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目的:通过建立一理想的动物模型来模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状态,为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平台。方法:采用抗鼠-CD122抗体注射NOD/SCID小鼠进行预处理,通过尾静脉注射9例不同病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1株T-ALL细胞系。通过检测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及脏器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观察白血病细胞植入。将白血病细胞进行二次移植,观察移植稳定性。对白血病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处理,观察小鼠生存期,模拟人体治疗反应。结果:有4例病例的细胞及T-ALL细胞株成功植入。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受体小鼠体内较多比例人CD45+细胞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D45+细胞浸润小鼠不同脏器,系列移植也获得成功。体内药物处理显示地塞米松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与临床观察相一致。结论:成功建立经抗鼠CD122单抗预处理的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具有原发疾病的所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细胞疗法已广泛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 CD19和CD22靶向CAR-T已在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而在T细胞肿瘤治疗上进展缓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利用CAR细胞技术与CRISPR / Cas9基因编码技术,设计了T-ALL相关的CAR细胞免疫疗法并进行了CAR细胞免疫疗法在T-ALL治疗上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micro RNAs(mi RNAs)是一种内源性的基因调控元件,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在许多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存在mi RNA异常表达,说明mi RNA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Wnt通路是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其异常激活与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现已发现多种mi RNA在ALL中异常表达,并与发病、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在ALL中可见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及通路抑制剂的异常失活,并且这些变化与ALL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mi RNAs和Wnt信号通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供靶向治疗ALL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首个进入临床的蛋白酶体靶向药物,作为一线用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套细胞淋巴瘤时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针对硼替佐米相关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硼替佐米可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潜在药物。前瞻性的研究表明,硼替佐米在与其他药物联用时能取得积极疗效,临床应用主要聚焦于初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治疗,该文就硼替佐米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含SH2结构域的肌醇1(SHIP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SHIP1的表达。人白血病细胞U937转染SHIP1过表达载体(pEGFP-SHIP1组)及对照空载体(pEGFP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不转染载体,其他步骤同pEGFP-SHIP1组和pEGFP组。流式细胞仪检测48 h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48 h细胞中SHIP1、Bcl-2、Bax、Akt、p-Akt的表达。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SHIP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pEGFP-SHIP1组细胞中SHIP1、Bax表达和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EGFP组及对照组(P0.01),Bcl-2、p-Akt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HIP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表达下调,其可能通过Akt信号促进人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是微小残留病灶水平的特异性标记物,而微小残留病灶的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强烈相关。应用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来监测IgH/TCR基因重排不仅耗时、耗人力,而且敏感度较低。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为高效和敏感与实用的监测IgH/TCR基因重排的精准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26个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的外周血样品中的标记物,这些儿童是在中国哈尔滨市最近两年内被诊断的患者。分别应用基因扫描和毛细血管电泳方法检测IgH(FRI,FRII,FRⅢ)/TCR(TCRB,TCRγ)基因重排和分析PCR产物的片段。结果:IgH/TCR基因重排和对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分别为92.3%和75%,在26个病例中,4个复发病人的IgH的三个片段(FRI,FRII,FRⅢ)基因重排显示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复发与ign基因重排呈线性相关。结论:实验与临床应用表明,基因扫描这种方法对于IgH/TCR基因重排的检测是可靠的、实用的,因而可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9.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维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生存的关键因子,近年来发现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可以正性调控NF-κB的活性.本研究通过抑制GSK-3β活性初步探讨ALL细胞中GSK-3β在NF-κB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收集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到ALL细胞核内GSK-3β有明显聚集. 体外培养ALL细胞后经GSK-3β抑制剂氯化锂(LiCl)和SB216763处理,采用Western 印迹和EMSA方法检测发现,ALL细胞核内GSK-3β表达下降,而NF-κB P65蛋白无明显变化,但是其活性明显降低.同时RT-PCR结果显示NF-κB下游抗凋亡基因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随之下降,Annexin V-PE/7-AAD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证实ALL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该结果表明,抑制GSK-3β活性可以下调NF-κB的转录活性,并通过下调抗凋亡基因SURVIVIN的表达而促进ALL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血沉(ESR)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诊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2例作为ALL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小儿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小儿的血清IFN-?酌、ESR、sIL-2R水平,判定ALL组患儿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分析,随访患儿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LL组的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占比分别为77.4 %、58.1 %、54.8 %,高于对照组的27.4 %、17.7 %、14.5 %(P<0.05)。ALL组的血清ESR、sIL-2R含量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组小儿中,随访到2021年12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29.14±4.2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8.29±1.22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0.48±0.33个月;死亡22例,生存40例,死亡率为35.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FN-γ、ESR、sIL-2R含量与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总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N-γ、ESR、sIL-2R为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FN-γ、ESR、sIL-2R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35、0.796。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多伴随有血清IFN-γ的高表达与血清ESR、sIL-2R的低表达,三者都与患儿的免疫表型与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也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缺氧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及Fas、Fas-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缺氧环境下是否存在凋亡及Fas和Fas-L蛋白在MSCs凋亡时是否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将接种的P3细胞置于94%N2、1%O2和5%CO2缺氧箱中37℃孵育,分别于0.5h、1h、2h、4h、6h、8h和12h取出进行缺口末端标记(TUNEL)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用Fas和Fas-L免疫组化试剂盒检测Fas-L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1.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D29、CD71、CD4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阳性,CD34染色阴性,5-氮胞苷诱导后表达TnT,提示其为MSCs。2.MSCs在缺氧前、缺氧0.5、1、2、4、6、8和12h时AI分别为0.11±2.03%、15.4±3.19%、16.7±2.51%、16.9±0.25%、17.7±2.50%、18.3±3.15%、18.4±4.22%、19.7±4.58%,缺氧不同时间点AI较缺氧前均显著性增高(P<0.01),并随着缺氧时间延伸,AI显著增加(P<0.05),不过,缺氧6h、8h和12h时AI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Cs在不同缺氧时间点Fas、Fas-L蛋白表达较缺氧前均显著性增高(P<0.05),且随着缺氧时间延伸,表达显著增加,而在缺氧6h-12h时间点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氧0.5、1、2、4、6、8和12h,AI与Fas和Fas-L均显著正相关。结论缺氧是促进MSCs凋亡的重要因素,Fas和Fas-L蛋白可能在MSCs缺氧凋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Fas受体与FasL在胃癌细胞株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Fas受体与FasL在胃癌细胞株的表达,以及Fas和FasL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敏感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提示所有胃癌细胞均呈Fas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定位于胸质,胞核为阴性反应;同样所有胃癌细胞亦呈FasL免疫反应性,阳性信号位于胞质,胞核未见阳性信号。这提示Fas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生长的调节,胃癌细胞的凋亡在自我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E-cadherin和Cathepsin D的表达与乳腺导管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上皮性钙粘素 (E cadherin)和组织蛋白酶D (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 cadherin和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导管原位癌 (carcinomainsitu ,CIS)组织中E cadherin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 (infiltratingductalcarcinoma ,IDC)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乳腺导管癌腋下淋巴结阴性组 (nodenegativeductalcarcinoma,NNDC)中E cadherin的表达与腋下淋巴结阳性组 (nodepositiveductalcarcinoma ,NPDC)相比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乳腺导管癌间质中CathepsinD的表达CIS与ID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NNDC与NPD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在癌细胞中CathepsinD的表达在上述两组中差异均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E cadherin在乳腺导管癌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间质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中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mesangial cells,HMC)SREBP-1、FAS表达。方法体外培养HMC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组、高糖组,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和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特异性SREBP-1质粒引入细胞内并进行表达,进一步采用RT-PCR方法检测脂肪酸合酶FA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糖组比较,高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前体和成熟体以及FAS mRNA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质粒转染后HMC细胞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特异性质粒能够在细胞内高表达SREBP-1蛋白,进一步对FAS的检测证实了FAS mRNA表达升高。结论高糖可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和FAS表达增强且SREBP-1和FAS之间存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吡那地尔对缺血缺氧PC12细胞凋亡及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传代后3d PC12细胞,分为A(对照组),B(缺血缺氧组),C(KATP通道开放剂),D(KATP通道开放剂+阻断剂组)。采用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凋亡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缺氧后B,C,D组细胞凋亡率随时间点增加而增加,24h达高峰。B,C,D组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和B,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随时间点增加而增加,12h达高峰。B,C,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C组表达显著高于B和D组(P〈0.01)。B与D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ATP通道开放剂能抑制缺血缺氧PC12细胞凋亡,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研究羊栖菜多糖(Sargassum Fusforme Polysaccharides.SFPS)诱导人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及凋亡过程中Caspase-3的变化及其意义。MTT法检测SFPS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通过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blot法测定Caspase-3酶原的变化:RT—PCR检测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显示:SFPS作用lovo细胞24,36,48和72h的IC50分别为375,355,178和60mg/L,表明对lovo细胞具有显著生长抑制作用。在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细胞膜表面微绒毛减少、染色质固缩、边集,凋亡小体形成。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药物浓度为5—300mg/L作用24h后,显示有凋亡细胞特有的DNA梯状条带:而500mg/L处理后梯状条带模糊,开始出现“涂片状”,表明在高药物浓度的作用下,细胞有坏死。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凋亡率有剂量的依赖性;DNA直方图出现亚G1峰,但细胞周期时相的分布无明显改变。SFPS处理lovo细胞后,发现Caspase-3酶原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的mRNA高表达,并具有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实验结果提示,SFPS在体外能够诱导lovo细胞凋亡,这可能是SFPS抑制肿瘤增殖的机制之一.而Caspase-3的活化参与了SFPS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研究羊栖菜多糖(Sargassum Fusiforme Polysaccharides,SFPS)诱导人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及凋亡过程中Caspase-3的变化及其意义。MTT法检测SFPS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通过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aspase-3酶原的变化; RT-PCR检测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显示:SFPS作用lovo细胞24,36,48和72h的IC_(50)分别为375,355,178和60mg/L,表明对lovo细胞具有显著生长抑制作用。在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细胞膜表面微绒毛减少、染色质固缩、边集,凋亡小体形成。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药物浓度为5-300mg/L作用24h后,显示有凋亡细胞特有的DNA梯状条带;而500mg/L处理后梯状条带模糊,开始出现“涂片状”,表明在高药物浓度的作用下,细胞有坏死。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凋亡率有剂量的依赖性;DNA直方图出现亚G1峰,但细胞周期时相的分布无明显改变。SFPS处理lovo细胞后,发现Caspase-3酶原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的mRNA高表达,并具有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实验结果提示,SFPS在体外能够诱导lovo细胞凋亡,这可能是SFPS抑制肿瘤增殖的机制之一,而Caspase-3的活化参与了SFPS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神经再生素对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神经再生素(nerve regemration factor.NRF)诱导PCl2细胞神经元性分化的潜在能力。方法以NGF为阳性对照,采用细胞培养方法,观察NRF在低血清的情况下,诱导PCI2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同时,使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神经元标志性物质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L)在NRF诱导分化的PCI2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观察NRF对无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即早基因c—fos的表达变化。结果加药后第14天,NRF、组以及NGF组的PCI2细胞呈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细胞胞体皱缩,且有明显的突起生长。空白对照组、NRI:、组(0.01μg/ml、0.1μg/ml、1μg,/ml)、NGF组(0.05μg/m1)具有明显突起的分化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169%、25.718%、43.325%、73.038%、85.286%。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结果显示NRF、、NGF组的分化细胞基本都为NF-L标记阳性的细胞;NRF能使c-fos的表达上调,作用2h后达峰值。结论神经再生素具有诱导PCl2细胞的神经元性分化作用,且能使c—fos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9.
戊四氮致痫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内GFAP和cyclin D1表达的变化及脑和脑脊液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癫痫发病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及脑和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将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2组:1.生理盐水对照(control)组(n=8);腹腔注射与致痫剂等容量的生理盐水.2.戊四氮(PTZ)组;PTZ 60mg/kg腹腔注射后2h、4h、8h、12h取脑,每个时间点各8只,检测下列指标:(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变化;(2)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的变化;(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匀浆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癫痫发作4h后在大脑皮质和海马CA3区、CA1区和皮质内GFAP免疫反应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检测癫痫发作2h后cyclin D1的表达在皮质和海马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HPLC测定癫痫发作4h后大脑皮质中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的含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8.900±0.540μmol/g protein和17.500±0.526μmol/g protein,与对照组(分别为7.083±0.693μmol/g protein和7.017±0.419μmol/g protein)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海马内Asp的含量在癫痫发作后2h达到最高峰,为11.425±1.006μmol/g protein,Glu的含量在癫痫发作后4h达到最高峰,为17.698±0.250μmol/g protein,与对照组(分别为7.300±0.824μmol/g protein和10.925±0.323μmol/g protei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脊液中Asp的含量在癫痫发作后2h达到最高峰,为82.65±4.81μmol/L,而Glu的含量在癫痫发作后持续增高,12h后达到72.80±3.66μmol/L.结论戊四氮致痫过程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增多,海马及皮质内星形胶质细胞激活,cyclin D1表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以上变化在癫痫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在离体细胞水平观察ZnGl_2对链佐霉素(STZ)诱发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如下:向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加入生理盐水和STZ(3mmol/L),孵育12h后,活细胞数由实验前的70万个/ml降至43.93±1.16万个/ml;将ZnCl_2(0.25、0.5、1.0mmol/L)和相同剂量的STZ一同加入细胞,可不同程度地缓解STZ对胰岛的破坏作用,在含不同浓度ZnCl_2的培养液中活细胞数分别恢复至47.39±0.88,58.06±2.29,67.72±1.48万个/ml,与STZ破坏组相比,分别具有显著差异,并呈量效关系。在给予ZnCl_2(1.0mmol/L)的同时,向细胞中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已酮(100μg/ml),可翻转ZnCl_2的作用,活细胞数由63.17±2.15万个/ml,又重新减至45.77±0.76万个/ml。单独加亚胺环己酮对活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用~3H-亮氨酸掺入实验观察ZnCl_2对胰岛细胞蛋白合成的影响发现,单独给予ZnCl_2(1.0mmol/L)仅使蛋白合成轻微增加,与盐水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给ZnCl_2的同时加入STZ,则蛋白合成明显增多,保护组与STZ破坏组比较,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增加细胞内蛋白合成,以加强细胞自身对外来损伤的修复力,可能是ZnCl_2保护胰岛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