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全世界各地感染率和分离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目前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运用有效、可靠、廉价的分子分型方法对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来源,对制定控制院感及流行的措施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概述了各种分子分型方法的原理及比较,如SCCmec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A蛋白分型和毒力因子分型等。脉冲场凝胶电泳仍然是暴发流行中MRSA分子分型的金标准,而其他分型方法更适合用于检测菌株的变异和建立国际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基因型别,探讨MRSA菌株流行变化趋势及进化特点,为该地区MRSA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6株MRSA进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spa基因分型,并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与国际上MRSA的流行型别进行比较,分析进化关系。【结果】86株MRSA共发现13个spa型(以t311型为主,占48.8%;其次为t6418型,占11.6%);MLST分型共发现9个ST型(以ST5为主,占59.3%;其次为ST239,占16.3%),经e BURST软件分析它们属于4个群(Group 1、Group 6、Group 8、Group 12)和8种克隆复合体(CC1、CC5、CC630、CC20、CC59、CC88、CC239、CC573);SCCmec基因分型以SCCmecⅡ型为主,占61.6%;其次为SCCmec III型,占22%;5株社区相关性MRSA(SCCmec-Ⅳ型)。其中第一流行克隆型为SCCmec-Ⅱ-ST5-t311-CC5(占47.7%)、其次为SCCmec-III-ST239-t030/t037-CC239(占12.8%)。【结论】SCCmec-Ⅱ-ST5-t311为杭州地区当前流行菌株;CA-MRSA菌株的出现,提示MRSA菌株有由医院向社区播散的趋势;此外,对新发展了单位点变体的菌株(SCCmec-Ⅰ-ST1921-t164-CC20和SCCmec-Ⅳ-ST965-t062-CC5),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cillin - 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引起的院内感染 (nosocomialinfection)已经成为全世界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要想尽快获得 MRSA的相关信息从而采取适当的控制感染的措施 ,就必须依靠快速、可靠的检测和分型方法。由于 MRSA对甲氧西林耐药性的不断变化 ,故虽然目前存在检测和分型方法很多 ,但仍很难提供一种最优方法。在这里 ,我们对多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以便大家能从中选出既准确又省时且适合自己实验室使用的检测的分型方法。1 检测方法1.1 完整结构水平1.1.1琼脂平皿 2倍稀释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的耐药性、流行病学分布状况及携带的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型别,用K-B琼脂扩散法、E-test和多位点PCR,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了SCCmec分型及耐药性测定。结果发现了两种新的SCCmec型别,新1型含Ⅱ型的mecA上游特异性位点B和位于mecA内的M位点以及Ⅲ型的下游位点F,缺乏Ⅱ型上游位点C和下游位点D、G;新2型含Ⅰ、Ⅱ型的上游特异性位点A、B和两个Ⅲ型的下游位点F、H,同样缺乏位点C、D、G,可能分别为原有Ⅱ型和Ⅰ、Ⅱ型与Ⅲ型的基因重组株;且携带有新SCCmec型别的MRSA菌株,其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及抗药性也与国外已报导的菌株不同,多分自门诊病人,且耐药性高,抗药谱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运用有效、可靠的分子分型技术对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将非常有助于MRSA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本研究对MRSA的多种分子分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以及流行现状进行了概述,为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指出每种分型方法都有其特有的分型优势,同时又具有分型限制性。在对MRSA菌株进行分型分析时,应该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多种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多方位研究,保证分型结果的可靠性,为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更加准确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mecA基因PCR扩增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应用mecA基因PCR扩增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方法 临床分离的7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mecA基因PCR扩增法鉴定MRSA,并与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进行比较。结果 7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用PCR扩增法和纸片扩散法有6株鉴定有差异,4株。mecA基因阳性而纸片扩散法鉴定为敏感,1株mecA基因阳性纸片扩散法鉴定为临界耐药,1株mecA基因阴性却表现为苯唑西林耐药,2种方法符合率为91.43%。结论 mecA基因PCR扩增法可以准确、快速判定MRSA,特别是对隐匿型或低水平耐药菌株的检出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住院患儿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了解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MRSA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临床分离出的445株MRSA,对其季节分布、年龄特点、科室分布及标本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 MRSA的检出率为30.44%(445/1462),其中男287例(检出率64.49%),女158例(检出率35.51%),男性高于女性。从季节分布看:6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从科室分布看,呼吸科最多,其次为骨科、新生儿科、心内科感染MRSA患儿居多;从标本类型来看,痰液中MRSA检出率最高。结论 患儿由于自身因素,年龄小、体内产生抗体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全身抵抗力差,较易感染。因此,医院应加强侵入性操作的无菌管理,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实行对导管插管等相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缩短住院时间,及时隔离MRSA感染者,并做好监测。 相似文献
8.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产生是由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获得外源性的SCCmec所致。MRSA菌株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PBP2a降低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合力,从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PBP2a由mecA基因编码,mecA基因存在于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SCCmec)中,SCCmec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元件,该元件还携带除mecA基因外的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造成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SCCmec目前主要分为8型,其中又分为若干亚型。SCCmec的基因型与MRSA的流行背景有关,不同地区的SCCmec基因分型分布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9.
了解我院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收集2007年1月~2008年9月我院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共54株,采用PCR进行SCCmec基因分型、葡萄球菌A蛋白(SPA)分型,并检测杀白细胞毒素(PVL)基因,同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54株MRSA菌株SCCmec基因分型为SCCmecⅡ型17株,SCCmecⅢ型33株,SCCmecⅣ型2株,SCCmecⅤ型2株;SPA基因分型将28株归属为t030,9株为t002,8株为t037,5株为t570,2株为t437,t163和t796各1株;PVL毒素检测只有2株SCCmecⅣ型菌株阳性;PFGE证实院内MRSA感染主要为2种克隆株传播,同时还有其他型别出现。本院MRSA流行传播的SCCmec基因型主要以Ⅲ型占优势,同时发现有携带PVL毒素的CA-MRSA分离株流行,应引起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的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菌株,用mecA基因PCR扩增法鉴定MRS,并结合临床资料对本院MRS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住院患者标本中共收集到68株葡萄球菌,其中MRS 38株(阳性率为55.9%)。MRS感染主要多发于年龄>60岁,男性,合并多种疾病患者,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泌尿外科及ICU病房为主。药敏结果显示MRS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及喹努普汀的敏感率为100%,对替考拉宁敏感率为94.7%,对利福平的敏感率为57.9%,其余抗菌药物敏感率均<30%。结论及时了解本院患者MRS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监测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分离植物内生菌和研究其多样性的方法。用无菌水、化学试剂、紫外线和机械去表皮 4种方法对番茄植株进行处理 ,然后分别用牛肉膏蛋白胨、高氏一号和PDA(加链霉素抑制细菌生长 ) 3种培养基分离内生菌。确定了最适宜的去除非内生菌的方法。经分离、纯化得到 1 4 8株大小、形态、颜色各异的内生菌分离物。对其中 43株进行ERIC PCR扩增 ,32株有扩增条带的菌株可分为 2 8种。把纯化的菌株分别与番茄早疫病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 3株菌。 相似文献
12.
利用ERIC-PCR技术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蜡状芽孢杆菌(Bc)和对照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回收、标记BtPCR扩增片段,分别与各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筛选Bt标识序列。结果显示:Bt各菌株均可扩增得到250bp的特异片段;Bt和Bc均可得到600bp的共有扩增片段;以筛选得到的569bp片段为探针,可特异性地与Bt基因组DNA杂交;ERIC-PCR技术可以在DNA指纹图谱水平区分鉴别Bt与Bc菌,正确反映出两者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ERIC-PCR技术在Bt的检测及在Bt与Bc的鉴定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小鼠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ER IC-PCR技术分析鉴定在灌胃小鼠CGMP期间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的第0、3、5、7、10、15和21天(灌胃停止后1周)分别提取对照组和CGMP组小鼠粪便总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反应,获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ER IC-PCR指纹图谱。结果小鼠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微生物群落演替不明显,群落相似性较高。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5±0.06,CGMP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9±0.04,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普遍存在共有的优势菌群,且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CGMP能够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较高,且ER IC-PCR指纹图谱没有明显的规律;CGMP组小鼠个体的ER IC-PCR指纹图谱被明显地分成2个亚族,说明小鼠灌胃CGMP 3~5 d后,其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膳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其特异分子标识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膳食诱导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大鼠与健康对照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分析比较,寻找造成2组大鼠菌群结构差异的分子标识物,探讨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与宿主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ERIC—PCR结合Southern-blot得到肠道菌群基因组指纹图谱,利用Southem-blot与多元统计方法(PCA、PLS等)找出差异条带,回收差异条带进行测序,根据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定量PCR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ERIC-PCR图谱表明膳食诱导肥胖大鼠在肠道菌群结构上与正常大鼠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根据杂交结果找到一段基因组DNA片段为膳食诱导肥胖大鼠组所特有,定量分析表明该DNA片段在2组大鼠间区别明显。结论膳食诱导肥胖大鼠所特有的一段基因组DNA片段可作为肥胖大鼠肠道的特征分子标识物,该标识物有望用于膳食诱导肥胖的机制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的流行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德灵MicroscanWalkAway96SI系统鉴定细菌和读取最小抑菌浓度。应用肠杆菌重复基因间隔共有序列(ERIC)-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扩增出丰富的区带,在药敏表型相似的情况下被分为9种基因型。结论流行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各科室患者中呈现出散发的状态。ERIC-PCR指纹图谱基因技术分型方法简便快捷,便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一碳源回收菌群的方法和ERIC PCR方法相结合 ,检测番茄 (Lycopersiconescu lentumMill )根际接种转基因微生物E4 (Enterobacteriacloacae)后的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采用单一碳源回收菌群和ERIC PCR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准确、直观和清楚地检测到E4释放到环境中后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的影响。这种单一碳源培养法与ERIC PCR相结合的方法 ,将有可能成为一种研究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恩诺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对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肠杆菌基因间的重复共有序列(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了恩诺沙星对土壤细菌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恩诺沙星作用于土壤后第35天,添加药物组的细菌总数均低于对照,且药物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ARDRA分析将分离的土壤细菌分成了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各组的OTUs类型数分别为:Ⅰ组15个、Ⅱ组13个、Ⅲ组10个、Ⅳ组8个、Ⅴ组6个、Ⅵ组6个;对各组优势OTU进行了ERIC-PCR基因指纹图谱分析,Ⅰ~Ⅵ组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78、2.14、1.78、1.11、0.69和0.31,对照组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明显高于添加药物组,且各多样性指数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健康儿童与轮状病毒感染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轮状病毒感染个体与健康个体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方法采集11例轮状病毒感染个体及6例健康个体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细菌的混合DNA,先通过ERIC-PCR结合分子杂交的技术分析两组个体之间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相似性;再扩增粪便样品中菌群的16SrRNA基因,利用PCR—TGGE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结果轮状病毒感染个体与健康个体相比,肠道菌群中GC含量较低的菌明显减少,同时肠道菌群有宿主专一性。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儿童肠道内菌群结构失调。 相似文献
19.
用PCR指纹图技术分析焦化废水接触氧化池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群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处理焦化工业废水(A2/O生物膜工艺)中的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差异.方法:首先提取群落的总DNA,获得ERIC-PCR和LP-RAPD指纹图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群落探针杂交的技术,检查同样迁移率的条带的序列同源性,运用UVIBAND/MAP软件比较所得群落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指数,从而可以得到群落差异的量化结果.结果:焦化废水接触氧化池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结论:通过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有可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氧化池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情况,有利于分析其与系统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分析糖尿病小鼠肠道细菌群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1型糖尿病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雄性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探索糖尿病造模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收集造模2周后空白对照组(n=5)、STZ造模成功组(n=5)和造模不成功组(n=3)ICR小鼠的新鲜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的总DNA,ERIC-PCR扩增形成DNA指纹图谱,借助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组样品肠道菌群结构上的异同。结果ERIC-PCR指纹图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表明造模成功组和造模不成功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显著区别于空白对照组,而造模不成功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与造模成功组仍有一定的区别。结论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会造成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而部分小鼠造模失败可能与这些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