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申扎木纠错地区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地层,但其中的有孔虫动物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研究了申扎木纠错剖面下拉组上部灰岩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组成及古生物地理意义。共鉴定出有孔虫类26属52种,其中■类4属7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Reichelina,Codonofusiella,Dunbarula,Colaniella,Pachyphloia,Globivalvulina,Agathammina,Hemigordius,Midiella,Multidiscus等组成,结合同层位中产出的牙形类化石,其时代被限定在晚二叠世吴家坪期。鉴于木纠错组整合于下拉组之上,限定了木纠错组底界的时代至少从吴家坪期最晚期开始。该剖面中发现了结构构造相对简单的Colaniella属原始类型,对研究Colaniellidae的起源演化提供了化石材料。木纠错地区吴家坪期有孔虫动物群呈现的古生物地理面貌和喜马拉雅地区截然不同,说明当时新特提斯洋已有一定的宽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3.
桂西南柳桥地区二叠纪末期浅水相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研究了广西扶绥县柳桥地区二叠纪末期的浅水相小有孔虫动物群。该动物群赋存于硅质岩相地层中的灰岩夹层里。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共发现12属25种。其中包括长兴期的常见分子如Glomospira,No-dosaria,Colaniella等。此有孔虫组合与Colaniella组合大致相当,可以与类Paleofusulina带和Gallowayiella带相对比。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主要由Nodosarioidea和Cornuspiroidea组成,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而没有受到大灭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勇 《古生物学报》1993,32(6):747-759
四川华蓥山地区二叠纪长兴期地层中共采获腕足动物90种44属,其中10新种,新亚种,根据这些丰富的化石材料,文章分析了该区长兴期腕足动物群的性质面貌,并与国内同期灰岩相腕足动物群进行了对比。同时对本区长兴期腕足动物的古生态进行了初步探讨,识别出两个腕足动物群落,,即Acosarina-Araxathyris群落和Perigeyerella群落。  相似文献   

6.
云南哀牢山缝合带由于长期未找到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深海环境的化石及沉积地层记录,对哀牢山古特提斯盆地演化历史存在着不同认识。文中报道了采自云南墨江坝留地区上三叠统歪古村组底砾岩中的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所有放射虫化石发现于4件燧石质砾石中,共计11属9种和7未定种及1属种未定放射虫。其中,3件砾石含有Albaillella deflandrei Gourmelon,Albaillella sinuosa Won and Seo等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另1件砾石含有Pseudoalbaillella spp.,Quadricaulis scalae Caridroit and De Wever,Cauletella sp.和Ishigaum sp.等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由此表明,哀牢山缝合带存在着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深海盆地沉积地层记录,哀牢山深海盆地应该在中二叠世之后封闭。该成果为探讨哀牢山古特提斯盆地演化提供了放射虫古生物学证据,进而说明哀牢山缝合带与金沙江缝合带一样,也存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深水洋盆沉积地层记录,指示其演化历史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闽西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雪山 《古生物学报》1990,29(6):716-733
福建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迄今未见报道。近年来,笔者对闽西船山组和栖霞组下部有孔虫动物群作了系统研究,鉴定116种,其中11新种。根据这些属种的地层分布规律,本文将其划分为5带,这不仅对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了有益材料,同时对研究该时期有孔虫动物群面貌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标本均为我系历届毕业生及研究生所采集,化石鉴定曾得到曾学鲁教授、郑洪和洪祖寅老师的帮助,工作中得到骆金锭教授的指导,化石照片由解小健摄制,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8.
二叠纪时,内蒙古中部地区位于特提斯古生物地理区北缘的过渡带,是海相暖水动物群与冷水动物群的交汇地带,对研究特提斯古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灰岩地层出露并不连续,研究程度较差。近年来,我们获取了东部苏尼特右旗德言其庙地区阿木山组、哲斯组丰富的■类化石材料。通过对■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类14属39种。识别出4个■类化石带,由老至新依次为Pseudofusulina acuteata富集带、Chalaroschwagerina inflata延限带、Parafusulina jilegensis-Rugosofusulina intermedia组合带以及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富集带,对应时间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这一■类动物群的深入研究结果是对北方过渡带海相动物群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李宁  王成文 《古生物学报》2015,54(2):250-260
吉中地区发育了普里道利期—洛霍考夫期Retziella、杜内期通气沟组以及空谷期—沃德期哲斯等腕足动物群。前两者属于"暖水"动物群、后者属于"凉水"动物群。同时参考珊瑚和等动物群分析,说明吉中地区从普里道利期至阿瑟尔期发育"暖水"动物群,从空谷期到沃德期发育"凉水"动物群。"凉、暖"转换是以寿山沟组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代表,发生在萨克马尔期。"凉、暖"水动物群的发育及其转换是构造古地理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导致的结果。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佳-蒙地块均位于中—低纬度带。吉中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乃至中泥盆世)腕足动物群属于"暖水"动物群,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中-澳生物地理区。石炭纪,东欧板块东北缘、哈萨克斯坦板块大部分地区、佳-蒙地块南缘属于特提斯洋北缘构造域,发育了特提斯洋北缘腕足动物群,形成了特提斯北缘生物地理区,吉中地区腕足动物群属于这一生物地理区。空谷期—沃德期凉水型哲斯腕足动物群的形成是由于佳-蒙地块西端与塔里木板块以及华北板块西端拼合,形成了西拉木伦洋构造域,以及此时期全球降温事件导致的结果。古生物地理、构造古地理以及古气候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表明吉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应属于佳-蒙地块南缘的大陆边缘沉积。  相似文献   

10.
浙江煤山剖面二叠纪末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长兴阶上部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系统切片和研究,共鉴别出小有孔虫化石18属50种。这一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不仅进一步完善了长兴阶标准剖面的化石资料,而且也为研究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形式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我国发现的裸背寄蝇属Istochaeta Rondani2新种,长尾裸背寄蝇Istochaeta longicauda Liang et Chao和聂拉木裸背寄蝇Istochaeta nyalamensis Chao et Liang并附特征图。  相似文献   

12.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组成和特点.横断山区共有蚜虫11科69属125种,以东洋区、特有种类占优势.蚜虫区系古北成分和东洋成分充分交融,特有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多样.对该区蚜虫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特有种分布不均衡,水平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丽江和玉龙雪山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3 000~3 200 m,是特有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带.此外,对跨古北和东洋区分布种类的东亚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足地种蝇,新种Deliaflavipessp.nov.(图1~4)雄体长约65mm。本种与黄基地种蝇Deliabracata(Rondani,1866)近似。但新种的足几乎全黄;前股后腹鬃列完整而强大;中胫有1前背鬃,后胫前背鬃6;腹部第5背板端部2/3橙色;侧尾叶端部1/3膨大。而后者的跗节全黑;前股后腹鬃至多3个;中胫无前背鬃,后胫前背鬃3;第5背板无橙色后缘;侧尾叶端部细,不膨大雌不详。正模♂,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牧仁高勒,海拔1400m。1986年6月3日,田兆丰采,副模1♂,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于内蒙古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在大屿山岛初次调查,采获一批蠓科昆虫,经分类鉴定共有蠓类3亚科5属11种,其中有1个新种,3个中国新纪录,其余蠓种除绿腹柱蠓Stilobezzia chlorogastrula Yu & Yuan外,都是香港特区的首次记录。描述了滨海短蠓Brachypogon halimos Yu et Li.sp.nov.,同时对环基库蠓Culicoides circumbasalis Tokunaga、短唇铗蠓Forcipomyia(Microhelea)bremlabellata和浅淡铗蠓Forcipomyia(Warmea)lasliei种中国3新纪录种做了简单的记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采自长白山区皿蛛科微蛛亚科3新种和1新纪录种。新种包括:钩镰蛛Drepanotylus aduncus sp.nov.,圆双突蛛Tibioploides cyclicus sp.nov.和具结荫湿蛛Hilaira tuberculifera sp.nov.。模式标本均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相似文献   

16.
长苞螺序草 新种 图1,图2 Spiradiclis longibracteata S. Y. Liu et S. J. Wei, sp. nov. Species affinis S. purpureocaeruleae H. S. Lo, differt foliis oblanceolatis multo majus;stipulis superne 2—4-lobatis; peduculis multo longioribus, usque ad 17 cm longis; corol-  相似文献   

17.
锈革菌属三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双辉  李海蛟 《菌物学报》2011,30(4):644-648
报道了锈革菌属Hymenochaete3个中国新记录种.双孢锈革菌Hymenochaete bispora采自吉林省,担子大多数有两个担子梗;柔软锈革菌Hymenochaete lenta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子实体覆瓦状叠生且担孢子呈尿囊形;暗赭色锈革菌Hymenochaete senatoumbrina采自西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18.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0,30(3):287-289
描述了自甘肃南部发现的葡萄属一新种,文县蘡薁Vitis wenxianensis W.T.Wang。此新种与特产浙江的三出蘡薁V.bryoniifolia Bunge var.ternata(W.T.Wang)C.L.Li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可能是由蘡薁V.bryoniifolia Bunge衍生而出的一对姊妹群。基于上述认识,将三出蘡薁由变种提升至种的等级,但由于存在一个于1871年发表的种名V.ternata Baker,因此,必须为三出蘡薁拟定一新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阳蝇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阳蝇属一新种,定名为六盘山阳蝇Helina liupanshanensis Yang et M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辽宁省卫生防疫站。新种与中国青海省的玉树阳蝇Helina yushuensis Sun,Sun et Ma,1998近缘,但新种的额较狭,翅前鬃缺如,腹部背板无正中条,第5腹板呈方形等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Zo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outheast Asian freshwater Calanoida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ystematic statu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30 odd species of freshwater calanoid copepods in Southeast Asia. Three regions are delineated based on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these organisms; Region I being the Southasiatic element, Region II the attenuated belt of copepods and Region III rich in endemic species. The implication of a north-south diminishing of copepod species to inland fisheries is postu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