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iu P  Huang XF  Gu SS  Lu CH 《动物学研究》2012,33(2):170-176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相似文献   

2.
通过沿海拔梯度的系统调查,对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小寨子沟大熊猫生境的植被类型有2种:阔叶林和针叶林;(2)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华西箭竹、冷箭竹等多种箭竹,这些作为大熊猫食料的箭竹广布在各种植被类型中,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3)大熊猫对生境的群落结构有较广的适宜性,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均可作为它的适宜生境;(4)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是随海拔的升高而自然过渡的,呈现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3.
Yang G  Pan HP  Xu L  Zhou F  Huang JX 《动物学研究》2011,32(5):556-560
2010年11—12月,在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眉山鹧鸪冬季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发现觅食点34个,设置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各25个,测量并分析19个有关参数。结果显示,白眉山鹧鸪对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摆竹混交林和摆竹林表现为随机利用,对毛竹林和杉木林表现为避开选择;其偏向选择面朝东南方向的山坡,觅食地坡度在20~44°之间,觅食地摆竹灌丛密度和摆竹灌丛盖度、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都显著低于对照样方,落叶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方。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落叶盖度、坡度和摆竹灌丛盖度是区分冬季觅食地和对照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达86.0%。白眉山鹧鸪冬季对觅食地的选择与食物资源和躲避危险有关。因此,建议在保护白眉山鹧鸪时应着重关注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6~7月,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带上的22个栖息地样方和17个对照样方的2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夏季栖息地偏向于选择海拔低、坡位低、乔木较低和灌木较高、落叶盖度较大、灌木层盖度大、草本高且盖度大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者针叶林;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坡位、草本层盖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由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栖息地和对照区进行区分时,正判率可以达到77.3%,这种选择与黑颈长尾雉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生态位分化是同域分布近缘物种实现长期稳定共存的基础。2018—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小相岭山系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内的2种近缘物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计86个有效相机位点,累计工作日19 982 d。获得血雉独立事件386次、红腹角雉180次。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2种雉类全年及季节日活动节律曲线,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Pearson卡方检验对海拔和植被利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血雉与红腹角雉均为小相岭山系优势雉类;(2)二者均为典型的日行性雉类,血雉年活动曲线为单峰型,活动高峰在08∶00—10∶00,红腹角雉的则为双峰型:08∶00—10∶00和18∶00—19∶00;(3)繁殖季和非繁殖季血雉的分布海拔均显著高于红腹角雉;(4)血雉在繁殖季对高山灌丛利用较多,非繁殖季则多活动于针阔混交林,红腹角雉在这2个季节的植被类型利用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探索血雉和红腹角雉的同域共存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 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 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 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 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 m)、距离水源较近(50~100 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黑腹绒鼠对夏季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影响黑腹绒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期间,共调查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各58个.在21个生境变量中,海拔、坡度、坡向等16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地黑腹绒鼠对夏季生境的利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地黑腹绒鼠夏季频繁出现的生境为:坡向朝南,偏好选择处于较早植被演替阶段,海拔较低,乔木和竹子较矮,离水源较近,乔木层郁闭度、乔木胸径、竹子盖度、竹子密度和落叶层盖度较小,而草本层较高,草本盖度、密度及灌木密度均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和草本盖度是影响该地黑腹绒鼠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可能反映了来自食物丰富度和捕食两方面的选择压力决定着该物种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黑腹绒鼠夏季生境资源选择函数logit(P)=8.027+2.792×草本盖度+0.325×坡向,其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可用于预测夏季黑腹绒鼠在该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 100~3 600 m 阴坡、半阴坡, 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 (20~40 a生的箭竹阔叶林、50 a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160~200 a生的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 20~40 a生的藓类阔叶林、50 a生的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 a生的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 的群落为研究对象, 共设置了50个样方 (20 m×20 m ), 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天然更新状况, 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箭竹和藓类两种森林类型岷江冷杉幼苗、幼树和小树的密度偏低。对于箭竹林型不同恢复阶段, 岷江冷杉幼苗密度<幼树密度<小树密度; 对于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 藓类阔叶林幼树密度大于幼苗和小树密度, 藓类针阔混交林小树密度大于幼苗和幼树密度, 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幼苗密度大于幼树和小树密度。藓类林型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状况好于箭竹林型。对箭竹林型而言, 影响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为母树密度、倒木蓄积量、箭竹盖度和苔藓层厚度, 其中母树密度和倒木蓄积量对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起着促进作用, 箭竹盖度和苔藓层厚度对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起着阻碍作用; 对于藓类林型而言, 影响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为灌木盖度和苔藓层厚度。灌木和苔藓有利于幼苗的发生, 但不利于幼苗向幼树、小树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2010年7-9月(雨季)和2010年11月-2011年2月(旱季),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雨季的乔木层因素和落叶及草本层因素、旱季的地形地貌因素以及草本与灌木层因素是其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圆形分布统计分析显示,雨季和旱季其觅食地多位于中缓坡.与对照样方的差异性检验显示,弄岗穗鹛雨季偏好乔木盖度低的生境,旱季则偏好中、下坡位、灌木高度较高且落叶厚度大的生境.两个季节觅食地的比较显示,其旱季觅食地处于较低海拔,且多位于中、下坡位;旱季草本盖度小于雨季,而落叶盖度和落叶厚度则大于雨季.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弄岗穗鹛雨季觅食地选择以海拔、坡度以及落叶盖度等3个变量为综合考量,而旱季则以坡位、乔木盖度、草本盖度以及落叶厚度等4个变量为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0.
2004~2005年在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的育雏行为和育雏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活动能力随时间明显增强,1~3日活动面积在300 m2以内.育雏初期为地栖,后期开始为树栖.育雏地有3种类型:人工西南桦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生境的乔木盖度分别是75%、90%、85%;草本盖度分别是80%、60%、65%.Mann-Whitney U分析表明草本层盖度,水源距离,林缘距离,林间小路距离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育雏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