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亚林蛙的核型,C带和银带研究及田野林蛙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亚林蛙(Ranaasialica)的核型为2n=26,NF=52.第2号染色体短臂有一条近端着丝粒区C带。第10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对标准NORs。本文认为,田野林蛙(Ranaarvalis)起源于欧洲,是欧洲林蛙群与亚洲2n=24的林蛙群间的过渡种类。 相似文献
2.
将发育到26—27期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共200例蝌蚪分别暴露在0.05、0.1、0.2和0.4 mg/L Cd2+的水体中直至完全变态。解剖完全变态后的幼蛙,观察其性腺分辨性别,统计雌性比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在肝细胞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①Cd2+诱导蝌蚪变态时出现肢体畸形,但畸形率与Cd2+处理浓度相关性较低,0.4 mg/L Cd2+组肢体畸形率较高。②Cd2+影响林蛙幼体的性腺分化。与对照组相比,0.05 mg/L Cd2+组的雌性比率明显增大,0.1、0.2和0.4 mg/L Cd2+组的雌性比率相对降低,其中0.2 mg/L Cd2+组差异显著。在0.2和0.4 mg/L Cd2+组中出现个别雌雄同体。 ③ER在Cd2+处理组的肝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阳性表达,但ER的表达量与Cd2+浓度不呈现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Cd2+可能通过干扰性激素的分泌而影响蝌蚪变态和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性腺的发育及温度对其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探讨幼蛙性别分化与温度的关系,在恒温和变温条件下培养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受精卵至变态完成,结果表明:(1)胚胎发育到24期时生殖嵴开始出现,25期个别原始生殖细胞(PGCs)已迁移到生殖嵴中,生殖细胞与生殖嵴共同发育成生殖腺;(2)胚胎发育到31期生殖腺出现性别分化,卵巢分化初期较易识别,而精巢分化不明显;…(3)卵巢分化完成于37期,精巢分化完成于变态之后,两侧生殖腺等大;(4)胚胎发育从30期开始,性别分化对温度较为敏感,低温利于雌性化,高温利于雄性化;(5)15-25℃为变温培养时性比发生变化的敏感温度区,缓慢升温雄性比较显著增加,缓慢降温雌性比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生活史的研究可以为系统发育研究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林蛙是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而复杂多样的一个类群,在山东半岛的昆嵛山和崂山,分别分布有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和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本文报道我们从1997年到2006年,对这两种林蛙在山东半岛的地理分布、繁殖习性、蝌蚪特征和生长发育以及冬眠等方面的调查和观察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昆嵛林蛙和分布于崂山的中国林蛙尽管在栖息地生境方面比较相似,但在生活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核基因ITS序列研究中国4种野生扁桃: 新疆野扁桃(Amygdalus ledebouriana)、蒙古扁桃(A. mongolica)、长柄扁桃(A. pedunculata)和西康扁桃(A. tangutica)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分化, 为4种植物的遗传与演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单倍型网络和主坐标分析揭示单倍型的聚类关系; 利用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系统树分析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 利用R语言“ecospat”包分析4种扁桃的生态位分化及其环境驱动因子。4种扁桃ITS1-ITS4片段总长为634 bp, 鉴别出2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 共定义了28个单倍型。4种扁桃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 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4种扁桃的单倍型聚为两支: 新疆野扁桃、蒙古扁桃和西康扁桃聚为一支, 长柄扁桃为另一支; 单倍型网络和主坐标分析揭示的单倍型聚类关系与系统树一致。西康扁桃与蒙古扁桃、与长柄扁桃之间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生态位分化, 最暖月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和最暖季降水量是驱动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峨嵋林蛙(Rana omeimontis)蝌蚪在杀虫双溶液中半致死浓度及其行为。利用寇氏法(Karber法)计算其96h内的半致死浓度为10.495mg/l,安全浓度为1.0495mg/l;运用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浓度中空间分布和活动性等行为的差异性。通过对空间分布型的拟合,可以得出:不论在实验组中还是在对照组中,蝌蚪在水族箱中的空间分布均为负二项分布,并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中聚集度(负二项分布的参数k值)大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此浓度范围内杀虫双对蝌蚪的微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影响。而蝌蚪在杀虫双溶液中的活动性分析表明,0.25mg/l的杀虫双溶液对蝌蚪的活动性行为已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寻找安全浓度时,应该结合行为方面标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1875)是我国林蛙属分布最为广泛的特有种,在上一世纪对其分类问题多有争议,曾被认为广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等。随着对其分类地位的确定,其分布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本文对其分类研究历史和分布进行了总结。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文献,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掌握的野外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结果中国林蛙自1875年由戴维(中文名为谭卫道)命名以来,曾被划归欧洲林蛙的亚种,并将多种其他林蛙归并入其下。1981年,经过细胞分类学研究,正式恢复为有效种,随后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种。直至本世纪初,经过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厘清了其与东北林蛙和西北林蛙的关系,从而确定其为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种。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布也进行了重新确立。结论中国林蛙隶属于蛙科林蛙属中国林蛙种组,目前没有种下分化和亚种形成,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海拔不高于2500m。 相似文献
10.
为检验阿尔泰林蛙(Rana altaica)的系统发育地位及其物种有效性,该文运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应用贝叶斯分析和最大简约方法构建了欧哑人陆分布的部分林蛙的系统发育关系.两种分析方法均支持阿尔泰林蛙在田野林蛙(R.arvalis)这一分支的内部.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来自阿尔泰地区和中西伯利亚地区所谓的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有共享单倍型.通过该文母系遗传发育分析结果显爪阿尔泰林蛙种级地位不成立,是田野林蛙的同物异名.另外,该文实验分析结果提示,对中国分布的林蛙内部种组划分应建立在系统进化关系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标本采自山西省境内的8个地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性成熟雌蛙平均体长范围是34.5-52.3mm,高山森林带种群明显偏高;研究种群雌蛙的体长显著低于东北居群。2平均生殖量的范围是422.4-840.9枚,个体的最低,最高值分别为38和1978枚,平均相对生殖量的范围是10.7-18.0,个体的最低,最高值各为1.3和34.4。与东北居群相比,生殖量的变异幅度较高。3除高山森林带外,其余调查点的生殖 相似文献
12.
13.
14.
Cu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Cu2+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水温为9~13℃、18℃和24℃条件下,Cu2+对10d龄中国林蛙蝌蚪96h的LC50分别为5.01、3.80和2.99mg·L-1,致死阈浓度分别为4.0、2.5和1.6mg·L-1,而在96h内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2.5、1.6和1.0mg·L-1.18℃条件下Cu2+对20d龄中国林蛙蝌蚪的96hLC50为2.17mg·L-1.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人为设置六种不同的环境条件,研究了中国林蛙幼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水深低于蛙全长并设有栖息陆地,或者保持泥水湿润。水深高于蛙体长或环境干匀对蛙不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幼蛙平均能存活达536.6h,最长可达25d。 相似文献
16.
基于33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广义飞蛾藤属Porana s.l.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经过简约性分析,得到了10个同等简约的分支树。10个同等简约树的严格一致化树表明,广义飞蛾藤属是一较为自然的分类群。与广义飞蛾藤属的孢粉学、种皮微形态学研究结果一致,分支分析的结果不支持将广义飞蛾藤属拆分为4个或5个独立的属,应在属内划分分类等级。在整个形态分支树中广义飞蛾藤属4个亚属呈并列2个分支,其中飞蛾藤亚属(subg.Porana)和白花叶亚属(subg.Poranopsis)形成姐妹群构成一分支,三翅藤亚属(subg.Tridynamia)和棒状亚属(subg.Dinetus)以姐妹群的关系构成另一支。鉴于分支分析的Bootstrap支持率不高,广义飞蛾藤属范畴的最后界定和属内等级的划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