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0月份意外死亡的2例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雌性生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卵巢基质中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有腔卵泡及闭锁卵泡。间质腺不发达,在闭锁卵泡上皮样细胞增殖,形成一定量的间质腺细胞。输卵管漏半斗部至峡部黏膜上皮由柱状逐渐转化炎立方,黏膜形成许多皱褶,皱褶以漏斗部和壶腹部最多,子宫内膜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6岁个体子宫腺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2岁个体在子宫角处的子宫腺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在子宫体外多为单层立方上皮,子宫腺密度从卵巢端到子宫体端呈阶梯下降,阴道黏膜上皮大多为2-3层的复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2.
3.
泥螺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透岸民镜观察了泥螺精子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泥螺精子发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主要有核逐渐延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步发达与融合,胞质消除及鞭毛的形成等。泥螺精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时期,在精细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形态及染色质的变化与其他软体动物有较大的差异,核内椭圆形到肾形,再变化为长圆柱形;染色质由絮状颗粒变为细纤维丝状,再变为长纤维丝状,最后向高电子密度均质状态转变,初步探讨了泥螺精子发生过程中核及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雄性生殖系统。以睾丸和附睾中是否存在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等作为判断雄性中华白海豚性成熟的标准,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睾丸和附睾的组织结构特征,发现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和附睾的组织学结构与未成熟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测量样本睾丸的2个形态参数: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小管的相对面积,得到性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为(118.3±12.8)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52;未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47.4±3.5)~(60.3±6.0)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27~0.40。 相似文献
5.
隆线溞孤雌溞的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卵巢长管状,管壁由结缔组织膜和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末端渐细为一短小的输卵管,输卵管末端为雌性生殖孔。卵子的发生是由生发区细胞向卵巢内增殖分化,不同成熟度的生殖细胞在管腔内排列成生殖带。根据卵母细胞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其中卵母细胞的发生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后期的卵母细胞含较多的卵黄颗粒,最后成为成熟卵子,排入孵育囊内形成夏卵。隆线溞孤雌溞的卵巢发育要经历五个幼龄期,不同的龄期,卵巢的形态结构不同。至第五幼龄,卵巢已基本发育成熟,准备排卵进入第一成龄。 相似文献
6.
泥螺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雪萍 《发育与生殖生物学报》2002,11(1):29-3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核伸出伪足状突出,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运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蛸雌雄异体并异形,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长蛸雌性生殖系统由一个卵巢、成对的输卵管及输卵管腺组成.卵巢壁上发出一条线状具分支的生殖索,米粒状的滤泡以卵柄连接至生殖索上.每个滤泡是由单层滤泡细胞围绕着一个卵母细胞构成.输卵管形成丰富的纵行褶皱,黏膜上皮具有纤毛.输卵管腺含有两种类型腺细胞.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前段、储精囊、摄护腺、盲囊、输精管后段和精荚囊.精巢内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精小叶,精原细胞由小叶壁中的生殖上皮产生,并向小叶腔中逐步分化成精子.输精管前段、盲囊和摄护腺所分泌的黏液物质共同参与精荚的形成.储精囊和输精管后段形成较多的纵行褶皱,输精管后段上皮游离面的纤毛可运输生殖细胞.精荚囊的作用则是贮存精荚,囊壁中的平滑肌利于长蛸交配时精荚的排出. 相似文献
9.
隆线孤雌的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卵巢长管状 ,管壁由结缔组织膜和单层上皮细胞构成 ,末端渐细为一短小的输卵管 ,输卵管末端为雌性生殖孔。卵子的发生是由生发区细胞向卵巢内增殖分化 ,不同成熟度的生殖细胞在管腔内排列成生殖带。根据卵母细胞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 ,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三个时期 :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 ,其中卵母细胞的发生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中期和后期。后期的卵母细胞含较多的卵黄颗粒 ,最后成为成熟卵子 ,排入孵育囊内形成夏卵。隆线孤雌的卵巢发育要经历五个幼龄期 ,不同的龄期 ,卵巢的形态结构不同。至第五幼龄 ,卵巢已基本发育成熟 ,准备排卵进入第一成龄 相似文献
10.
应雪萍 《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英文版)》2002,(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 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 ,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 ,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 ,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 ,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胧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 ,核伸出伪足状突起 ,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 ,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 ,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养殖泥螺体内细菌菌群组成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养殖泥螺样品体内需氧平板菌落数为 7 3× 1 0 5~ 2 8× 1 0 6 个 /g。从泥螺体内共分离获得 2 1 7株细菌 ,88 5 %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优势菌属是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61株、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 58株、弧菌属 (Vibrio) 2 7株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2 1株。结果表明 ,每批泥螺样品的细菌总数均超出卫生标准 1~ 2个数量级 ,7月和 9月样品的大肠菌群数超出了规定的指标 ,应重视泥螺收捕后的消毒处理环节。泥螺体内细菌菌群由 1 0个菌属组成 ,涂泥中占优势的芽孢杆菌属细菌在泥螺体内却是少量的 ,反映泥螺对体内微生物组成与数量有一定调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黄发生早期到晚期,卵母细胞内线粒体经历了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内,线粒体多,结构典型,仅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嵴 和内膜逐渐消失,卵黄发生中期,线粒体基质空泡化,嵴和内膜消失,腔内充满颗粒状物质,最后演变成卵黄颗粒,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颗粒的数量和直径逐渐增加,卵黄发生后期,卵质中胞器不发达,细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在卵黄颗粒之间仅有少量线粒体存在,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此外,对线粒体在卵黄形成中的功能,去向及行为变化等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泥螺养殖滩涂异养菌群和弧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 引 言泥螺 (Bullactaexarata)隶属腹足纲软体动物 ,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是浙江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品种 .至 2 0 0 0年浙江省养殖面积已达 1.13× 10 4hm2 ,由于实行生态养殖 ,本轻利厚 ,广受养农的青睐 .随着泥螺养殖生产的发展 ,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和陆源排污水的大量入海 ,养殖生态环境越趋恶化 ,使生物病原大量滋生 ,自 1995年以来常诱发养殖泥螺的暴发性死亡 .有关海洋滩涂环境细菌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为探明泥螺养殖周期内暴发性死亡与滩涂环境的关系 ,对养殖滩涂的细菌菌群组成及其生态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 .2… 相似文献
14.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石漠化控制和产品提供5项服务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较高,其中极重要、中等重要地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分别为25.2%和33.4%;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和石漠化控制功能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分布区域是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明确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产品提供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功能区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泥螺种群夏季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0年5-6月对长江口南岸边滩和崇明岛北面滩涂泥螺[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1848)]种群进行了调查,目前长江口地区泥螺种群广泛分布于朝阳农场以南的南汇边滩,杭州湾北岸滩涂,崇明岛(牛棚港至捕鱼港)及长兴岛北面滩涂,九段沙中下沙高潮带下缘至低潮带上缘光滩带,分别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i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8个样点间泥螺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其种群空间格局上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其结果主要是由滩涂围垦。环境污染以及岛屿边滩之间不同的自然条件三者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6.
J. Silertown 《Oecologia》1987,72(1):157-159
Summary Most plants are hermaphrodite (cosexual). Charnov et al. (1976) advanced the hypothesis that cosexuality is favoured in plants because a convex fitness set is generated by a non-add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esource costs. In the first experimental test of this hypothesis, reproductive costs were measured in a male x female factorial design using male, female, cosexual, and neuter cucumber plants. Costs were measured by plant's vegetative growth response to treat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le costs in the system used have negligible effect upon plant growth and female function, and imply a convex fitness set, in accordance with Charnov et al.'s model. Female function (fruit set) has an inhibitory effect upon vegetative growth and male flower production, favouring protandry.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动物泥螺受锌污染的急性毒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为0.133g/L,全致死剂量为1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集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Zn的含量随试验组浓度的增高而增多,试验组的Zn浓度和泥螺累积的Zn含量符合Cubic三次函数:Zn的增加对泥螺富集Pb、Cr、Ni的影响是在浓度为1g/L、4g/L时出现两个峰值:Zn含量的增加对泥螺富集Cu的影响是在Zn浓度为0.5g/L、1g/L时泥螺对Cu富集量有所升高.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是个动态的过程,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mangrove rivulus Kryptolebias marmoratus a small cyprinodont fish native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aters from Florida to Brazil, is one of two known self-fertilizing, hermaphroditic vertebrates of which K. marmoratus displays androdioecy, a complex system of reproduction in which hermaphrodites and males are present.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behavioral repertoires observed during dyadic interactions in the laboratory. Kryptolebias marmoratus exhibited 23 distinctive acts or behaviors. A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ggressive, submissive, neutral, and reproductive. Leading and following behavior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behavioral repertoires of these fish. In hermaphrodite-male dyads, males exclusively initiated the reproductive process and actively pursued hermaphrodites. When hermaphrodites were paired,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ey behaved like other simultaneous hermaphrodites that alternate sexual roles (e.g. serranids). Hermaphrodites were extremely aggressive towards one another, and the aggressor established dominance rapidly. Male-male dyads were divided into two subdivision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caudal ocellus on one fish. A caudal ocellus on one male appeared to signal the possibility of a potential mating partner to males lacking it. Pairings of males without an ocellus were similar to hermaphrodite-hermaphrodite dyads in that both members of the pair were aggressive towards one another. These observations may be indicative of interactions taking place in natural communities or assemblages of fish in which both males and hermaphrodites occur and provide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dyadic interactions in the mixed-mating strategies [Current Zoology 56 (1): 6-17, 20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