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蟒蛇亦称琴蛇、谷蛇、金钱豹、梅龙蛇、金花大蟒,为我国最大的一种蛇,国内所产的蟒科动物计有2属2种,即沙蟒(Eryx miliaris)和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据记载世界上的蟒科动物有20属72种。 我国古籍上有许多关于蟒蛇的记载。比较早的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公元前403—221年)、《名医别录》(公元502—536)、《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西阳杂俎》(公元904年)、《王济手济》和《本草纲目》等。说明古人对蟒蛇的产地、形态、生活习性、药用等各方面都作过一些观察。  相似文献   

2.
9-(2-磷酸甲氧乙基)-2,6-二氨基嘌呤(PMEDAP)是无环核苷酸类化合物,结构上与9-(2-磷酸甲氧乙基)腺嘌呤(PMEA)相似,具有更广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尽管其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在抗病毒感染及抗肿瘤等领域仍具有开发前景。本文概括了近20年来PMEDAP及其部分取代的衍生物在抗逆转录病毒(如艾滋病毒等)、肝炎病毒(如人和鸭乙肝病毒等)、疱疹病毒(如简单疱疹病毒1型和2型、人类疱疹病毒6、7、8型等)和其他动植物病毒(如香蕉条纹病毒、腺病毒等)活性的研究进展。PMEDAP在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在抗肿瘤方面有很高的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PMEDAP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现有的构效研究对PMEDAP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两个方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闽西北棘胸蛙生态调查及人工试养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棘胸蛙(Rana spinosa)在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均有分布,数量也多。棘胸蛙体大肉鲜,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布尔恩格尔(Boulenger)曾于1892年、1899年先后曾记载在湖北、浙江、福建发现有棘腹蛙,1920年他又改定为棘胸蛙。丁汉波(1944—1956)在研究福建的两栖动物时曾对棘胸蛙有过报道,但目前国内对棘胸蛙系统的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很好地开展。刘承钊等(1961)曾建议设法在池塘中试养,而国内至今未见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家畜寄生蠕虫,早时有Maxwell(1921)在永春进行人、畜肠道收集和Faust(1921,1929)等零星记载的一些种类。其后有陈心陶(1934),唐仲璋(1935,-1936),林绍文等(1936),严秀宜(1947)调查报告了家猫、猪、牛、羊等的寄生蠕虫。晚近在福州有严如柳(1959)对家鸭吸虫,材宇光(1959)对鹅鸭绦虫,汪溥钦(1959,1962)对牛、羊前后盘吸虫和家禽寄生线虫等各方面的专题报告,但多偏于某一地区和其一种类家畜寄生蠕虫研究,缺乏系统全面调查,不能反映全省的家畜寄生蠕虫的实际情况。我们于1959年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国外在果胶酶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1个属的真菌克隆了50个以上的基因并测序。对果胶酶基因的结构、功能、调控、录译后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克隆的果胶酶基因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和果胶裂解酶(PL)基因为主,也有果胶酯酶(PE)基因和鼠李半乳糖醛酸酶(RHG)基因,大多有内含子。前体蛋白一般有N信号肽和糖基化位点。果胶酶一般受果胶、低浓度的(01%)D半乳糖醛酸等诱导,而受较高浓度(1%)的半乳糖醛酸、抗体、某些抗菌素抑制。  相似文献   

6.
反刍动物瘤胃内的微生物有两大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原生动物主要是纤毛虫,其次是鞭毛虫,还有阿米巴。早在1843年戈贝(Gurby)和戴方德(Delfound)就观察到瘤胃内有纤毛虫生存,当其随食物通过消化道时即行消失。近几十年来在它们的形态、分类、数量变化和虫体代谢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使得对瘤胃纤  相似文献   

7.
一、引 言 多精受精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生物学家普遍的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过去有过很多工作,尤其最近在苏联方面如索科洛夫斯卡娅(1945)、索列娃(1945)、利比佐夫(1950)、皮特卡宁(1953)、马卡洛夫(1953)及其他学者等证明了在一些动物内(兔、猪、蛔虫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精子进入同一卵内的多精受精是普遍的现象。在1955—1956年这段时间内,我们曾在东  相似文献   

8.
桫椤物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桫椤(Cyathen spinulosa)这一珍稀孑遗植物,近年来在形态、解剖、生态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就其物候学方面却无人涉足,为此,我们于1987年起对桫椤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物候观测。  相似文献   

9.
蓝尾蝾螈早期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有尾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国外曾有过斑点钝口螈(Ambystoma maculatum)、红腹蝾螈(Triturus pyrrhogastre)和其他一些种类的胚胎发育资料。1960年以来,蔡堡、耿家举、曲韻芳等先后对国产种东方蝾螈(C. orientalis)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作了报道。其中,蔡堡教授的专著是研究得比较系统而详细的。但是,迄今这方面的资料仍然很少。  相似文献   

10.
昆明西山蚁类生态学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量 《生态学报》1982,2(4):383-389
国外有关蚁类生态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比较早期有Wheeler(1910)、寺西(1915)、Escherich(1917)等,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诸如:安松(1951)、Yasumatsu and Brown(1951)、Hayashida(1957)、Yasumatsu(1960)、林田(1963)、Stuart(1969)、Noirot(1969)、Wilson(1971)、青木淳一(1973)、北泽右三(1977)等,成绩裴然,随时间的推移,该研究领域,将愈趋活跃。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至于能结合各种不同类型森林植被进行蚁类生态学的调查研究,几乎是空白。为此,作者等曾于1981年2月至6月,在昆明西山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