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山茶属(Camellia)中的茶组(Sect.Thea)和秃茶组(Sect.Glaberrima)植物47种和3变种进行了分类学订正研究。将秃茶组并人茶组之中,确认世界茶组植物共有12种和6变种。讨论了茶组植物分化与分布,并展示了我国茶叶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山茶属一新组—柱蕊茶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3.
山茶属(Camellia)植物集茶叶、茶油及茶花三大特色为一身。近年来,该属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Sect. Eriandria)植物随着野生资源在束花茶花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为在未来山茶的开发应用中进一步利用两组资源,本文重点总结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的植物资源、观赏性及适应性、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山茶属主要包括闵天禄、张宏达及Sealy三个分类系统研究,按照张宏达分类系统,连蕊茶组资源48种,毛蕊茶组15种;闵天禄分类学系统连蕊茶组19种,毛蕊茶组9种。2)两组资源具开花繁密,叶形较小的特点;花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醇、芳樟醇、柏木醇为主。3)在应用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束花茶花的育种,连蕊茶组植物10余种,毛蕊茶组1~2种已用于种质创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两组资源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亟需结合经典分类及现代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展全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的基础上,聚焦抗逆性及观赏性的种质创新,不断丰富该类资源在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山茶属—新组──柱蕊茶组闵天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650204)SECT.CYLINDRICA,ONENEWSECTIONOFGENUSCAMELLIA(THEACEAE)¥MINGTien-Lu(KunmingInstituteofBo...  相似文献   

5.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a)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4大类型:皱波状(肖长尖连蕊茶Camellia subacutissima Chang和岳麓连蕊茶Chandelii Sealy);不规则皱网状(毛柄连蕊茶C.fraternal Hance和七瓣连蕊茶C.septempetala Changet L.L.Qi);脑纹状(柃叶连蕊茶C.euryoides Lindl.);穴状(小长尾连蕊茶C.parvicaudata Chang)。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组内种间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 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 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云南山茶属茶组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山茶属茶组一新变种张芳赐(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ANEWVARIETYOFTHEGENUSCAMELLIASECT.THEAFROMYUNNANZhangFangci(AgriculturalUniversityofYunnan,Kun...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 C—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 C一带。该地区的红山茶植物以四倍体为主,个别居群为二倍体或六倍体。居群间的C-带差异明显,C-带多出现在染色体端部。在四倍体和六倍体的C-带带型中,只能找到2条显相同C-带的同源染色体,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红山茶植物进行比较,发现红山茶组植物的倍性从华东,华南经贵州,四川向云南逐渐增高,显C-带的染色体与染色体总数之比随倍性增加而减少。文中指出华东或华南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 C-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C-带。该地区的红山茶植物以四倍体为主,个别居群为二倍体或六倍体。居群间的C-带差异明显,C-带多出现在染色体端部。在四倍体和六倍体的C-带带型中,只能找到2条显相同C-带的同源染色体,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红山茶植物进行比较,发现红山茶组植物的倍性从华东,华南经贵州,四川向云南逐渐增高,显C-带的染色体与染色体总数之比随信性增加而减少。文中指出华东或华南可能是红山茶组植物的起源地,而金沙江中游地区是其现代分化中心,这一地区红山茶的多倍体类群可能是异源起源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山茶属茶亚属(Camellia subgen.Thea)中长柄山茶组(sect.Longipedicellata)、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和超长柄茶组(sect.Longissima)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本研究选取了该属4个亚属11组28个种及2个外类群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叶绿体4个DNA片段(rp/16、psbA-trnH、trnL-F和rp/32-trnL)进行了测序,运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对获得的序列进行了联合矩阵分析.并构建基因树.基因树的拓扑结构显示:1)金花茶组包括3个平行的支系,并且长柄山茶组的模式种长柄山茶(Camellia longipedicellata)嵌于其中一个支系,因而金花茶组可能是一个并系或多系类群;2)长柄山茶与越南分布的金花茶组种类在分子系统树上构成一个单系支,暗示了长柄山茶组和金花茶组之间可能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3)超长柄茶组不是一个单系类群,该组的河口超长柄茶(C.hekouensis)位于系统树的基部,与山茶属其余种构成姐妹群.由于缺乏更广泛取样的分析,超长柄茶在山茶属中的系统位置仍然不明确,超长柄茶组与长柄山茶组的亲缘关系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叶创兴   《广西植物》1993,13(4):306-310
作者通过比较认为山茶属金花茶组的模式和古茶组的模式不是同一分类单位,因而取消金花茶组是不恰当的。金花茶组是一个自然的集合体。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山茶属内演化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苞被不分化、大型、宿存、子房5室、心皮部分分离;第二阶段演化出苞被宿存和苞被脱落两个类群,前者较为原始的代表是离蕊茶织和短蕊茶组,较为进化的代表是管蕊茶组;后者较为原始的代表是半宿萼茶组、瘤果茶组、糙果茶组,较为进化的代表是油茶组、短柱茶组、红山茶组;第三阶段是苞被分化为小苞片和萼片的类群,金花茶组和长柄茶组是较为原始而茶组、超长柄茶组则是较为进化的代表;第四阶段的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苞萼小型化且宿存,的代表,雌、雄蕊均高度连合,子房室不完全发育 它们只能由第三阶段具有多数小苞片的原始类群发展出来,认为把山茶属划分为四个亚属的系统是合理的。 作者还认为,花的颜色以及其他相似性状的集合是划分山茶属次级分类单位的重要依据;分类系统的自然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分类学家始终应该追随的目标,混淆不同差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作者认为山茶属没有真正的顶生花。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的订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3.
紫堇属小花黄堇组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花黄堇组Sect.Raccmosae Fedde是Fedde 1924年建立的,主要特征是“苞片线形或卵形,花黄色或白色,距约占花瓣全长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内花瓣鸡冠短而多少伸出瓣片顶端,柱头二裂,具4乳突,角果狭,下垂,种子具大的种阜。”组下列出6种的检索表(C.racemosa,C.giraldii,C.fumaria,C.handel-Mazzettii,C.balansae和C.lofouensis)。同年他在另一文章内对上列一些种的可靠性提出了疑问(Fedde,Repert.24:296.1924)认为C.lofouensis与C.balansae可能是同一种,讨论了C.handel-mazzettii和C.racemosa之后却坚持认为它们是独立的两种。1936年他将它降为一个亚组Sect.Eucorydalis Prantl Subscct.Racemosae Fedde时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紫堇属大叶紫堇组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叙述大叶紫堇组在紫堇属(Corydalis)中的系统位置以及其分布区的原始性,同时记载了隶属于5个系的23种9变种和1变型,其中有4个新系,7个新种和7个新变种。  相似文献   

15.
应用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无翅组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侧膜组(Sect.Coeloecentrum)的Begonia cirrosa和单裂组(Sect.Reichenheimia)的B.henryi为外类群,对秋海棠属(Begonia L.)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9种2变种及秋海棠组(Sect.Begonia)4种进行了ITS区(包括5.8s rDNA)序列的测定。发现该属的ITS序列较一般类群要长一些,所测的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648-743bp。这些序列经Clustal X软件排序后序列总长为756个位点,gap做缺失处理时,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分别占26.41%和10.11%。运用PAUP4.0b8软件分析,获得6棵最大简约树,步长为286,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分别为0.8287和0.7841,利用6棵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并作Bootstrap检测。结果表明:1.支持将原无翅组内子房3室的种类移入秋海棠组,而将子房4室的种保留,成立四室组(Sect.Sphenanthera);2.将B.tetragona作为B.acetosella的异名处理得到一定的支持;3.B.crassirostris的系统位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葱属宽叶组植物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的宽叶组Sect.Anguinum包括5种3变种。通过对该组的5种1变 种的23个地方居群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宽叶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8,核型类型一致,为2A 型,染色体类型以及不对称系数都很相似。核型特征的共性表明该组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2)虽然 总体上组内的核型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在种间和种内各居群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有 的种内存在染色体的倍性变化;B染色体的有无以及数目和形态,在种内不同居群间存在变化;随体染 色体上衔接随体的有无,在种间及种内都表现出多态性。(3)三倍体卵叶韭Allium ovalifolium高度不 育,靠新产生的地下走茎进行无性繁殖,以此扩大居群。(4)根据善葱A.victorialis分布区广而地史相 对古老的分布格局,推测它为本组的原始类群。它通过地理的(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逐步演化形成现 在的各个分类群。(5)根据该组植物的分布格局和演化过程,提出我国横断山区至秦岭一带为本组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7.
记载了中国虎耳草属Saxifraga二新种, 即班玛虎耳草S. banmaensis J. T. Pan和丁青虎耳草S. dingqingensis J. T. Pan。其中, 班玛虎耳草仅见于青海班玛, 与小伞虎耳草S. umbellulata Hook. f. &; Thoms.近缘, 但其萼片先端具软骨质短尖头, 花瓣线形, 非提琴状长圆形至提琴形, 基部无爪, 可资区别。丁青虎耳草见于西藏丁青, 与近加拉虎耳草S. llonakhensis W. W. Smith相似, 但其萼片3脉, 于先端汇合成1疣点, 花瓣具8痂体和4-5脉, 基部截形或近耳形, 可以区别。此两种均系中国特有种, 隶属于莲座状亚组subsect. Rosulares Gornall。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蹄盖蕨属耳蕨状蹄盖蕨组植物2系8种;有分种检索表、文献引证、标本引证以及本组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