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赤腹松鼠(Callosciuras erythraeus)的三个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维岸  陈服官 《兽类学报》1989,9(4):289-302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80-1986年查考和搜集采集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苏 、陕西和四川等地赤腹松鼠文献资料和31O宗号标本,按同质性原则对其各亚种在形态上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分布于陕西秦玲南坡.四川大巴山中段南坡和四川武陵山北坡等3个地区的赤腹松鼠分别为3个独立的新亚种,订名为赤腹鼠秦岭亚种、大巴山亚种和武陵山亚种。在详细描述其形态特证的基础上,提出鉴别特征并划出其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孙玉波  贾岗  纪岷  孔令雪  郭聪 《四川动物》2012,31(5):786-789
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在主要树种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的四川省洪雅县林场中,采用直接观察和胃容物分析法对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食性进行研究.发现赤腹松鼠取食的植物共有14科23种,如小柱悬钩子Rubus columellaris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果实,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花及柳杉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树皮.结合往年文献,已知确认洪雅县赤腹松鼠取食的植物共28种.根据胃容物分析,果实种子的比例为秋季(75.60%±0.53%)>夏季(63.32%±0.69%)>冬季(34.02%±0.43%)>春季(14.35%±0.71%),差异显著(P<0.05);而树皮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为7.32%±0.50%和8.30%±0.87%,显著低于冬季和春季的28.13%±0.72%和28.71% ±0.84% (P <0.05).根据结果分析,赤腹松鼠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实种子,在冬春取食较多的树皮可能与果实种子短缺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洪雅林场不同年龄柳杉林赤腹松鼠危害情况,测量各年龄段被害木与健康木的生长差异,计算出单株材积损失率,用回归拟合危害程度与单株材积损失率的关系,计算当地柳杉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材积损失率与危害等级均成正相关。赤腹松鼠危害造成的材积损失率随着树龄略有差异,10~12年、13~15年生柳杉林的经济允许材积损失率分别为2.411%和2.742%,对应的新危害指数(∑(各危害级株数×危害等级)/(调查株数×危害最高级)×100%)为2.42和2.92。  相似文献   

5.
赤腹松鼠Callosciueus erythraeus在四川省洪雅县已经成为第一大森林害鼠.为了揭示赤腹松鼠巢址选择特征并为控制该物种的危害服务,2008年3~8月采取样线法对洪雅县赤腹松鼠的巢址选择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现81棵巢树,对其巢位参数的统计显示,赤腹松鼠可在11种阔叶树和3种针叶树上营巢,对柏木Cpuressus funebris和楠木Phoebe zhennan有明显选择性,分别为营巢树数量的34.6%和33.3%.营巢树平均高度为18.6 m±0.6 m,巢距地面平均高度为16.2 m±0.5 m,巢位置一般靠近树的顶端,多朝东、南和东南方向,76.5%的巢位于树干与树枝的交界处.对无重复取样的巢址样方(n=65)和对照样方(n=65)中15个生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赤腹松鼠倾向在乔木平均高度较高、林下灌木盖度相对较高、坡度较大的生境中营巢.  相似文献   

6.
赤腹松鼠能量代谢和营养需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宏发  盛和林 《兽类学报》1992,12(2):126-131
在饲养条件下,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每天摄入干物质为7.06—9.91克/只,摄入能最为525.4—562.2千焦耳/千克~0.75每天每只摄入蛋白质:1.26—2.00克,脂肪0.69—2.79克。松鼠对能量、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分别为85.7%—89.3%;84.7%—87.0%;75.9%—82.7%和79.1%—94.0%。赤腹松鼠喜食含脂量高的食物,对脂肪的消化能力高于蛋白质。营造种子含脂量高的多种树种混交林,提供松鼠足够的食物,是防止松鼠危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繁殖期巢域的研究对了解繁殖期间动物的社群关系、种群动态、繁殖策略等有重要作用。2009 年3 ~12月和2010 年3 ~9 月对洪雅县赤腹松鼠的巢域面积变化进行观察。使用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法计算赤腹松鼠各时期的巢域面积,结果显示: (1)整个繁殖期,雄性赤腹松鼠的巢域面积为1.34 ±0. 34 hm2 ,显著大于雌性的巢域面积(0.60 ± 0. 08 hm2 ); (2)雄性赤腹松鼠在求偶交配期主动增加其巢域面积,可能会增加雄性与雌性的遇见率,从而增加与雌性的交配数量;雌性赤腹松鼠在求偶交配期不主动增加巢域面积,而是具有较为稳定的活动范围。在妊娠育幼期雌性的巢域面积会减小,这可能是雌性为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在增加能量和降低捕食风险两者间做出的权衡;(3)整个繁殖期,雌性赤腹松鼠间无巢域重叠现象,而雄性间存在巢域重叠。两性之间仅在求偶交配期存在巢域重叠现象,因此,雌性赤腹松鼠在繁殖期有较强的领域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橙腹长吻松鼠种下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系统观察我国西南部的橙腹长吻松鼠,应分为4亚种。西藏东南部米什米山区、察隅和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一带的D.l.subflaviventris应为一有效亚种;西藏南部聂拉木等地的橙腹长吻松鼠D.l.nielamuensis为新亚种,它们有头骨小、体色浅等特点;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西的墨脱亚种D.l.motuoensis也为有效亚种:南亚亚种D.l.garonum亦应有效。  相似文献   

9.
赤腹松鼠在人工林中的危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3月~2009年3月,设置15个固定样地每月监测,对四川省洪雅县柳杉Crypotomeria fortunei和杉木Cunninghami lanceolata人工混交林中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危害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2~7月是危害的主要时期,其中3、4月最高;柳杉的年平均危害株率高于杉木,但两者的年平均危害程度区别不大;2)不同龄林的危害情况不同,月平均危害株率:中林显著高于成林和幼林(P<0.05);月平均危害程度:幼林高于中林,中林高于成林,三者差异显著(P<0.05);3)林木被危害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上部和中部;不同龄林危害部位的分布不同,成林和中林的危害部位比例为上部>中部>下部,而幼林是中部>上部>下部;4)啃剥树皮类型以包含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的树皮为主,同时有少数外周皮;啃剥外周皮的现象出现在2~4月和7~11月.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防治成本,优化防治方法,于2015年3月—2016年7月,在洪雅县林场采用毒饵站对赤腹松鼠进行防治,调查了不同施药强度区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每年2—3月,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溴敌隆毒饵浓度为0.008%,每个毒饵站每次投放毒饵20 g×2袋,投放15 d后再补投1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多次野外观察并对28号标本进行比对的基础上,发现分布于广西北部九万大山及中南部大明山的白眉山鹧鸪在形态上与采自湖南、福建、江西、广东及广西东部标本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为九万大山和大明山这两处地点所产白眉山鹧鸪的额和头顶为栗褐色,与颈部同色。根据形态差别和地理隔离,将这一地区的白眉山鹧鸪定为1新亚种:Arborophila gingica guangxiensis subsp.nov.。目前所知这一亚种仅见于3片相互隔离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记述中国灰姑娘绢粉蝶Aporia potanini Alphéraky 1新亚种,灰姑娘绢粉蝶白色亚种Aporia potanini huanghaoi ssp.nov..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昆虫标本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和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中国缓步动物门一新亚种及两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我国缓步动物门1新亚种Diphascon(Adropion)scoticum qinlingensis subsp.nov.和中国2新纪录Rictersius coronifer ( Richters, 1903) (Eutardigrada, Macrobiotidae)和 Diphascon scoticum Murray, 1905 (Eutardigrada, Hypsibiidae).新亚种主要以爪的主枝基部极度收缩区别于世界其他产地的标本(指名亚种).新亚种和新纪录均采自秦岭山区.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中国眼蝶亚科Satyrinae黛眼蝶属Lethe Hbner,18191新种和1新亚种——浅色黛眼蝶Lethe tingeda sp.nov.,比目黛眼蝶宝兴亚种Lethe proxima baoxingensis 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比目黛眼蝶宝兴亚种,新亚种Lethe proxima baoxingensis ssp.nov.(图1~7)新亚种与比目黛眼蝶指名亚种Lethe proxima proxima Leech相似,主要区别是:后翅正面亚缘只有2枚眼斑;前翅反面外横带不规则弯曲;后翅反面Cu2、2A脉间外横线强烈弯折。淡色黛眼蝶,新种Lethe tingeda sp.nov.(图8~14)新种与棕褐黛眼蝶Lethe christophi(Leech)相似,主要区别是:颜色较浅;雄蝶后翅性标斑小,水滴状,覆有黑色毛簇,而非烙斑状;后翅反面cu1室内无眼斑;m3室内眼斑瞳点不扩大;翅反面前后翅外横线不连贯;雄性外生殖器囊突较粗短;钩突近端部背侧隆起较强。  相似文献   

15.
卷带倍蚤一新亚种(蚤目:角叶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倍蚤属Amphalius Jordan,1933-新亚种,卷带倍蚤孟达亚种Amphalius spirataenuis mengdaensis ssp.nov。采自青海省循化县孟达自然保护区的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体上。模式标本存于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采用网上检索和手工查阅的办法统计了中国近35年来脊椎动物新(亚)种发现的情况.结果表明:35年来共发现了811个脊椎动物新(亚)种,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新(亚)种数量最多,越低等的类群发现的新(亚)种数量越多,其中鱼纲的动物占了一半以上,在高等脊椎动物中发现的主要是一些亚种,新(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多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斑蚜科一新属一新种一新亚种记述(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中国斑蚜科一新属,茴斑蚜属Foeniaphis Zhang et Qiao,gen.nov.,一新种,长圈茴斑蚜F.oblongisensoria Qiao et Zhang,sp.nov.和一新亚种聂长斑蚜连城亚种Tinocallis nevskyi lianchengensis Qiao et Zhang,ssp.nov.。所有模式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内。  相似文献   

18.
朱相云 《植物研究》2001,21(3):344-345
作者在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鉴定标本时, 发现一西藏新记录属--黧豆属(Mucuna Adans.), 所鉴定标本是多褶果黧豆Mucuna hainanensis ssp.multilamellata Wilmot-Dear, 为一中国新记录亚种, 现特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