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DNA提取方法;探索申克孢子丝茵的种特异性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茵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根据申克孢子丝茵钙调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及3种6株普通真茵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成功提取出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可扩增出一条约430 bp的片段,而对念珠菌、曲霉、黑霉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基因组DNA与传统的CTAB法相比不仅操作更简便,而且避免了液氮研磨过程中难于避免的污染。运用我们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结合PCR方法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不仅该引物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敏感而且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皮肤学家警告 ,即使最好的遮阳屏障能阻止阳光的可能的致癌损伤 ,但不能阻止紫外光 (UV)对皮肤的致癌损伤 .然而一项新研究提示 ,将某些DNA片段掺入遮阳屏障中 ,可促使皮肤修复紫外光致癌之前的基因损伤 .确实 ,科学家发现将这种DNA片段厚厚地涂在暴露于紫外光的无毛小鼠身上 ,  相似文献   

3.
用埋藏于琥珀树脂中的DNA再造早已灭绝的动物,目前这仍是一个好莱坞梦想。然而,一家新公司却正在做成下面的好事。Ambergene Corp.(San Carlos,CA)正在复苏包埋于琥珀中的昆虫身上的古代微生物孢子,希望制成抗现代细菌的治疗剂,现代细菌正逐渐对现有的药物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大白菜‘94-323’为材料,通过分析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在其小孢子细胞中的内化及其效率,证明了细胞穿透肽Tat2可以克服花粉壁的障碍,独自或者转导GUS酶和DNA(环型质粒DNA、线型质粒DNA)等大分子进入大白菜小孢子中;同时研究了Tat2介导的DNA在白菜小孢子中内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化效率与Tat2/DNA复合物和小孢子共育时间正相关,随复合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适共育温度为33°C,与转导DNA片段的长度关系不明显。该研究首次证明,Tat2可以作为纳米载体传递大分子进入双子叶植物小孢子细胞,GUS酶的内化频率可达到18%,可为细胞穿透肽介导的芸薹属小孢子转基因技术的建立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一种高效、快速、简便的提取球形孢子丝菌DNA的方法。方法以不同地区来源的球形孢子丝菌为实验材料,采用CTAB法、异硫氰酸胍法、试剂盒法、碱裂解法4种方法分别提取球形孢子丝菌DNA。通过紫外吸光度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评价DNA的质量。结果虽然不同方法均可得到球形孢子丝菌的DNA,但碱裂解法获得DNA的浓度和纯度明显优于其他3种方法。利用钙调蛋白基因的引物对DNA进行PCR扩增后,各样本均出现阳性条带,且条带亮度较好。结论碱裂解法是获得高质量球形孢子丝菌DNA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准确测定真菌分生孢子细胞核的DNA含量,是研究真菌遗传学和细胞化学的重要手段。过去,测定真菌孢子细胞核DNA含量的方法,大多采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方法,通过提取孢子内的DNA物质,进行测定。但是,这种测定方法对真菌来讲,往往由于难以准确核计被测定孢子的数目,且提取孢子内的DNA步骤繁  相似文献   

7.
沉睡了数千万年的 细菌孢子复活 据美国Science1995年5月19日报道:科学家们已在多米尼加埋藏的琥珀中保存了2500—4000万年之久的、现已灭绝的蜜蜂的腹部包含物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的孢子。他们复活、培养并鉴定了这种孢子。在回收这种细菌孢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实施了对琥珀的表面严格的去污染技术和无菌技术。有鉴于此,科学家们认定,这种分离出来的细菌孢子确实来源于远古,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了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的抗甲霜灵诱变效应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个苎麻疫霉野生型菌株经菌丝块紫外光药剂诱变和菌丝块药剂驯化3周后,均获得抗甲霜灵突变体,且紫外光药剂诱变处理角变区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药剂驯化处理,说明紫外光对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有一定促进效应。紫外光显著地抑制苎麻疫霉游动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处理时间愈长,抑制率愈高。苎麻疫霉耐紫外光菌株(经亚致死剂量的紫外光照射处理后存活的游动孢子所形成的菌株)与野生型亲本相比,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大致相同,但菌落形态有一定变异,菌丝生长速率、卵孢子产生量均显著下降,表明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的菌丝生长和卵孢子产生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苎麻疫霉耐紫外光菌株EC50值比野生型亲本菌株EC50值提高了23.21%-56.70%,即耐紫外光菌株对甲霜灵敏感性比野生亲本菌株显著下降,这与紫外光诱变试验结果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菌中散在分布的DNA重复序列近年来不断被报道,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是两个典型的原核细胞基因组散在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拷贝数具种间特异性,用它们的互补序列作为引物,以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产物的琼脂糖电泳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DNA指纹图谱,使用此图谱既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快速分型及鉴定,又可对它们进行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具有简捷、快速、结果稳定等特点,可对细菌进行分子标记,用于菌株分型、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FruB是与粘细菌(Myxococcus xanthus)发育特异性转录因子FruA具有亲和力的蛋白因子,协同FruA参与对靶基因的调控。根据FruB氨基端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性寡核苷酸引物对染色体DNA进行PCR扩增,以扩增产物为探针自粘细菌小型基因文库筛选出同源的4.5kb SacI阳性片段。fruB基因阻断分析表明,fruB功能缺失延缓子实体发育并降低粘孢子产率,提示fruB与粘细菌发育分化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丛枝菌根真菌伴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良鲲  姚青  艾云灿  朱红惠 《生态学报》2007,27(12):5345-5351
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孢子、菌丝的表面或内部栖息着细菌,称之为AMF伴生细菌。AMF伴生细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生态位点包括孢子壁的表面或内部、细胞质、菌丝、孢子果等。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包括影响AMF孢子萌发、菌丝生长、菌根形成等过程。由于伴生细菌与AMF联系紧密,其对AMF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在该领域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土壤可培养细菌DNA的提取及RAPD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改进的CTAB-溶菌酶-蛋白酶K裂解法抽提土壤可培养细菌总DNA,直接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分别测试了不同浓度镁离子、dNTP、模板DNA、引物、DNA聚合酶及牛血清白蛋白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各因子的组合研究,确定了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改进的CTAB 溶菌酶 蛋白酶K裂解法抽提土壤可培养细菌总DNA ,直接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分析。分别测试了不同浓度镁离子、dNTP、模板DNA、引物、DNA聚合酶及牛血清白蛋白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通过各因子的组合研究 ,确定了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萌发的小麦条锈菌冬孢子接种采自陕西省境内的陕西小檗、少齿小檗和长穗小檗,3种小檗均产生了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用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冬孢子在陕西小檗上产生的锈孢子器接种小麦铭贤169产生了典型的条锈菌夏孢子堆症状。特异性PCR和DNA序列分析表明,人工接种产生于小檗上的锈孢子、接种锈孢子于小麦上产生的夏孢子堆与小麦条锈菌DNA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用采自田间受锈菌侵染的小檗叶片产生的锈孢子接种小麦铭贤169,经培养在小麦铭贤169叶片上产生了典型的条锈病症状。从而证实,在自然条件下,在中国,小檗不仅可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而且小麦条锈菌可在小檗上完成其有性繁殖过程。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揭示我国小麦条锈菌高度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毒性变异机理、完善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生细菌B10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为菌株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田间试验测定内生细菌发酵上清液和菌液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内生细菌B10发酵上清液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0倍稀释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9.37%,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3.42%,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70.2%以上。结论:内生细菌B10对稻瘟病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鲎素的抗菌靶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抑菌法测定鲎素的抑菌动力学特点,钼酸铵比色法和紫外吸收法分别检测细菌与鲎素共同孵育前后无机磷和大分子泄漏情况,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菌与鲎素共同孵育前后细菌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紫外吸收法和凝胶电泳法分别观察鲎素对细菌基因组DNA和质粒DNA结构的影响,质粒转化实验检测鲎素对质粒DNA复制和转录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鲎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不同的抑菌动力学特点,经鲎素处理的细菌,胞内无机磷和大分子泄漏显著,细胞壁膜和菌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鲎素可与细菌基因组DNA和质粒DNA结合,高浓度鲎素有可能使DNA发生断裂,进而使质粒DNA复制和转录功能受到抑制.上述结果提示,鲎素的抗菌靶点至少包括细胞壁膜和菌体DNA.  相似文献   

17.
1981年,Tomizawa(美)首先发现在细菌Escherichiacoli体内的有义DNA(即以前认为不具有转录能力的DNA链)可转录形成一种不翻译表达的反义RNA对质粒(细菌体内一种小的DNA双链环)的复制进行调控。因为质粒的复制需要以一种特殊的RNA作为引物(详细的机理可参阅《生物学通报》1990,4《关于DNA复制的引物和DNA聚合酶》一文)而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对应的反应RNA显然可以与它互补结合,从而使它丧失作为引物的能力。这样,细菌就可以通过对反义RNA转录数量的控制,达到调控质粒复制的目的。在随后短短的几年中,研究人员不断在病毒和细菌  相似文献   

18.
胁迫诱导抗性基因转移导致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性基因转移是细菌形成耐药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胁迫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抗性基因转移.DNA损伤可导致细菌产生SOS应激反应,进而诱导接合DNA介导的抗性基因转移.在一些缺乏SOS系统的细菌中,抗生素胁迫可诱导细菌建立自然转化感受态.此外,作者最近的研究表明普通胁迫应答因子RpoS调控一种由双链质粒DNA介导的固体基质表面的抗性基因转移方式.本文在总结SOS依赖和非依赖型胁迫因子诱导细菌接合和转化介导的DNA转移以及RpoS调控固体基质表面双链质粒DNA转移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需重点研究胁迫因子如何激活关键调控蛋白以及这些调控蛋白如何影响DNA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等关键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将为寻找合适的分子靶标用于防控抗性基因转移导致的细菌耐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Bals.)Vuil.)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材料,活性成份的环境稳定性,可严重影响防治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紫外光对孢子的杀伤作用。由于太阳辐射源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人工模拟紫外照射成为人们研究虫生...  相似文献   

20.
氯化苄法提取染色体DNA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快速提取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DNA的方法一氯化苄法。使用氯化苄法抽提基因组DNA,不仅具有快迅、简便、耗资少的优点;而且得到的基因组DNA纯度高,质量好,可直接用于酶切、杂交和PCR扩增等用途。该法可用于多种细菌和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