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由星形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样阴囊感染。方法患者,男,25岁,阴囊白色膜样附着物6周。通过对患者皮损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并对获得菌株进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尿素酶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真菌镜检可见大量透明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星形毛孢子菌。小培养镜下不但见典型关节菌丝还见典型的多分生细胞。该临床菌株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呈淡蓝色菌落,尿素酶试验阳性,对放线菌酮不敏感。患者口服特比萘芬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连续2周。停药时皮损消退,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由星形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样阴囊感染临床罕见报道,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平行检测肺炎支原体结果的一致性;评价液体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可靠性。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1 648份临床标本的肺炎支原体,比较同一份标本在2种培养基上的检测结果。结果液体培养法阳性296例,阳性率为18%;固体培养法阳性244例,阳性率为14.8%;液体培养法阳性而固体培养法阴性57例;固体培养阳性而液体培养法为阴性5例。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法与固体培养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方便、简单、准确且可以用于早期检测等优点,适合临床大批量标本筛查。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等排除真菌和耐药菌造成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3.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和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小孢子胚再生植株频率低是目前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其小孢子胚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提高胚再生植株频率,对促进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甘蓝类蔬菜育种中更好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结球甘蓝中甘11和青花菜TI-111等基因型为试材,对影响游离小孢子胚再生成植株的固体培养基类型、琼脂浓度、胚的类型及胚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滞留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离小孢子培养25天的子叶胚在琼脂浓度为1%–1.25%的B5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最高。进一步通过8个不同基因型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游离小孢子培养25天的子叶胚在1%琼脂浓度的B5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达77.8%–97.2%。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对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的哈茨木霉T88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诱导方法.[方法]通过对复铺培养基法、转膜培养法和液体共培养法转化效率的比较来确定3种方法的优劣.[结果]复铺培养基法转化效率约为10个转化子/107个木霉孢子,转膜培养法转化效率约为20个转化子/107个木霉孢子,液体共培养法转化效率达到100个转化子/107个木霉孢子.[结论]在农杆菌介导的木霉菌遗传转化体系中,液体共培养法的转化效率最高,是常用的复铺培养基法及转膜培养法转化效率的5-10倍.  相似文献   

5.
结球甘蓝和青花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和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小孢子胚再生植株频率低是目前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研究其小孢子胚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 提高胚再生植株频率, 对促进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甘蓝类蔬菜育种中更好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结球甘蓝中甘11和青花菜TI-111等基因型为试材, 对影响游离小孢子胚再生成植株的固体培养基类型、琼脂浓度、胚的类型及胚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滞留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游离小孢子培养25天的子叶胚在琼脂浓度为1%–1.25%的B5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最高。进一步通过8个不同基因型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显示, 游离小孢子培养25天的子叶胚在1%琼脂浓度的B5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达77.8%–97.2%。  相似文献   

6.
4株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7.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8.
新生隐球菌交配型分析试验方法和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观察了Hayagar(HA)、Matingagar (MA)、Haycubeagar (HCA)、稻壳琼脂(RSA)、富营养Hayagar(IHA)以及沙保弱培养基 (SDA) 6种培养基的新生隐球菌交配试验效果。按 2周内产生阳性结果排列培养基的次序是HCA(95% )、RSA(95% )、HA(86% )、MA(38% )、SDA(38% )和IHA(2 4 % )。采用点状可以替代划线接种方法用于处理大批量标本并节省材料。此外 ,先将诱导菌株和受试菌株混合预培养可以使原方法不能交配的菌株产生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林生地霉血液分离株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进一步了解林生地霉的形态学特征和产孢方式。方法受试菌株复苏后,转种于沙堡培养基,37℃和27℃温箱培养3周,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对其丝状型和酵母样型两种菌落进行光镜观察。在培养1周时,挑取菌落常规制片后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培养第2~3d,菌落开始生长,初为白色绒毛样、粉末样,1~2周后菌落均转变为乳酪样,其中37℃下培养的菌落转变较早。菌丝相时,光镜下可见丰富的分支、分隔菌丝,成链的关节孢子和圆形、椭圆形小分生孢子。酵母相时,光镜下可见丰富的芽生孢子,少量的厚膜孢子、外生或内生的关节孢子,菌丝稀少。扫描电镜下可见菌丝分支末端或侧面着生球形、棒状的分生孢子,末端凹陷。透射电镜下可见分生孢子与菌丝分离时全壁断裂,另一端正在出芽。结论 林生地霉包括丝状型和酵母样型两种菌落形态和链状排列的矩形关节孢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分生孢子、厚膜孢子以及分支、分隔菌丝为其形态学特征,有芽殖、外生和内生节孢子三种产孢类型。  相似文献   

10.
变异鳞毛蕨的孢子培养与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无菌培养和常规泥土培养两种方法对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孢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其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蔗糖浓度为2%的1/2MS与MS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时间和萌发率影响不大,但前者较适于孢子萌发,而后者则适于孢子体形成;在1/2MS培养基上,1%的蔗糖浓度比其它浓度更适宜于孢子的萌发.以菜园士为培养基质时,变异鳞毛蕨孢子的萌发时间短且萌发率高,但幼孢子体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无菌培养.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符合鳞毛蕨属配子体发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