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山雀雏期对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山雀(Parus major)是国内分布较广,比较常见的林栖鸟类,是捕食松毛虫的主要鸟类之一(李桂垣等,1982)。如何定量估计不同害虫密度条件下,大山雀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是森林害虫综合管理(IPM)中十分重要的问题。1985年4月,我们在浙江安吉县龙山林场(30°55′N,19°54′E)调查食虫鸟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天敌及其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根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8,35(6):336-340
根据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资料,分析了江西省万年县不同松林中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代别低龄幼虫期的主要捕食天敌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捕食无敌有13科31种,其中以蜘蛛类最多,其次为蚂蚁类。不同林型中捕食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在年份间代别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数量差异尤其显著。在室内研究了几种主要捕食无敌对马尾松毛虫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功能反应为S型,由此建立了它们的功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3.
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温度和营养对临界光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兆麟  贾凤友 《昆虫学报》1991,34(2):178-18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的临界光周值,在适温区内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油松针叶,即营养质量不同的针叶,对油松毛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明显,从而影响着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这些结果,为油松毛虫的世代发生及种群动态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对低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4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7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对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20头以上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3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用a/Th来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异色飘虫蚴虫龄期愈大,对桃大尾蚜控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5.
不同世代及中肠病变类型的松毛虫单头幼虫多角体含量许再福(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杭州310029)戴冠群(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广州510642)关键词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含量,世代,病变中肠源于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  相似文献   

6.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捕食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蒋杰贤  梁广文 《生态学报》2001,21(4):684-687
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叉角厉蝽与斜纹夜蛾低龄幼虫,中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猎物不同年龄等级的选择捕食作用,建立了3个年龄等级的幼虫被捕食量模型。根据被捕食量模型可计算出斜纹夜蛾3个年龄等级不同密度组合下,天敌对猎物的选择捕食比率,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等级相同密度的组合下,叉角厉蝽倾向于捕食个体大的中高龄幼虫。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对同类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同时从捕食功能的角度解析了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行为;并对不同龄期幼虫进行称重比较,用不同龄期幼虫间的重量关系来替换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得到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方程。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类型。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76.47头、85.70头、117.92头、96.05头;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8.83头、59.49头、58.87头。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理论捕食质量方程y=47.231x^0.4591,捕食者的捕食量随着猎物虫态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理解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种间自残行为规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43-848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幼虫的控制作用,观察了叉角厉蝽的捕食行为,研究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3龄及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对其捕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攻击率大小顺序为:5龄若虫雌成虫3龄若虫,对3龄黄野螟幼虫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1.79、15.38及12.85头。当猎物密度固定为50头/盒时,随着叉角厉蝽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也逐步增加,但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则减弱,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另外,叉角厉蝽的捕食效能也因空间环境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空间越大,其捕食率越低。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估叉角厉蝽对黄野螟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其田间释放应用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叉角厉蝽 Eocanthecona furcellate (Wolff)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叉角厉蝽不同虫态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龄若虫、5龄若虫、成虫均可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现叉角厉蝽低龄若虫捕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数量较多,高龄若虫和成虫捕食中间龄期幼虫数量较多的规律;叉角厉蝽3个虫态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2~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214.0)、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56.4头)。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均呈负相关。建立了叉角厉蝽成虫密度、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作用发生后该蝽的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均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释放叉角厉蝽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数值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应才  汪世泽 《生态学报》1994,14(4):387-391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在不同麦芽密度下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各龄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均为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猎物密度与各龄瓢虫的增长率皆呈逻辑蒂斯曲线增长,求出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最佳捕食量和最佳猎物密度;比较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捕食作用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松籽油脂肪酯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红松(或马尾松)籽油中分离鉴定出五种脂肪酸成分,其中顺-5,9,12-十八碳三烯酸结构的脂肪酸成分是首次发现,同时还对我国东北地区红松,马尾松松球果种籽仁中该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4.
戈峰  邱业先 《昆虫学报》1997,40(4):337-342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过氧化氢酶、羧酸酯酶)活性增加,其种群参数表现出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生殖力下降的变 化。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引种栽培红松(Pinus Koraiensis)已有20多年,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70年代以来引种栽培并保存下来的红松人工幼林自然地理特点、气候和立地条件以及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阐述了红松跨分布区引种栽培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东南部引种红松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有效水份供应,在局部地区适宜的小气候使红松的引种栽培获得基本成功,进一步以适当规模开展红松的引种栽培试验很有必要,并对引种栽培中立地选择,苗木选取和抚育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松粉温-压模拟实验研究表明,热演变过程中随颜色加深,花粉个体大小收缩率可达40%以上,并且气囊比本体收缩率更高。因此,在孢粉化石鉴定时应考虑热演变程度对孢粉形态的影响。花粉热变指数、H/C、O/C原子比及镜质体反射率都是良好的热成熟度指标,前者在未熟-低熟阶段反映演变程度更为敏感,后者进入成熟阶段以后,能更详尽地描述热演变程度。花粉属于Ⅱ1型干酪根,含有大量的类脂组分,是一类良好的生油母质,其生烃能力与浮游藻类接近。  相似文献   

17.
蒙古栎红松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蒙古栎红松林3个年龄阶段物种和结构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森林的更新状况良好,早期阶段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更新数量相同,后期更新树种以红松为主;在森林发育早期阶段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阳性树种占优势,中期为红松和阔叶树占优势的混交林,后期形成红松占优势的林分;随着森林的发育,灌木和草本层动态呈现复杂的变化。通过对该类型森林直径分布变化的研究得出,在林分发育的早期,阔叶树中大径级木较多,针叶树中小径级木多,在林分发育的后期呈相反的规律。用理论概率模型拟合直径分布表明,韦布尔概率分布模型是描述蒙古栎红松林直径分布的最适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五针松群落学特征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吴刚  冯宗炜 《生态学报》1995,15(3):260-267
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五针松的分布.群落学特征,按不同分布区、不同群落类型探讨了中国五针松的群落生物量和年净生产量及在群落的不同层次上的分布.比较分析了不同分布区五针松的年干物质累积速度(NP/B).结果表明:115─135a生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生物量在97.09─120.51t/hm ̄2之间,年净生产量在8.698─10.34t/hm ̄2.a之间,年净生产量长白山山脉沙松、鹅耳枥红松林>小兴安岭南坡枫桦、水曲柳红松林>小兴安岭北坡云杉、冷杉红松林;30─36a生的华山松林群落生物量在78.75─94.73t/hm ̄2之间,年净生产量在4.993─5.537t/hm ̄2.a之间,年净生产量贵州山地常绿阔叶华山松林>秦岭中山地阔叶华山松林>甘肃小陇山针阔叶华山松林.NP/B值:长白山山脉的阔叶红松林>小兴安岭山脉的阔叶红松林;秦岭中山地阔叶华山松林>甘肃小陇山针阔华山松林>贵州中山地常绿阔叶华山松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马尾松人工林光能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测算,并在Lieth模式的基础上,应用主要生态因子拟合了计算马尾松林生产力的数学模式。对模式计算值和实测生物量的分析均表明:黄山外围低丘地带的马尾松林气候生产力最高,江淮丘陵南部次之,江淮分水岭以北最低。生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1.3×103–4 ×103kg/ha·a和2.7–6.3m3/ha·a,可增产率分别为10.8–37.8%和38.8–134.1%。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的基本规律,得到了描述林隙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参数。结果表明扩展林隙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是27.36%,而实际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3.05%,林隙干扰的频率每年约为0.15%;林隙的分布格局是均匀式的。形成林隙最重要的方式是掘根风倒,其次为干基折断;大多数的林隙都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组成;阔叶红松林的主林层乔木在直径为40~60cm和高度为25~3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