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基于外貌性状的量化性体况评分标准,于2012年7—10月间对四川马尔康麝场的586头圈养林麝(雌麝299头,雄麝287头)进行了体况评分,并分析了相关变量对林麝体况得分的效应,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的体况评分均值为3.49(±0.02,n=586),大部分林麝(59.56%,n=349)的体况评分高于均值。雌麝体况评分均值(3.50±0.02,n=299)略高于雄麝(3.49±0.03,n=287)(P0.05),成体麝体况评分(3.59±0.02,n=291)极显著地高于老龄林麝(3.38±0.09,n=27)和亚成林麝(3.35±0.03,n=184)(P0.01)。林麝的体况得分与其年龄相关不显著(r=0.07,P0.05),但亚成体及成体麝的体况评分与其年龄间的相关极显著(亚成体r=0.19,P0.01;成体r=-0.16,P0.01),而老龄麝体况评分与其年龄略呈负相关(r=-0.23,P0.05)。S模型y=e1.2811-0.0885/a(R2=0.051,df=500,F=26.74,P0.01)可近似拟合林麝体况得分和年龄的关系。此外,马尔康麝场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中的林麝体况(3.52±0.03,n=197)显著优于原装青砖圈舍林麝评分(3.47±0.02,n=389)(P0.05)。  相似文献   

2.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动、休息、反刍及其他行为。夏季林麝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性,晨昏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5:30~8:00和18:00~21:00,白昼活动率低于夜间。根据夏季林麝各行为累计时间和频率比较,表明圈养林麝的休息行为较高,尤其是幼体(65.38%±5.39%vs16.41h/d±1.29h/d),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成体雌麝摄食行为比率高于成体雄麝、亚成体和幼体,这与夏季成体雌麝哺乳所需的能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别河北柴鸡早期生长规律及其生长曲线拟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不同性别河北柴鸡早期生长规律和生长曲线进行分析及拟合比较.结果表明,3种曲线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但Gompertz曲线模型在拟合度和预测极限生长量、拐点周龄和最大周增重等方面相对较好.进一步分析表明,河北柴鸡公鸡的极限体重和拐点体重均高于母鸡,拐点周龄性别间差异不大,公鸡最大周增重与实际观测值接近.本文有助于了解不同性别河北柴鸡各自的生长模式及其对营养、环境的需求,为开展规模化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动物社群的社会等级可对个体的资源分配、社群稳定及个体的行为对策产生重要影响,圈养动物的类固醇激素水平与饲养管理有关,可反映动物的社群紧张水平。深入理解圈养动物的社会等级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是进行濒危动物迁地保育和成功驯养的基础。2018年6月15日—8月15日,用焦点取样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25头林麝进行了冲突行为取样及社会等级计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同期粪样的类固醇激素水平,分析了林麝社会等级与粪样皮质醇、睾酮及雌二醇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低等级雌麝的雌二醇水平(289.037±59.710 pg·g-1,n=11)显著高于高等级雌麝(45.670±27.283pg·g-1,n=6)(P<0.05),低等级雄麝的睾酮水平(3.863±1.538 ng·g-1,n=3)和高等级雄麝(8.017±1.295 ng·g-1,n=5)无显著差异(P>0.05);低等级雄麝(37.891±7.564 ng·g-1,n=3)和雌麝(37.262±1.544 ng·g-1,n=11)的皮质醇水平与高等级雄麝(29.947±2.441 ng·g-1,n=5)及雌麝(37.478±4.628 ng·g-1,n=6)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区分性别,低等级林麝的皮质醇水平(37.397±1.826 ng·g-1,n=14)和高等级个体(34.055±2.886ng·g-1,n=11)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圈养林麝雌体的社会等级与其粪样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低等级雌麝的粪样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高等级雌麝。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可监测雌麝的社会等级和粪样雌二醇水平变化,预测雌麝的行为健康及繁殖成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雏鸟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对0~15周龄黑颈长尾雉的体重、跗跖长、嘴峰长、体长和翅长进行了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黑颈长尾雉的各量度指标进行了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体重、跗跖长、嘴峰长和体长的生长过程用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佳(R20.97),而翅长更适合用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R2=0.9899),其生长拐点分别为:体重(16.31 w,439.552 g)、跗跖长(7.70 w,38.519 mm)、嘴峰长(2.52 w,8.810 mm)、体长(5.01 w,180.020 mm)和翅长(1.82 w,81.055 mm)。运用三种模型对黑颈长尾雉雏鸟生长曲线的拟合是可行的,黑颈长尾雉的体重、跗跖长、嘴峰长、体长和翅长之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跗跖长与其他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好(R2均在0.94以上),跗跖长可作为衡量黑颈长尾雉雏鸟生长发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彩色獭兔饲喂量,并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彩色獭兔体重积累生长曲线和生长速度,探讨限制饲喂对彩色獭兔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型对彩色獭兔体重的拟合度均在0.99以上,以Von Bertalanffy模型最佳,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拟合度,极限体重,拐点体重,拐点周龄和最大周增重与实测值吻合度高,分别为0.999、0.998和0.999;(3 938.10±143.71) g、(4 127.34±204.27) g和(3 043.94±101.12) g;1 166.84 g、1 222.92 g和901.91 g;8.34周龄、8.55周龄和7.47周龄;341.43 g、387.77 g和249.12 g;利用Von Bertalanffy模型计算绝对生长速度、理论值和实测值吻合度较好,绝对增重组间差异较大,相对生长率组间差异不大。彩色獭兔生长情况以实验1组最好,其次依次为对照组和实验2组,说明适当限饲有利于其生长,过度限饲造成其生长发育迟缓,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彩色獭兔生长发育及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圈养林麝春季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程  孟秀祥  徐宏发  肖宇 《兽类学报》2008,28(2):194-200
2006 年春季,使用红外夜间观察记录仪,对崇明东平麝场12 只成年林麝(8 雌,4 雄)的行为进行了24 h昼夜连续观察。发现春季林麝的行为有37 种,可归并为休息、摄食、运动、社会、维持和排遗6 大行为类型,据此,建构了春季林麝的行为谱。根据各行为持续时间比率和频次分析表明,林麝的主要行为为休息;雌麝的摄食行为所占的比率高于雄麝,这是由于春季雌麝妊娠的能量需求较高所致。活动节律呈典型的晨昏双峰型,清晨(4:00 ~ 6:00)和傍晚(17:00 ~ 19:00)为活动高峰;夜间活动性显著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圈养雄性林麝维持社会等级的冲突行为模式,于2016年6月1日至7月28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采用行为取样法对14只圈养雄麝进行了防御、追击、取代、进攻及威胁等社会冲突行为取样,分析了圈养雄性林麝社会等级与其发出(接受)的冲突行为类型和表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麝雄性圈养群发育了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作为冲突行为发起者,雄麝均有防御行为和侵犯行为(追击、取代、进攻和威胁)的表达,其防御行为的表达频次(7.71±2.18,n=14)显著高于追击(1.29±0.50,n=14)(P0.05)、取代(1.36±0.57,n=14)(P0.05)、进攻(0.21±0.15,n=14)(P0.05)和威胁(1.29±0.77,n=14)(P0.05) 4种侵犯行为的表达频次;防御行为表达频次与其社会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序位雄性发出的侵犯行为类型不同,高序位雄麝的高强度侵犯行为(追击和进攻)和低强度侵犯行为(取代和威胁)均有表达,低序位雄麝缺失高强度侵犯行为,仅表达取代行为;作为冲突行为的接受者,雄麝接受的取代行为频次(1.43±0.53,n=14)显著高于进攻(0.29±0.12,n=14)(P0.05)和威胁(0.36±0.16,n=14)(P0.05);中等序位雄麝接受侵犯行为的频次(5.50±1.50,n=2)有高于低序位雄麝(4.60±2.088,n=5)和高序位雄麝(1.14±0.55,n=7)的趋势(P0.05)。由此得出,圈养林麝社群主要通过展现较低强度的侵犯行为维持其社会等级结构,冲突行为的发起者多是序位较高的雄麝,其高强度侵犯行为的表达频次也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中华山蝠翼的形态学发育模式,2012-2014年, 通过对50只中华山蝠幼蝠进行人工饲养实验观察及测量,辅以野外标志重捕,研究中华山蝠翼的生长。结果显示:中华山蝠翼外形各量度值先呈直线增长,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各指标增长速度减慢的日龄各不相同,臂膜长在25日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翼展、翼面积、臂膜面积在30日龄增长速度减慢;掌膜长及掌膜面积则在40日龄增长速度减慢。臂膜长发育最快,试飞前 (28日龄) 已达到成体臂膜长的80.9%。翼载在幼蝠生后14日龄内呈直线增长,然后开始直线下降,到试飞期 (35日龄左右),翼载值降到最低,是成体翼载的80.0%,此后呈极缓慢增长趋势。中华山蝠翼的生长主要集中在试飞前。试飞后,则通过减缓体重的增长速度甚至减轻体重,保持翼面积尤其是掌膜面积的增长速度,从而降低翼载,以便更快地适应飞行生活。Logistic, Von Bertalanffy和Gompertz 3种非线性曲线中,Gompertz模型对翼展拟合度最佳,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翼面积拟合度优于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10.
对欧洲鹅耳枥一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进行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播种苗苗高的年生长规律进行拟合和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拟合度均在0.95以上,Logistic方程的拟合值较接近于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达0.967,是追踪欧洲鹅耳枥苗高生长的理想模型。同时利用Logistic方程,结合播种苗实际长势,将播种苗生长划分为4个时期: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末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