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邵民  张正东 《四川动物》1992,11(4):33-33
扬子鳄一龄幼鳄室內饲养成活率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溆做彝馑茄4媛室恢逼?1985年为38%,1986年为20%。与美国密河鳄的二龄幼鳄保存率均在80%左右相差甚大。为此,1987年6月至1988年6月对如何提高扬子鳄二龄幼鳄保存率做了重点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人工繁育和饲养管理的质量提升一直受到保护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探究扬子鳄饲喂模式的优化,本实验设置4种不同类型的饲料饲喂组: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和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通过对各饲喂组扬子鳄粪便进行16Sr 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并结合繁殖季节内不同饲喂组的平均窝卵数、受精率及受精卵孵化率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类型饲料对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方面,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肠道菌群丰富度最高,但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肠道菌群多样性最高;不同饲喂组扬子鳄的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群(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差异均不显著;在属水平上,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中短芽孢杆菌属、鲸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以及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中鲸杆菌属、库尔特氏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中短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谷氨酸杆菌属的微生物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PICRUSt2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和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中扬子鳄肠道菌群在细胞运动性、信号转导、转录和氨基酸代谢等14项功能相对丰度最高。对比4个饲喂组扬子鳄年产卵窝数发现,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5窝)、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1窝)、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1窝)均高于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0窝)。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窝卵数及受精率为31枚和91.2%,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为29枚和89.5%,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平均窝卵数为(28.6±4.5)枚,受精率为85.6%±2.3%。排除非受精卵后,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孵化率为95.9%、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为92.5%、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平均孵化率为95.3%±2.8%。综上所述,混合颗粒饲料对扬子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优化肠道微生物组成,提高扬子鳄的繁殖性能,有助于提升扬子鳄的饲养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扬子鳄蛋壳白带的变化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996~ 1 997年通过对扬子鳄蛋进行孵化实验 ,以及对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鳄蛋人工孵化的几年观察 ,得出孵化中蛋壳结构因出现白带而疏松 ;蛋壳白带变化呈一定规律性 ,在 ( 3 1± 1 )℃下 ,白点在产后 2 4小时出现 ,约 7天环绕蛋一周 ,约 2 1天 (除端部 )长满蛋一半 ,约 3 2天长满蛋一端 ,约 4 2天充满全蛋壳 ;受精蛋的发育受到白点出现时间限制 ,产后 72小时之前出白点的蛋都可孵出小鳄 ,之后出白点的蛋几乎孵不出鳄 ;孵化中 ,蛋壳可因蛋内吸水过多而开裂 ,蛋可因失水过多而空头 ,这二种现象都不利于蛋孵化。  相似文献   

5.
端粒(Telomere)是线性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结构,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和结合蛋白所构成。在脊椎动物中,端粒通常为富含TG简单重复序列(TFAGGG),其生物学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复制,使DNA免受不恰当的修复以及防止端一端融合和核酸外切酶的降解(Dreesen et al.,2007)。  相似文献   

6.
1997~2006年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的扬子鳄亲本、F1代和F2代繁殖鳄群体在冬眠环境条件、采食量、年龄等方面进行观察,对各代繁殖鳄的年产蛋数量进行统计。用SPSS11.0软件中的one-way ANOVA方法分析比较人工饲养鳄各代群体之间及人工饲养鳄与野生鳄群体之间年产蛋数量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区域内扬子鳄所建造的洞穴数量和其所建造洞穴的质量决定着圈养鳄的冬眠质量,鳄的冬眠质量影响到鳄体内的性腺系统正常发育,最终影响扬子鳄次年能否参加产蛋;年采食量影响鳄的产蛋数量。通过第1、2、5年间产蛋量F值检验(F值=4.866,P=0.009<0.05),得出圈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产蛋数量是随着产龄的增加而呈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龄内扬子鳄的饲养和管理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扬子鳄幼鳄的饲养与管理技术进行了改进,经过1996-1998年计5000多条幼鳄的饲养实践,总结出新的饲养与管理技术,对提高幼鳄的成活具有极为显著的效果,8月龄成活率可达95%左右,14月龄成活率90%左右。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蛋壳白带的变化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学杂志》2000,35(2):22-25
  相似文献   

9.
野放前候选扬子鳄泄殖腔的细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 25 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 13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6个属的 8 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 8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1 个属的 4 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在A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通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并且可能通过产生有害物质、分泌或调节神经递质以及诱导神经炎症等方式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本文通过总结肠道菌群在各年龄段与认知的关系,分析肠道菌群影响AD的可能机制,以期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扬子鳄肌肉、脂肪及血粉有关营养成份作了较全面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鳄肌肉和血粉中粗蛋白含量高,且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和多种必需微量元素,其营养丰富,生物学价值高;鳄贮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14%,富含多种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其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兽类油,具有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22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6天,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开始向外隆起。第8天,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第14天,前、后肢芽基部的中胚层浓缩,开始形成肱骨、股骨软骨原基。第16天,前肢的桡骨、尺骨及后肢的胫骨、腓骨软骨原基出现,软骨原基周围的骨骼肌亦开始分化。第18天,肱骨、股骨、桡骨、胫骨、腓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尺骨尚未发生软骨化,后肢跖软骨原基形成。第20天,前肢掌骨原基及后肢的第1、2、3趾骨原基出现。第24天,前肢第1、2、3、4指骨原基清晰,后肢第1、2、3、4趾骨基节软骨化明显,趾肌开始分化。第30天,前、后肢的指(趾)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掌骨以上诸骨和后肢跖骨以上诸骨的软骨化趋于成熟,其周围的骨骼肌已较发达。本文着重讨论了扬子鳄附肢组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野生扬子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1999年7~8月及2000年8~9月,利用GPS、激光测距仪等,采用夜间灯光照射计数方法,对 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存在的安徽省宣州、泾县、广德、郎溪、南陵等5 县市的26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包括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个指定保护点。结果发现: 目前野生扬子鳄主要生存在第一类栖息地(1999年50.7%、2000年40.0%),面积为17.38 hm2;其他两类栖息地的野生扬子鳄分布比率较小(各为1999年24.0%、2000年30.9%、1999 年25.3% 、2000年29.1%),面积分别为22.04hm2、19.03hm2。两年的平均生态密度分别为1.28条/hm2和1.79条/hm2,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为145条。其种群已明显分为至少18个数 量不等且相互隔离的地方种群。建议恢复足够大的栖息地,并放饲养鳄于其中以重新 建立有效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4.
人工驯养下扬子鳄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群体中,5龄以前的鳄生长速率较快,其中在2龄前生长速率最快,在5龄至7龄间生长速率明显减慢;鳄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在体长小于50cm时呈直线相关,体长大于50cm时呈曲线相关。不同性别的扬子鳄年生长状况不同,从5龄开始雌雄鳄体重出现显著差异,雄鳄重于雌鳄;从6龄开始雌雄鳄在体长方面的生长速率出现差异,雄鳄生长明显快于雌鳄;达到10龄后,雌雄鳄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增长均明显减慢,达到15龄时两者的体形已相差悬殊,雄性大于雌性。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分析,雌鳄达到25龄而雄鳄达到35龄后,各自的体长几乎停止生长,雌鳄平均最大体长为173cm,雄鳄平均最大体长为219cm。在人工越冬下,除第一次越冬外,扬子鳄在越冬室内的冬眠中体况无明显变化,体能明显消耗出现在户外冬眠过程中。本研究为扬子鳄的科学化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工条件下越冬扬子鳄的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1月~2004年9月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观察了人工养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在饲养池和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繁殖区中越冬后的繁殖行为。结果表明,在与扬子鳄自然洞穴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相似但其他条件相差很大的人工环境中冬眠的扬子鳄具有繁殖能力。越冬后,这些鳄只能在具备其栖息地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但不能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本研究拓展了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扬子鳄人工繁殖场地的兴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该物种的生长、繁殖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分别在2014年3月(冬眠期)和6月(繁殖期)对17条成年雌性扬子鳄腹部应用VIVIDⅠ型彩色多普勒超声(B型超声)便携诊断仪进行检测,并对3月份卵巢卵泡大小用SPSS 19.0回归分析。扬子鳄心、肝、肠等内脏器官形态在B型超声诊断仪下清晰可见。冬眠期17条扬子鳄两侧卵巢中共检测到41枚卵泡,繁殖期共42枚。冬眠期卵泡处于低回声暗区或无回声暗区的未成熟状态,繁殖期多数卵泡的发育状态与3月相同,少数卵泡呈高回声暗区,此时已形成卵黄颗粒,也有呈高回声亮光区形成卵黄膜的卵泡。对3月份检测的17条扬子鳄具有卵泡的19个卵巢大小与卵泡大小进行回归分析,卵巢随卵泡发育而增大。本研究探讨了B超这种低损伤方法对扬子鳄检测的有效性,同时评估卵泡发育状况,提高繁殖鳄的筛选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扬子鳄胚胎喉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20例扬子鳄胚胎的喉发生过程。孵育第6天出现喉气管憩室,第8天出现喉原基。孵育10 ̄20天,原始喉腔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加快,喉腔侧壁中部的上皮向两侧中胚层不断突出,喉腔渐扩大。第30 ̄48天,喉腔的背室及左右腹室逐渐明显。喉肌及喉软骨于第34天开始分化,第48天,喉肌发育成横纹肌,喉软骨化基本完善。固有膜及粘膜下层于第40天开始出现,第48 ̄62天,其中的血管分布渐增多。孵育第40天,喉上皮表  相似文献   

18.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分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1998~2005年对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自然环境下鳄卵及其繁殖地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包括窝卵数、产卵时间、出壳时间、孵化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雏鳄孵出后的存活数量以及巢区的植被盖度.调查发现天气状况直接影响母鳄产卵时间、卵的孵化质量与雏鳄的出壳数量.盖度相对大于0.5的窝巢中多数卵基本能正常发育,盖度小于0.5的窝巢中可能只有少数几枚卵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9.
扬子鳄胚胎中脑视叶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中脑视叶的组织发生过程。胚胎孵育第6d,三个脑泡明显;孵育第9~10d,中脑泡可分细胞层和边缘层或纤维层,中脑水管未形成;孵育第18d,视叶隆起于中脑背侧,中脑水管形成,视叶分三层;孵育第24d,视叶分5层;孵育第34d,视叶分化为6层;孵育第51d,视叶分化为8层,与初生扬子鳄中脑视叶分层相同。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中,从食道到直肠。其中,十二指肠和回、直肠交接处密度很高,胃体及直肠很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食道嗜银细胞位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中,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胃嗜银细胞位于胃腺部,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可见明显的胞突。肠嗜银细胞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呈长柱形、纺锤形、长颈瓶形或锤状。多数细胞两端有较长胞突,分别与固有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