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食物大小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报道了捕食风险条件下高原鼠兔对食物大小选择的格局。在实验箱中放置艾虎以改变捕食风险水平, 食物按体积大小分为4种食物项目, 并测定各项目摄入率和取食单个食物项目的进食时间, 结果表明, 摄入率与进食时间依食物项目体积的增大而增加。将大食物与小食物项目配对并供高原鼠兔选择时, 食物项目的利用率视环境状况而不同。捕食风险处理中, 小食物利用率依其进食时间的减少而增加, 其程度与所配对的食物项目的摄入率和进食时间有关。在捕食风险的作用下, 高原鼠兔的食物选择格局反映了能量摄取与风险避免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2.
相关风险因子对高原鼠兔摄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捕食风险环境中集和洞口距离对高原鼠兔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集群数量的增加不仅降低了警觉行为,同时也减少了摄食行为,在高风险环境中,集群为1时的取食行为强度最大,低风险环境中,为0时最大,警觉行为主要出现在距洞口2m的范围内,其行为强度与洞口踪影职责负相关,当洞口距离大于3m时,风险处理区的高原鼠兔几乎无警觉行为出现,且该处理区的取食区域几乎压缩的洞口旁,研究结果表明,在捕食风险环境中,高原鼠兔摄食行为与集群和洞口距离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其行为决策反映了降低风险与摄取食物间的权衡,行为目标是在降低捕食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取食食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直接观测法, 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及每次移动距离。结果表明, 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和每次移动距离依繁殖时期、年龄及性别而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 成年雄体地面活动频率大于成年雌体。繁殖后期, 第1 胎雄性幼体大于同年龄的雌体。繁殖早期, 成年雌体地面活动频率高于繁殖后期, 而幼体与成体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初期雄体每次移动距离大于雌体, 其它时期雌、雄体之间则无明显的差别。雄体每次移动距离逐月降低。雌体每次移动距离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暴露于风险环境中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 主要采取间断性移动模式, 增加反捕食时间投入, 降低风险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m^2,而它们的主要天敌赤狐、艾虎和香鼬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16只/100hm^2、0.37只/100hm^2、3只/100hm^2。艾虎和香鼬在取食过程中主要搜寻啮齿类的洞道系统,全部食物几乎都来源于洞道系统内;赤狐或取食地面活动的鼠兔,或挖掘洞口待高原鼢鼠封闭洞口时取食猎物。高原鼠兔在赤狐、艾虎和香鼬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0%、96.1%、100%,高原鼢鼠在3种天敌动物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87.5%、73.2%、0%。3种天敌动物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强度分别为0.703%和0.038%,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所承受的捕食风险分别为0.780和0.393。高原鼠兔在高的捕食风险下通过行为对策和繁殖对策增加其适合度,而承受捕食风险较小的高原鼢鼠主要通过封闭的洞道系统和高的存活率增加其适合度。 相似文献
5.
高原鼠兔领域行为时间分配格局及其对风险环境适应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直接观察法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洞道活动时间及进、出洞频率。结果表明,在07:00-18:00,雄性和雌性高原鼠兔平均地面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活动时间比例的87.09%和85.22%。地面活动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两性个体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成年雌体地面活动时问显著高于繁殖后期,第2胎幼体地面活动时间显著低于第1胎幼体。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高原鼠兔进洞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成年雌体进洞频率最高,而成年雄体在4月进洞频率最低。研究结果验证了捕食风险可制约鼠兔属动物领域活动时间分配,高风险环境能增加其利用洞道的时间及频率的特定假设。 相似文献
6.
地表覆盖物对高原鼠兔栖息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地表覆盖物对高原鼠兔栖息地利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地表覆盖物增加后, 高原鼠兔能依据其程度及毗邻生境状况, 或减少地面活动增加对洞道系统的利用; 或转移到较安全区域; 同时摄食行为也发生变化, 显著增加用于防御的时间, 且取食区域几乎集中于洞口附近。研究表明, 高原鼠兔视地表覆盖物为一种捕食风险源, 并对此具有一定的评估能力, 其行为反应实质上是通过对食物获取与风险大小的权衡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决策。间接捕食风险是高原鼠兔在选择和利用栖息地时所必须考虑的权衡因子, 也是一个重要的摄食代价。 相似文献
7.
赤狐气味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气味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研究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衡量高原鼠兔繁殖投入大小的定量指标,成体高原鼠兔的体重变化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随着繁殖期的延长,两样方内雌雄个体的体重均显减少,说明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的繁殖投入无明显影响,因此,捕食风险对幼体的生长、发育也无明显的作用。捕食风险增加后,高原鼠兔平均每个雌性成体拥有的后代数目、性比和居留率与对照样方比较均无明显不同,但是由于扩散等原因使每个雄性成体拥有的后代数、繁殖期结束后幼体的性比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并未显示出捕食气味作为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的繁殖产生抑制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捕食风险的类型不同和研究期间高原鼠兔本身承受的捕食风险较大,高原鼠兔可能通过行为变化调节捕食风险增加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草原栖息高原鼠兔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我们对行为进化的认识是通过比较两个栖息环境完全相反而形态相似、相互关联的鼠兔种而得到提高的。这里,我们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社会行为的第一手详尽资料,然后用该种的社会行为与已作过深入研究的北美鼠兔(O. Princeps)加以比较。这两种鼠兔在许多方面都是进行比较研究的理想对象:它们的形态特征相似,然而栖息地却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的摄食行为及对栖息地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通过对标志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直接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摄食行为及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鼠兔的摄食行为链存在着明显趋同的行为程序时间系列。在摄食活动中,前者用于防御敌害的时间分配较多。而达乌尔鼠兔则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采食。对小生境内的高大植株进行刈割,是高原鼠兔保持其防御视野开阔,降低被捕食风险的适应性策略;达乌尔鼠兔则善于利用栖息地内高大植株覆盖物作为它们的临时隐蔽所,以有效地躲避敌害。这表明它们具有反捕食的行为调控能力,也证明捕食风险强化了物种对栖息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群密度下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年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繁殖初期、繁殖盛期、繁殖中期和繁殖末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其不同种群密度条件下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高原鼠兔的行为变化和种群密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繁殖盛期和繁殖中期,低密度种群内雌性高原鼠兔的观望时间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种群内,而在其它两个时期内无明显不同;雄性高原鼠兔的观望时间在不同密度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同一密度条件下,雄性高原鼠兔的观望行为持续时间和发生频次均表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而雌性高原鼠兔无明显差异。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时间在不同种群密度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的地面移动距离和频次均呈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而雌性高原鼠兔的差异不显著;高密度种群内,雌、雄个体的地面移动距离和频次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高原鼠兔的社会行为中,亲昵行为和攻击行为强度在不同种群密度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在同一密度条件下,亲昵行为和攻击行为强度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高原鼠兔的行为变化与其繁殖期和性别有明显的关系,而在密度间无明显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的繁殖期,动物的繁殖投入不同,导致行为模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过多被认为是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4月,在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开展了高原鼠兔不育控制实验。为了解3种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对高原鼠兔和土著鸟类的影响,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8-9月调查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鸟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投药次年,炔雌醚能显著降低高原鼠兔各群数量,而对鸟类多样性和物种数均无显著影响;炔雌醚组白斑翅雪雀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棕颈雪雀的数量显著高于EP-1组。因此,炔雌醚能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土著鸟类多样性影响较小。使用炔雌醚开展不育控制是高原鼠兔种群管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细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土著动物,对低氧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为了探讨在低氧环境中两者肺细叶结构的适应特征,应用体视学方法测量了肺细叶相关指标.结果发现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单位面积肺泡数显著高于SD大鼠,单个肺泡面积和弹性纤维/肺实质比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肺泡隔厚度最厚,高原鼠兔最薄,且三种动物具显著差异;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Ta)和调和平均厚度(Th) 均显著低于SD 大鼠;在三个级别的微血管中,高原鼠兔中膜肌层厚度显著低于高原鼢鼠,两种高原动物均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SD大鼠.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细叶结构特征表现出一定趋同,这些特征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提高肺气体扩散容量;但是,肺泡隔厚度和微血管中膜肌层厚度/血管外径比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生境造成的[动物学报 54(3):531-539,2008]. 相似文献
13.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dispersal and philopatry in the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enefits and costs of dispersal and philopatry of the social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were studied on the Tibetanplateau for 3 years. Although short-lived, plateau pikas livein cohesive family groups that occupy burrow systems in sedgemeadow habitat Most (57.8%) plateau pikas were philopatric,and dispersal movements were extremely restricted. No juvenilefemales or adult pikas moved more than two family ranges betweenyears; the greatest observed dispersal distances were by twojuvenile males that moved five family ranges from the familyof their birth. Traversing unfamiliar habitat was not a costof pika dispersal because most dispersers settled in familiesthat they could easily visit before dispersal. Dispersal movementsappeared to result in equalization of density among pika families,an expected result if competition for environmental resourcesinfluenced dispersal. Males did not disperse to gain advantagesin competition for mates, as evidenced by their moving to familieswith significantly fewer females. Females, however, moved tofamilies with significantly more males. Males provide abundantpaternal care, and significantly more offspring per female survivedto become adults from families with more adult males per adultfemal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inbreeding avoidanceon natal dispersal was indirect. Some males exhibited natalphilopatry; thus some families had opportunity for dose inbreeding.Males and females that dispersed had no opposite-sex relativesin their new families. Philopatric pikas may have benefitedby remaining in families that exhibited low local densities,and philopatric females might have benefited from social cooperationwith relatives.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遗传及白化现象的生化成因。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白化性状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性状,白化成因在于白化鼠兔体内不能产生足量的黑色素。文中还对白化鼠兔的有关特征和野生色鼠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怍了初步探讨:1. 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包括深、浅两部分, 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 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 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