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孵化温度对白条草蜥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潘志崇  计翔 《生态学报》2001,21(12):2031-2038
实验用白条草蜥(Takydrous wolteri)卵由1999年和2000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1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4个恒定温度(24-33℃)孵化白条草蜥卵,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不导致生量增加,卵重量增加与卵初始重量和孵化温度有关。24、27、30和33℃孵化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1.9、30.6、6.25和22.6d。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但对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长、尾长和干重无显著影响。24℃和27℃孵出幼体湿重和躯干干重大于3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干则小于33℃孵出幼体;30℃和33℃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一些局部形态特征:24℃和27℃孵出幼体头长和头宽矫正值显著大于高温(33℃)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耳径正值一般小于较高温度孵出的幼体。疾跑速与幼体体长成正相关,与幼体尾长和状态无关。高温孵出幼体运动能力较差。雄笥幼体腹鳞行数少于雌性幼体,尾长和后肢长大于雌性幼体,这些特征的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化热环境能诱导白条草蜥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异,这些特征的变异可能对个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孵化水热环境对渔异色蛇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渔异色蛇卵孵化时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卵质量的增加与初始卵质量和孵化基质湿度有关。较大幅度的孵化基质湿度变化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胚胎动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孵出幼体的性比、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并显示极强的窝间差异。温度对孵出幼体的性别无影响,但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质量、躯干和剩余卵黄的质量。孵出幼体总长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雌体体长大于雄体而尾长小于雄体。32℃不适于孵化渔异色蛇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不良,剩余孵黄较多,尾部均呈畸形,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低。24℃和26℃中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高,各项被测定的幼体特征指标均极相似。  相似文献   

3.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坳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在24-32℃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表现为特定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旗子同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2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其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26-30℃为孵化中国石龙子卵的适宜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4):548-553
用4个恒定温(24-32℃)孵化灰鼠蛇卵,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24-32℃范围内,孵化温度显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24,26,30和32℃孵化期分别为99.0,72.2,54.7和48.7d。24℃和26℃孵出幼体的体筮大于30℃和32℃孵出幼体;24℃和32℃孵同幼体内的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的灰分含量无显差异,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差异,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相似文献   

5.
孵化温度对中华鳖胚胎物质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杜卫国  计翔 《动物学报》2001,47(5):512-517
用多重温度组合[7个恒温(23、24、27、28、30、33和34℃)和1个波动温度(22.3-32.8℃)]孵化中华鳖(Pellodiscus sinensis)卵,检测温度对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影响。卵在波动温度和温和温度下(27℃和28℃)孵化有较高的干物质、脂肪和能量转化率,卵出幼体因而含有较多的无机物,幼体躯干和脂肪体含有较高的能量。卵在极端高温(34℃和33℃)或极端低温(23℃)下孵化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使得孵出幼体中无机物较少,幼体射干和脂肪中含能量较低。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中华鳖孵出幼体内的能量分配;27℃和28℃孵出幼体含能量较高且相似,但27℃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小于28℃孵出幼体;34℃和23℃孵出幼体含能量较低且相似,但2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大于34℃孵出幼体。波动温度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火赤链游蛇卵孵化的进一步研究兼评孵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2,48(1):35-43
用 2× 2四种温、湿度孵化火赤链游蛇 (Dinodonrufozonatum)卵 ,重点评估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卵在孵化过程中净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重量变化并导致卵内水环境的相应变化。同一湿度下 ,低温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高温孵化卵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孵化卵的终末重量大于低湿度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的影响。2 4℃和 30℃中均有畸形幼体孵出 ,但畸形率与孵化温、湿度无关。孵化基质湿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大小(snout ventlength ,SVL)、湿重和躯干干重 ,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SVL和体重较大且躯干发育较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幼体剩余卵黄的干重和灰分含量以及幼体的能量和总灰分含量 ,30℃孵出幼体的剩余卵黄较大、总灰分含量和剩余卵黄灰分含量较高 ,但能量较低。在所有被检测的幼体特征中 ,孵化温、湿度相互作用仅影响剩余卵黄干重。各条件下孵出幼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与其SVL无显著的相关性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孵出幼体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的影响。孵化水环境虽然影响部分幼体特  相似文献   

7.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 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nensis)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 ,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 ;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 ,在 2 4~ 32℃范围内 ,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 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 ,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 ,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 ,表现为特定体长 (snout ventlength ,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 ,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 2 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 ,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 ,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 ,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基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相似文献   

8.
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卵孵化温度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个恒定温度(24、30、32℃)和1个自然波动温度(22.0-36.2℃)下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疾跑速无影响,对孵化期有显著影响;24℃和波动温度下孵出幼体的湿重和躯干干重较大,剩余卵黄干重较小(即卵黄利用率较高);32℃高温对幼体形态发育有负面影响,但卵在自然波动温度下(包括短暂的高温组)的成功孵化应视为该种进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10.
陈慧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11):1852-1858
用恒温(24、27、30和33C)和波动温度(平均26.1C,范围20.1—32.7C)孵化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卵,检测热环境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影响。孵化热环境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对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24、27、30和33C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45.0、32.7、27.3和26.0d,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为37.9d。33C孵化成功率最低(16.7%),胚胎畸形率最高(100%)。孵出幼体总性比(雌性/雄性=0.6)不显著偏离1:1。孵出幼体的尾长显示两性异形,雄性尾长大于雌性;其它被检幼体特征无显著的两性差异。24、27和30C以及波动温度孵出幼体的所有被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3C孵出幼体的体重和个体大小小于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躯干、较大的剩余卵黄。33C中胚胎发育的能耗显著大于其它热环境中胚胎发育的能耗。33(‘孵出幼体的灰分含量较低,但孵出卵卵壳较重。33C孵出幼体不能运动;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在跑道上表现良好,这些幼体的不问断运动的最大距离、每分钟运动距离和每分钟停顿次数无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持续将虎斑颈槽蛇卵暴露在33C条件下不利于该种胚胎发育并可能对胚胎具有致死性影响,波动温度孵卵有利于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12.
1992年3月至11月,我们在海南和长沙两地,先后使用38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两用不育系,三系不育系及普通核不育系进行了喷施和注射试验,筛选出7种较为有效的调控剂,代号为CR1—CR7,其中CR5和CR7表现较为突出。这些调控剂对两用不育系和三系不育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效应,且CR1和CR2还能在可育条件下提高培矮64S的结实率,但所有调控剂对普通核不育系均无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POT)对油梨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POT与BHA、BHT对油梨油的抗氧化效能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POT是一种高效的油梨油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4.
15.
16.
硼营养与植物细胞壁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中,植物缺硼最为普遍,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硼的生理功能和硼肥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硼元素的特殊性,至今对硼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生理功能仍不十分清楚。不同植物的缺硼症状尽管各不相同,但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就是根尖和茎尖的伸长首先受到抑制。顶端生长依赖于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由此可见,硼必然首先影响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硼对细胞分裂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hittington〔1〕曾报道缺硼减少大豆有丝分…  相似文献   

17.
18.
Wounds were made at various times of the year on the trunks and large branches of apple trees with a 1 in. bit and treated with a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lanoline paste. The healing of these wounds was followed through two growing seasons by tracing and measuring the area of exposed wood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wounding.
Callus growth was practically confined to the summer months. Development of callus was improved by applications of lanoline, and the lanoline effect c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 following treatment by the addition of certain growth-stimulating compounds including 4-chloro-3:5-dimethylphenoxyacetic acid an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Indolyl-3-butyric acid probably also caused some stimulation. After the period of initial stimulation the rate of callusing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on treated as on untreated wounds.  相似文献   

19.
臭氧对几种园艺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薄平板等电聚焦电泳法对15例未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酯酶同工酶的分离.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酯酶同工酶显示12条带,等电点(PI)为3.73~7.80.胃癌患者显示11条带,与正常相比第十二条带缺如,PI为3.80~7.90.同工酶各分带与正常相比,酶活性发生明显异常(P<0.01).提示;胃癌患者酯酶同工酶的改变可能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