养殖的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描述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稀有鮈鲫为杂食性无胃鱼,肠道系数0.64±0.06。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口咽腔和食道粘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少量味蕾;食道粗短,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到后,粘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粘膜皱褶数量逐渐减少,粘膜皱褶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7.
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稀有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好1-6月龄的稀有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l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行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中存在大小与形态和GCHV相似的病毒颗粒。从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中纯化病毒,免疫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能被GCHV的特异性抗体聚集成团。由上可知,稀有鲫出血病是由GCHV感染所致,稀有鲫对GCHV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草鱼抗出血病育种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9.
异源精子诱导稀有鮈鲫的人工雌核发育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用经过紫外线灭活的异源精子启动稀有鮈鲫卵子发育,再经过热休克分别抑制极体排放和第一次卵裂,得到了极体雌核发育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存活个体。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诱导极体雌核发育的最佳参数为受精后2min、40℃休克处理2min;诱导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佳参数为受精后17min、40℃休克处理2min。雌核发育个体的形态学特征没有显示出受到父本影响的迹象。RAPD分析表明雌核发育个体扩增片段全部来自于母本,没有发现异源父本DNA成分进入稀有鮈鲫基因组的迹象。实验中还发现,鲤×稀有鮈鲫的正常杂交组合能以极低的几率产生出雌核发育的稀有鮈鲫。 相似文献
10.
利用17对微卫星引物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野生群体和近交系F20和F22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野生群体中1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多态位点,但在F20中仅有6个多态位点,F22中则仅有4个多态位点。在野生群体中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F20、F22分别为26、21个。近交系的平均基因纯合率均较高,其中F20为86.18%,F22达91.96%,而野生群体平均基因纯合率为46.84%。近交系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较野生群体低。在近交系F20和F22中,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大,其遗传距离最小,说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HAN系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生活污水对稀有(鱼句)鲫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稀有鲫个体小、性成熟时间短、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容易饲养等特点 ,将其作为一种毒性实验材料 ,从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对生活污水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早期生命阶段 ,高浓度的生活污水对稀有鲫有急性毒性效应。受排污口污水暴露的稀有鲫鱼卵根本无法孵化 ;对处于性腺发育期稀有鲫的暴露则引起肝脏细胞水平上的毒性效应 ,且随污水浓度的增高 ,对鱼体性发育的阻碍效应也越强 ,而整个生命期即使仅暴露于低浓度的生活污水中 ,其个体发育和性发育也均受到影响 ,肝细胞也表现出强烈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16.
植物基因表达的组织原位杂交和原位组织化学分析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良了组织原位杂交和原位酶组织化学分析的方法。主要改进有:原位杂交采用简化的FAA固定程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时采取液氮深冷冻;以随机引物法标记的DNA代替转录标记的RNA作探针,在保湿盒中进行杂交,而不用矿物油覆盖。组织化学分析中用含铁氰化钾的显色液进行GUS染色后再包埋、切片的程序,代替先包埋、切片再显色的常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酶活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