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核型变异系数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可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因而,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从而揭示了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核型变异系数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可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因而,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从而揭示了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 Linnaeus)属于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的佛法僧科(Coraciidae)。主要分布于日本南部、印度、中印半岛、澳洲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本文分析了分布于我国三宝鸟的染色体核型,试图从核型上了解该物种的特性,并初步探讨其演化程度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4.
七种雀形目鸟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鸟类的核型由于制作上的困难和核型中含有大量的微小染色体,在脊椎动物中是研究得最少的一个类群。迄今,已记载过核型的不到500种,尚不及世界鸟类总数的5%,其中大多数是观尝鸟类或家禽。在我国,除家鸡和家鸭外,均未见有报道。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一般具有种的特性。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特性、探索物种的分类、遗传、进化和系统发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报道七种野生雀形目鸟类的染色体组型。  相似文献   

5.
蹄蝠科的核型进化:比较染色体涂色、G带和C带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o XG  Wang JH  Su WT  Wang YX  Yang FT  Nie WH 《动物学研究》2010,31(5):453-460
与其姐妹科(菊头蝠科)相比,蹄蝠科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较少。迄今为止,仅少数蹄蝠科几个物种有高分辨率的G带核型报道,且有关该科核型进化的大多数结论都是基于常规Giemsa染色研究而得。该研究利用三叶小蹄蝠的染色体特异探针,通过比较染色体涂色、G和C显带,建立了5种蹄蝠的染色体同源性图谱,并探讨了它们同源染色体间的G和C带异同。结果表明:罗伯逊易位、臂内倒位以及异染色质的扩增可能是蹄蝠科物种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通过对这5种蹄蝠物种及其外群物种之间的同源染色体片段的比较分析,作者推测蹄蝠科的祖先核型并不像先前认为的全由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而应该含有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新疆裸重唇鱼染色体的核型及C-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新疆裸重唇鱼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对新疆裸重唇鱼染色体进行C带型的描述和分析,填补领域内对这一物种研究的空白,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新疆裸重唇鱼的核型,采用改进的BSG法来研究其C-带。结果表明,新疆裸重唇鱼的核型公式为2n=98=28m+30sm+12st+28t,臂数NF=156。m1、sm1、sm2、t1和t2明显比同组其他染色体大,未发现小染色体及其他异型性染色体。C-带较丰富显示出3种类型的C-带,所有染色体都有着丝粒带,部分有端粒带,有些染色体两端都有端粒带,有些只有一端有端粒带,sm5、sm12和t 3还显示深浅不一的居间带。并通过与同亚科种类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显微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物种分类和鏊定的基本依据.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应用前景广阔.重点综述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8.
植物染色体的大小变异和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染色体的大小变异与进化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整个植物界各大类群之间染色体的大小变异,探讨其与植物系统进化的关系;研究同科或同属内各物种之间染色体的大小变异,探讨其与物种的分离和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个体内不同器官之间以及同一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中染色体大小的变异,探讨其与环境条件以及代谢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同一核型中染色体相对大小的变异,以对核型进行分类和探讨核型的进化趋向。  相似文献   

9.
两种黄山野生石龙子核型及Ag-NORs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88,10(3):17-19
动物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演化和分类地位等都有一定的意义。蜥蜴类动物的染色体研究,在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得较少,迄今,已作过核型分析的仅少数几种。本文采用常用  相似文献   

10.
广义铃兰族包括6属200余种单子叶植物,具有较为稳定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明显的核型变化,是研究植物染色体进化非常理想的类群。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铃兰族5个物种植物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全面收集和整理了铃兰族所有已报道的共81种253条的染色体记录,通过综合统计、重建系统发育树,探讨铃兰族属间以及各属下种间的系统关系,以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起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细胞学实验观察发现,铃兰族5个物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除蜘蛛抱蛋为2n=36外,其余4种均为2n=38,且均为二倍体,不对称性核型均为Stebbins’-2C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的变化范围为65%~69%,但染色体核型公式有差别。(2)所收集的铃兰族染色体报道记录中,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只在蜘蛛抱蛋属中有部分物种为2n=36;根据染色体长度变化核型主要分为单型和三型;统计结果显示,染色体2n=36的类群比2n=38的类群通常多1对中型染色体,少2对小型染色体,推测可能是由于2对小的染色体融合成为1对中型染色体。(3)基于4个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matK、psbA-trnH和trnL-F)和核基因ITS构建的铃兰族最新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铃兰族分为三支,第Ⅰ支位于整个族的基部,为首先分化出来的铃兰-白穗花分支,均以x=19为基数;第Ⅱ支为万年青-吉祥草分支,染色体基数为x=19;第Ⅲ支为蜘蛛抱蛋-长柱开口箭分支,染色体基数为x=18或19;结合铃兰族染色体基数和核型分析发现,铃兰族染色体低基数的x=18是由x=19通过染色体融合或丢失进化而来,推测核型则是由比较对称的单型向不对称的三型演化而来。该研究结果为铃兰族属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关系提供了细胞学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