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南伏牛山北坡野猪夏季觅食生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5年6~8月,在伏牛山北坡对野猪的觅食地特征进行了研究.野外设置了 42个20×20 m2样方和14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野猪觅食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在觅食时比较喜欢的生境为:海拔1000~1200 m、郁闭度和隐蔽程度中等以上的阔叶林,乔木距离中等、灌木距离近,倒木和树桩距离远以至于没有;对水源距离≤100 m和人为干扰~<500 m的生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地理性凶子没有明显的偏好.  相似文献   

2.
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其影响的主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坡向和隐蔽条件。其次是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坡度和水源。坡位和海拔也有一定影响。其最适卧息地生境条件的选择依次为:草甸沟塘或阔叶林植被,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隐蔽级≥0.5阳坡,卧息地距人为干扰源>1000m和距水源≤1000m。  相似文献   

3.
湖北石首麋鹿的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麋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麋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麋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原麝冬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找出生境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的生态因子的差异。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隐蔽度高、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接近碎石坡、阳坡和其他动物干扰较少的针阔混交林中;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海拔、坡度、距碎石坡距离)、干扰因子(距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坡向因子(坡向、乔木密度)、坡位因子(坡位、动物干扰)、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倒木因子(倒木数量)。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麇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麇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麇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麇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010年1月,根据野猪的生物学特征和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在研究地区布设47条样线,对保护区的野猪冬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野猪对海拔、坡位、坡向、坡度、植被类型、郁闭度、树高度、树胸径、食物丰富度、隐蔽度、离水源距离和离人为干扰距离等12种生态因子的选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多活动在海拔≤1000 m,坡下位的阳坡平坦地带,食物丰富度高,隐蔽度强,郁闭度中等,且离水源≤500 m,离人为干扰>2000 m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主成分分析表明,栖息地变量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7.5%,较好地反应了野猪的栖息地特征;影响野猪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海拔、坡度、离人为干扰距离,次要因子是离水源距离、隐蔽度、树胸径.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Pavo mutieus imperator)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觅食生境,测定了21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季的觅食地利用样方距小路距离、乔木种类和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而秋季的则不显著.生态因子比较和逻辑斯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均选择落果多、接近水源、坡度小、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觅食地.乔木和草本盖度,距小路、居民点和林缘距离等是影响判别春、秋季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概率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在研究区内的概率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不同季节觅食活动位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分布区存在分离,但有部分重叠.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绿孔雀的影响大于安全和食物需求对它们自身的影响.隐蔽条件、食物和水源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觅食地选择行为,它对觅食地利用的不均匀是由于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匀所致,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数量化理论对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水源、植被类型、隐藏条件,次要因子为食物丰盛度、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其最适生境为隐蔽条件较好、水源较近的草甸草原。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的生境受到了自然环境变化压力和人为干扰的严重影响。为了解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的冬季生境特征,于2008年10-12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狼的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59个20m×20m样方中的11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狼的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狼的生境主要特征为:隐蔽程度中等以上,水源距离100m,生境类型为高草阔地、干旱苇塘和河套,植被类型是以芦苇和柳灌丛为优势种的沼泽植被,植被高度1.0m,食物丰富度良好,居民点距离1000m,距草原道路距离1000m,牧场距离500m。影响狼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高度、植被类型和隐蔽级。次要因子为距围栏距离、雪深、距水源距离、生境类型、距牧场距离、食物丰富度和距居民点距离。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原麝夏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7月和2006年8月,在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样线,对原麝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Mann-Whitey U检验表明,原麝夏季喜欢活动在乔木密度小、郁闭度低、坡度较陡且隐蔽度高的生境中;卡方检验表明,原麝夏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的中上坡位、接近碎石坡和水源的阴坡或半阴半阳坡的针阔混交林中;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72.28%,可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因而将原麝夏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干扰因子、林型因子、坡度因子、水源因子、空间因子和郁闭度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国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双歧杆菌制剂临床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检索CBMd isc、VIP、CNK 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获得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患儿4050例,对其进行M eta分析,并评价M 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χ^2=34.60,P=0.007〈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 eta分析,合并RR=0.41,95%C I为0.35~0.49,总体效应检验,Z=10.39,P〈0.0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RR值和95%C I与随机效应模型完全一致,剔除小样本报道后的合并RR=0.42,95%C I为0.35~0.50,与剔除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杆菌制剂能降低小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起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A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the ecology of influenza virus in animals sponsored by W.H.O., 357 influenza A viruses isolated from 2 293 cloaca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ucks and other bird species in Eastern Canada during the 1978 season were characterized antigenically. Seven hemagglutinin (Hsw 1, H2, H3, Hav2, Hav4, Hav6, Hav7) and six neuraminidase subtypes (N1, N2, Neq2, Nav1, Nav5, Nav6) in 18 different combinations were found. A comparison with viruses isolated during previous seasons indicates that subtypes do change from year-to-year and from place-to-place. Isolation of few viruses from passerine birds requires additional studies to determine if these species are truly infected with influenza virus in nature. This large reservoir of influenza A viruses circulating at the same time in ducks may well be involved in the appearance of new viruses in other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