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和PC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IL-6、TNF-α及PCT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及PCT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IL-6、TNF-α及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ODS及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能够改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机体IL-6、TNF-α及PCT水平,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和降钙素原(PCT)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6 月~2015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79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 观察组(39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 者治疗前后IL-6、TNF-alpha和PCT 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 前两组患者间IL-6、TNF-alpha及PCT 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alpha及PCT 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IL-6、 TNF-alpha及PCT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ODS 及死 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能够改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机体IL-6、TNF-alpha及 PCT 水平,降低MODS 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每组各48例患者,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乌司他丁组给予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清学相关指标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4.6%)(P0.05);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时间、中转手术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3.2±0.5)d,(7.3±2.2)d,4.2%,(15.8±1.5)d,6.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9±0.6)d,(11.5±3.1)d,10.4%,(24.7±2.1)d,12.5%](P均0.05);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淀粉酶、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140.2±49.1)U/L,(5.2±1.0)×109/L,(6.3±3.4)mg/L,(24.3±4.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30.6±60.2)U/L,(10.2±2.2)×109/L,(16.3±5.2)mg/L,(40.3±5.9)ng/L](P均0.05);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并发症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发生率(14.6%,12.5%,2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5.4%,22.9%,39.6%)(P均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清及临床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行开腹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乌司他丁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患者。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有效镇痛时间、躁动例数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清S-100蛋白(S100β)水平、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及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定组及乌司他丁组,有效镇痛时间明显长于右美托咪定组及乌司他丁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患者各个时点血清TNF-α、IL-6及S100β水平均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定组及乌司他丁组(P0.05)。联合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及乌司他丁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4.00%,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50.00%)和乌司他丁组(48.00%)(P0.05)。结论:与单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和乌司他丁相比,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可更有效预防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苏醒躁动及POCD的发生,且安全性更高,可能与其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何浩  胡亮  何彩霞  崔嵘  夏凤强  李成 《生物磁学》2011,(17):3334-3338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例)、CBP组(n=23例)和CBP+乌司他丁组(n=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治疗方案,CB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乌司他丁组在CBP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病情发展,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动脉血气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和CBP组相比,CBP+鸟司他丁纽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MODS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②经过治疗,CBP+乌司他丁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降至15.46±3.96,与对照组(18.06±4.25)和CBP组(17.14±5.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患者BUN、HR降低程度依次为CBP+乌司他丁组〉CBP组〉对照组,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PH值、HCO3-、MAP比较差并不明显(P〉0.05)。④CBP+乌司他丁纽血清CRP含量下降,WBC数量减少,其变化程度明显大于CBP组和对照组(P〈0.05)。⑤对照组、CBP组和CBP+乌司他丁组患者PT、TT和APTT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下降,其中CBP+鸟司他丁组PT、APTT时间短于CB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缓解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炎性反应和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NEC新生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生理盐水)、乌司他丁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注射液)、血必净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注射液及血必净注射液),每组例数各为30例。对比四组新生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白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cTnI)、B型钠尿肽(BNP)水平,记录四组死亡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前组间H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较对照组在术毕和术后1 d下降,联合组较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术毕和术后1 d下降明显(P<0.05)。术前组间MA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较对照组在术毕和术后1 d升高,联合组较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术毕和术后1 d升高明显(P<0.05)。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联合组术毕、术后1 d CRP、IL-17、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且联合组低于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同时间点(P<0.05)。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联合组术毕、术后1 d cTnI、BNP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同时间点(P<0.05)。联合组死亡率较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低。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NEC围术期使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有利于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减轻新生儿的炎性反应,发挥心肌保护作用,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例)、CBP组(n=23例)和CBP+乌司他丁组(n=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治疗方案,CB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乌司他丁组在CBP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病情发展,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动脉血气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和CBP组相比,CBP+乌司他丁组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MODS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②经过治疗,CBP+乌司他丁组患者APACHE II评分降至15.46±3.96,与对照组(18.06±4.25)和CBP组(17.14±5.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患者BUN、HR降低程度依次为CBP+乌司他丁组>CBP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PH值、HCO3-、MAP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④CBP+乌司他丁组血清CRP含量下降,WBC数量减少,其变化程度明显大于CBP组和对照组(P<0.05)。⑤对照组、CBP组和CBP+乌司他丁组患者PT、TT和APTT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下降,其中CBP+乌司他丁组PT、APTT时间短于CB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缓解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及观察组23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乌司他丁20万单位/次,2次/天,连续应用7天)。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值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同时记录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28天患者住院死亡率。结果:4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治疗后的6、12、24、48、72小时动脉压上升、血乳酸值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后的24,48,72小时患者的心率减慢,更加趋于稳定(P0.05)。实验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对照组减少,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第3、5、7天观察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降低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PACHE-II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者28天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缩短其在ICU的住院天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4月~2016年7月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n=22)静滴血必净注射液50 m L,2次/d;B组(n=26)静滴乌司他丁注射液10 U,2次/d;C组(n=32)静滴血必净注射液50 m L与乌司他丁注射液10U,2次/d。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肺功能、血气分析、血清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临床症状评分、Pa CO2、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组临床症状评分、Pa CO2、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5),FEV1、FEV1/FVC、Pa O2、临床控制率均明显高于A、B组(P0.05),A、B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AECOP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血清炎性指标、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利的支持,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接受常规治疗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的患者83例(乌司他丁组),只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67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炎介质及促炎介质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相关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分析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血清炎性指标、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抗炎及促炎介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7 d后,乌司他丁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乌司他丁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可降低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Raji, a human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 has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complement cascade by alternate pathway mechanisms with subsequent fixation of C3 to receptors on the Raji cell membrane. Using this property, we examined the role that complement plays in mediating a cytolytic event betwee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and Raji cells coated with C3b, antibody, or both. Presence of C3 was confirmed by immune adherence. IgG bound to the Raji membrane was quantitated using I125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assay.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e pathway-activated C3 on Raji cells failed to produce monocyte-mediated cytotoxicity. These same target cells subsequently coated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200 to >600,000 SPA molecules per Raji cell produced neither enhancement nor inhibition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ADCC was enhanced by complement when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binding of C3 to the cell surface occurred by classical pathway mechanisms. ADCC of 32% ± 3.2 occurred with undiluted antiserum (625,000 SPA molecules bound/Raji cell) with enhancement to 52% ± 1.1 in the presence of C3. IgG inhibition of ADCC wa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embrane-bound C3.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抵抗素(resist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由脂肪组织特异表达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在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抑制脂肪生成.众多的研究显示抵抗素可诱导脂肪、肝脏及肌肉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损伤机体的糖脂代谢功能.由于胰岛素抵抗在一些其他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发病机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提示抵抗素有可能介入了这些疾病的发病过程.本文简要介绍抵抗素的结构、分布及表达调控,并重点分析抵抗素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