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鸣叫对无尾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殖起重要作用。蛙类的鸣叫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2016年8和9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57只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鸣声并对其鸣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了沼水蛙鸣叫节律(17 d)及其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沼水蛙的鸣声由1 ~ 4个音节组成,不同类型鸣声间的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该物种全天具有鸣叫行为,13:00 ~ 14:00时为鸣叫高峰期。白天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三音节鸣声、总鸣声和总音节的数量较夜晚显著增加(P < 0.01)。鸣声数量和音节数量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P < 0.01)。结果表明,沼水蛙通过改变音节数量、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改变鸣叫策略。沼水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性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鸣叫是无尾两栖类声音通讯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蛙类的鸣叫行为具有节律性,且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为研究红蹼树蛙(Rhacophorus rhodopus)的鸣声特征和鸣叫节律,2016年5—6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61只雄性红蹼树蛙的鸣声,并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其鸣叫节律(22 d)。结果发现:红蹼树蛙的鸣声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音节数2~20;平均6.27±2.94)2种类型。与多音节鸣声的主频(2213.32±106.95 Hz)、音节时长(14.83±1.27 ms)和音节间隔(60.66±8.56 ms)相比,单音节鸣声的主频(2289.87±120.14 Hz)、音节时长(16.93±1.68 ms)和音节间隔(610.99±178.48ms)显著升高(P0.05),而2种鸣声的基频(单音节鸣声:212.51±21.63 Hz;多音节鸣声:225.39±26.80 Hz)无显著差异(P0.05)。红蹼树蛙每晚19:00至次日03:00具有鸣叫行为,22:00为高峰期。结果表明:红蹼树蛙主要通过改变鸣声的主频、音节时长、音节间隔以及音节数提高声音通讯效率。红蹼树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且在一定程度上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雄蛙鸣声传递招揽、警告、攻击、炫耀、求偶、种间识别等信息,对其繁殖起重要作用。2023年5—7月,收集了昆明呈贡区滇蛙(Nidirana pleuraden)的204个清晰鸣声片段和21天昼夜鸣声数据。结果表明:6月滇蛙的日鸣声数量显著高于5月和7月;鸣叫高峰期为19:00—翌日04:00;不同群鸣期广告鸣声的主频和音节时长无显著差异,基频、音节间隔、音节数量、脉冲速率和鸣声时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群鸣高峰期,竞争鸣声的脉冲速率极显著低于低峰期,音节间隔极显著高于低峰期,其余5个参数无差异;遭遇鸣声的鸣声时长更低(P<0.05),其余6个参数无显著差异。滇蛙的繁殖盛期为6月;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滇蛙的广告、竞争和遭遇鸣声特征受群鸣强度的影响,滇蛙在群鸣高峰期调整广告鸣声参数,采取提升鸣声基频、音节数量和鸣声时长并降低音节间隔和脉冲速率的策略提升了性吸引力。通过发出高脉冲速率和短音节间隔的竞争鸣声和鸣声时长更长的遭遇鸣声提升了雄-雄竞争中获胜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笼养朱鹮繁殖期的鸣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4月采集到笼养朱鹮(Nipponia nippon)4种行为状态的鸣叫声,对其繁殖期求偶鸣叫、交尾鸣叫、假交尾鸣叫和惊叫的鸣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差异。求偶鸣叫振幅小,主要频率范围在156±13.2 Hz-1 568±120.3 Hz之间(n=30),声谱谐波丰富,频带呈直线型和拱型。交尾鸣叫由7-21声连续、急促的鸣叫和一声长鸣组成,声音宏亮有力,频域特征表现为主频呈现双峰,主要频率范围在346±16.7 Hz-2 396±138.2 Hz之间(n=14),音节高度重复并多有谐波。假交尾叫声有三种声模式,模式1包含2-10声短促鸣叫声和一声长鸣;模式2仅发出多声短促鸣叫声;模式3仅一声长鸣,频域特征在三种声模式下表现不同,模式1主频呈现双峰,模式2和模式3仅有一个峰值,主要频率范围在328±18.2 Hz-2 067±189.1 Hz之间(n=38),声谱多谐波,频带形状呈下滑状或直线状。遇险惊叫声信号振幅最大,每一声信号中包含多个脉冲组,惊叫声主频较高,主要频率范围在375-2 300 Hz之间,声谱多谐波,低频频带呈直线型,高频频带呈半拱形,声音末尾有明显的降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腾冲拟髭蟾(Leptobrachium tengchongense)的繁殖期鸣声特征,2018年2月27日,利用TASCAM DR-40专业录音机,在野外录制了6只个体总共78个有效鸣声,随后利用Raven Pro?v.1.5声音分析软件对鸣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的雄性腾冲拟髭蟾发出求偶鸣声及竞争鸣声两种不同类型鸣声,均为单音节鸣叫,且鸣声主频均为1.31~1.50 kHz。求偶鸣声的时长为(147±30.1)ms,所含脉冲数为(15±2.4)pulses/s;竞争鸣声为雄蟾听到附近其他个体鸣叫后所发出的较拖长的鸣声,其鸣声时长为(610±187.0)ms,所含脉冲数为(28±10.7)pulses/s。不同个体之间的鸣叫时长和鸣叫间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有关,但需要更多的数据去证实。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当前腾冲拟髭蟾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5年4—12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雄性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雄性单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和求偶中,这些鸣声持续时间差异明显,主峰值差异不明显;雄性双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竞争雌体和求偶中,这些鸣声第一音节时间、第二音节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极显著,全句时间差异不明显;雄性多音节鸣声出现在保护领域、警戒和惊吓中。雄性亚成体多音节鸣声出现在惊吓和警戒中;雄性成体和亚成体警戒鸣叫的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全句持续时间差异明显;雄性亚成体和雄性成体的惊吓鸣叫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全句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四川山鹧鸪表现出的各种鸣声行为是为了保护配偶和防止天敌,使该种群更好地繁衍。  相似文献   

7.
用采自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58只(35 ♀♀,23 ♂♂)成体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通过测量头体长、体重、头长、头宽、吻长等11个形态特征指标和雌体卵巢质量(窝卵重),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并检验雌性成体大小(头体长和体重)与其繁殖的相关性.雌雄两性个体的最小头体长分别为44.9 mm和45.2 mm.除吻长和眼间距外,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与头体长皆呈正相关性.头体长在雌雄两性之间差异显著,雌性显著大于雄性;而体重、头长、头宽等局部形态均无两性差异.海陆蛙雌体的窝卵重与头体长和体重之间皆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雌性可能是通过增大体型从而增加繁殖输出,而向较大体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崖沙燕繁殖期雄鸟的鸣叫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南充市郊的嘉陵江边记录了崖沙燕(Riparia riparia)繁殖期雄鸟的呜叫。声谱分析结果表明,崖沙燕繁殖期有8种呜叫(恫吓叫声、屈服叫声、求救叫声、警报叫声以及4种鸣唱声)。通过对其行为的实时观察,确定了每种呜叫的生物学意义。4种叫声是整个繁殖期的主要呜叫,而4种鸣唱声则主要出现在开春以后的集群求偶与筑巢期间。虽其鸣唱声仅有两种类型的短音节,但通过组合可形成含有多达4个或6个音节的鸣唱声。鸣唱声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184、1030、1274、1232ms。鸣唱声中的间歇时间分别占持续时间的47%、39%、50%、48%。  相似文献   

9.
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3年4~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珠颈斑鸠有一般占据和召唤配偶共同占据两类鸣声,两类鸣声雌雄不同,但均由3音节组成;其鸣唱具有应答性,且每次在各栖位点的鸣唱顺序大致相同;日鸣唱频次变化大,具3个高峰期;繁殖各时期鸣唱频次变化亦大。  相似文献   

10.
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姜仕仁  丁平 《动物学报》1996,42(3):253-259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待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转多变,频率一般变化在1.9-3.5kHz之间,另一类出现在繁殖前、中期的炫耀鸣唱急促而响亮,音节变化快且频率高(变化范围约3.4-4.4kHz);最鸣和繁殖期特有的其它鸣声,音节清晰,响度较大,能量主要集中在2-3kHz之间,可能具有宣告领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