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青海湖草原围栏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兼论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保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青海省海晏县克图地区是我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 (Procapraprzewalskii)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我们于 2 0 0 1年 6月、7月和 8月在该地区开展了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围栏内无家畜放牧 ,主要草食野生动物为普氏原羚 ;围栏外为草食家畜放牧区。我们发现 ,自从 1999年建立草原围栏以后 ,围栏内外植物群落产生了明显差异 :(1)地上生物量。 6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围栏内 (df=39,p <0 .0 5 )。 (2 )植物高度。 6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与围栏内植物高度差异不显著 (df=39,p >0 .0 5 )。 (3)植物盖度。 6、7月份围栏外植物盖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19,p <0 .0 5 ) ;8月份围栏内外的植物盖度差异不显著 (df =19,p >0 .0 5 )。(4)牧草的比例。围栏外明显低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围栏外非牧草的比例明显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5 )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季节围栏外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在草原生态系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 ,讨论了草食动物采食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影响和围栏与野生 相似文献
3.
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3 年8 ~9 月,对青海省境内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普氏原羚现存7 个种群,累计数量为602 只;其中塔勒旋果种群属首次报道。与以往报道相比,目前元者和鸟岛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海晏—刚察种群数量增长明显;湖东—克图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达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时的种群数量。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质量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密切相关。本次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现存栖息地呈不连续的间断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其栖息地在不断缩减、生存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4.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1998年8月到2000年6月,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20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我们发现:(1)采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活动之一,占其活动时间的40.0%-65.6%。普氏原羚晨昏采食时间超过总采食时间82.9%;(2)普氏原羚在人为干扰小、食物丰富度高的地方采集,人为干扰与食物丰富度对普氏原羚的采食活动影响显著(P<0.01);(3)普氏原羚是广食性物种,共取食16科50种植物,其食物组成季节性差异极为显著(P<0.01);(4)食物资源影响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普氏原羚的食物中从11月份到第二年5月会出现替代性食物狼毒和马蔺,食物中狼毒和马蔺的比例随食物资源的下降而上升;在5月份,偶吃性食物沙蒿所占比例最大,为13.8%;(5)普氏原羚选择芨藤草草原以及其它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条件好和人类干扰少的生境作为采食区;几乎不在围栏内采食,但常在距离围栏1km内的生境中采食,对距离围栏1km以上的采食生境的选择为随机选择;普氏原羚不在沙丘中采食,而在沙丘边缘的生态交错带采食。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量对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普氏原羚种群大小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普氏原羚(P,ocar,a卯。ewal枕扣)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历史分布区为内蒙、甘肃和青海,而现只分布于青海省的青海湖周围;其种群数量由1986年的350只(蔡桂全等.1992.高原生物学集刊,11:63~90)降为1994年的300/q左右(蒋志刚等.1995.兽类学报,15(4):241~245),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因此对其种群动态、行为的胁迫适应及g!起种群数量下降原因的研究迫在眉睫。在对青海湖周围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繁殖后期普氏原羚的种群结构,提出引起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研究地点和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地区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该区严重缺硒.然而,生存于湖东地区的普氏原羚却不见缺硒表症,普氏原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缺硒环境.提出假说: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采食高硒植物, 在湖东地区,牧草硒含量是影响普氏原羚选择食物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在湖东地区,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同时是主要的高硒植物.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芨芨草草地作为采食地,增加高硒植物芨芨草在食物中的比例.也不是嗜食或喜食高硒植物. 相似文献
7.
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数量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1998 年8 月至1999 年8 月, 在湖东种羊场地区开展了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研究。在湖东—克图沙丘和草原交界处沿约30 km的样线开展种群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 共发现582 只普氏原羚。在研究中选择了8 类与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态因子: 植被类型、食物丰富度、草原围栏、隐蔽条件、人为干扰、距公路距离、距沙丘距离和距农业用地距离, 研究了普氏原羚的生境选择。在研究中, 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3 个等级, 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普氏原羚在不同生境中出现的概率的预测性方。通过对生态因子和普氏原羚在不同生境中出现的概率进行方差分析, 判断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围栏, 其次为食物丰富度、距沙丘距离和农业用地距离, 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和与公路距离对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黄羊种群结构及动态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机抽取1988年12月猎于内蒙古西旗的1026只黄羊,对其种群结构的研究表明:1988年黄羊种群可划分成8个年龄组,当年出生的幼体比重较大,占39.7%;具繁殖能力的雌体数占24.95%;4.5岁以上年龄组个体数占12.7%;是典型的增长型年龄结构。种群全体、2.5、3.5、5.5岁以上年龄组的性比((?)/♀♀)与1:1差异显著(P<0.05),此结果与1979年差异较大。生命表和死亡率曲线表明:种群有3个死亡高峰,分别发生在0.5、3.5和6.5岁以上年龄组。1979年和1988年黄羊种群的净生殖率(R。)分别为1.1335和0.864;1988年雌性开始繁殖的年龄有比1979年提前的趋势。30年来黄羊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分布区迅速缩小。由于黄羊的繁殖能力强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只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恢复扩大种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Ruoshuang LIU;Jianbin SHI;Dingzhen LIU;Xinchen SHEN;Qingqing WANG;Xuefei XU;Dongsheng GUO;Shikui DONG;Yu ZHANG;Yubang HE;Yonglin WU 《兽类学报》2023,43(5):479-488
Animals develop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cope with natural stressors (e.g., predators) or anthropogenic stressors (e.g., road traffic). However, these responses may affect the health and survival of individuals, leading to a range of serious wildlife conservation problems. Elevated glucocorticoid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ed vigilance are two common responses to predation risk in mammals. Chronic high-level glucocorticoid concentration and vigilance occur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life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activities, reflecting a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future fecundity. In this study, a non-invasive sampling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ollect fresh fecal samples from female Przewalski’s gazelles (Procapra przewalskii ) and the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the samples were measured using ELISA. Focal-animal all-occurrence sampling and scan sampling of behavior were applied to collect data on the vigilance behaviour of female gazelles.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ressors on the fecal glucocorticoid metabolites (FGM) concentration and vigilance of female Przewalski’s gazelles. In wild Przewalski’s gazelle populations, reproductive status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FGMs and vigilance (F = 39.162, P < 0.001), with higher FGMs and vigilance behavior in the lambing season than the rutting season. Anthropogenic stressor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FGMs of female Przewalski’s gazelles, with road and railway traffic contributing more to their physiological stress than natural predators and grassland fences (F = 87.482, P < 0.001).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wildlife is an inevitable challenge for Przewalski’s gazelle conservation. We should undertake great efforts to balanc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build a harmonious community for both humans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13.
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藏原羚的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其游牧习性有利于草场植被的持续稳定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Schaller,1998;尹秉高和刘务林 ,1993)。然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直接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 ,同时掠夺式的过度猎杀使这一重要物种的分布区正在不断缩小 ,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Schaller,1998;朴仁珠和刘务林 ,1993;刘永生 ,1988;毕俊怀和凤凌飞 ,1999) ,如在西藏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间 ,藏原羚的…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草原黄羊体况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呼伦贝尔草原地区黄羊肾脏重量和肾脏中心脂肪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初步评价了不同年龄-性别组黄羊以及不同季节黄羊体况的差异。发现:黄羊左肾重量大于右肾,不同年龄-性别组黄羊间肾重存在极显的差异(P<0.01),并且肾重与体重呈显的正相关性(P<0.01);黄羊肾重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肾重大于秋、冬二季;KMFI值在不同的年龄-性别组间也呈明显的差异性(P<0.01),KMFI值亦与体重吴正相关性(P<0.01);不同的季节,黄羊KMFI值差异明显(P<0.01)。黄羊秋季体况最好,而冬末春初则较差。 相似文献
15.
黄羊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51副黄羊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腮腺(g)占体重(kg)的比率为1.035,整个胃组织重占体重的比率为2.74%~2.89% , 瘤胃最大,占整个胃组织重量的72%~76%,其次是网胃(9%~10%)、皱胃(8%~10%)和瓣胃(5%~6%),除瘤胃与体重呈线性正相关外,其它3个分胃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瘤胃表面扩张系数(SEF)值为8.52,瘤胃粘膜乳突密度为89,整个肠道长度是体长的17.8倍,肠重占体重的比率为4.96%,从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黄羊属于混饲者。 相似文献
16.
Lu Zhang Jiazi Liu William J. Mcshea Yonglin Wu Dajun Wang Zhi Lü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2014,78(2):25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