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615小鼠标准染色体组型与G带染色体核型,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背景资料。方法成年615小鼠8只,雌雄各半,提取骨髓细胞,制片,镜检。确立615小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G带染色。结果615小鼠的染色体数目为40条,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有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X染色体相对长度仅次于第1对染色体,Y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第4对染色体和第5对染色体之间。G显带条数与小鼠有很大差异,接近于大鼠。结论615小鼠的核型为2n=40=2×19m+(x)m+(y)m,G显带共262条。  相似文献   

2.
豪猪(Hystris hodgsoni)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民  王建华 《兽类学报》1989,9(4):285-288
豪猪(Hystris hodgsoni)染色体的数目为2n=66,染色体的臂数NF=124。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6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6对亚末端着丝粒染色体及2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和Y性染色体是一对长度大小有明显差异的中着丝粒染色体。对染色体作了G、C、Ag显带处理。C带结果可以看出有些染色体上存在着整个的异染色质短臂。Ag-NORs的数目为3—5个。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雅罗鱼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Ag-NORs、C-带和G-带显带技术对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雅罗鱼2n=50,核型组成为18m+14sm+6st+12t,NF=82,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10%),出现2个的频率最高(70%);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m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3)准噶尔雅罗鱼的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着丝粒C-带和端粒C-带。(4)同源染色体上G-带带纹基本一致,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乌珠穆沁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C带、G带、核仁组织者区的银染色(Ag-NOR)技术,研究了内蒙古的4头乌珠穆沁公牛(蒙古牛的一类型)的染色体。乌珠穆沁牛2n=60, X是一大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臂比1.78。乌珠穆沁牛的Ag-NORs定位于2、3、4、11和28号染色体末端,平均每细胞中Ag-NORs出现频率为5.48。  相似文献   

5.
牡丹染色体的Ag-NORs和Giemsa C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次报道了紫斑牡丹和栽培牡丹5个重要品种的Ag-NORs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核型组成均为2n=2x=10=6m+2sm+2st。多数材料具6个Ag-NORs,但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点不同。C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1、2、3对染色体上。以上两种核学特征,具有品种的特异性。分带所显示的端(T)带和Ag-NORs的数目及分布基本一致。牡丹染色体的端带,本质上是N带;常规染色所显示的所谓随体,实际上是瑞部核仁组成区(NORs)。此外,对牡丹的细胞学研究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寄生于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腔内的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ignotus)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胃瘤线虫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12=10 m+2 sm。由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性别决定模式为XX-XY,其中X、Y和1~4号染色体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5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有特定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7.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远东刺猬的核型组成为13m+6sm+3st+1t+XY,NF=92,C带分布于5对近端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约占整个染色体长臂的1/2至2/3,Ag-NORs位于2—3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大耳猬核型组成为18m+4sm+1st+XY,NF=92,C带分布于1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Ag-NORs位于3—5对染色体上,其中一Ag-NORs位于染色体的长臂中部,两者的核型特征有明显区别。结合前人的工作,作者提出在远东刺猬不同地理居群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核型。本文对普通刺猬属的远东刺猬、东欧刺猬和西欧刺猬的核型以及大耳猬属的大耳猬、达乌尔刺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核型还分别作了比较分析。此外,对远东刺猬联会复合体形态、性染色体的配对行为和SC侧线加厚现象也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泰和乌骨鸡的核型与带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国宏  刘莉  张学余  李碧春  吴信生  徐琪 《遗传》2003,25(4):401-408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对泰和乌骨鸡染色体核型和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78,染色体基本臂数AF=90,1、9号染色体及Z、W性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2、4、7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sm)染色体,3、6、8、10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G带研究表明:前10对大型染色体可分为29个区,190条带。C带处理发现,所有母鸡分裂相中W性染色体都出现C带并整条深染。Ag-NORs研究发现:Ag-NORs常定位于1、2号常染色体短臂和Z性染色体短臂端部;Ag-NORs数目分布范围为1~6;平均每个细胞的Ag-NORs数在雌、雄鸡中分别为2.94和2.96。 Abstract:This study made the chromosome slides of Taihe Silkies by th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culture-drying method,and analyzed Taihe Silkies karyotype and band patter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The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 of Taihe Silkies was 2n=78,the basic number of chromosome arms was AF=90 and the sex chromosome type was ZZ(♂)/ZW(♀).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relative length,arm ratio and centromeric index,the first 10 pairs of macro-chromosome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No.1 ,9 and Z,W chromosomes were metacentrics,No.2,4,7 were submetacentrics,and No.3,6,8,10 were telocentrics.Studies on Taihe Silkies′ G-band showed that the first 10 pairs of macro-chromosomes can be divided into 29 zones and 190 bands.Being treated by C-banding technique,a totally dark-stained and easily indentified W-chromosome always showed up in the female metaphase configurations.Ag-NORs were located in the short arms′ telomere of No.1,2 euchromosomes and Z sexchromosome,the Ag-NORs number varied from 1-6. -NORs  相似文献   

9.
茅舍血厉螨核型及染色体的C带、G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种革螨——茅舍血厉螨核型及染色体C带、G带的研究。用剖腹取卵法、玻璃纸压片、Giemsa染色,经分析茅舍血厉螨的核型,单倍体n=7,二倍体2n=14。 用氢氧化钡—吉姆萨技术显示茅舍血厉螨染色体C带。在第1、2、4、5染色体上出现恒定的C带部分,第3、6、7染色体上出现不恒定的C带部分。根据C带带型,茅舍血厉螨着丝点的位置可分为近中区域(sm),近端区域(St),末端区域(t)和末端点(T)四类。 G带分析用胰蛋白酶—吉姆萨技术显示。 本文对茅舍血厉螨的核型、革螨染色体研究中螨卵的收集方法和染液的改进、C带带型与着丝粒位置的确定和G带显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多态性与临床效应及生殖关系的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荣  邓剑霞  李津津 《遗传》2007,29(11):1362-1366
为了探讨人类染色体结构多态性与生殖异常临床效应的关系,按常规技术方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经G、C显带,对1 414例遗传咨询者进行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核型273例。其中多态性变异180例,占65.93%,非多态性异常核型93例,占34.07%。多态性变异包括D、G组短臂增长10例,次缢痕增长(包括1、9和16号染色体)35例,大Y染色体和小Y染色体 99例,Y染色体臂间倒位6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30例。结果表明,人类染色体多态性与流产、不孕不育、死胎、生育畸形儿等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横断山地区大绒鼠对光照和温度两个因子的适应性特征,将大绒鼠分为4组,分别于5±1℃,6L:18D:5±1℃,18L:6D;30±1℃,6L:18D和30±1℃,18L:6D 4个条件下驯化28 d.分别测定了对照组(0 d)和驯化28 d后,每一个体的体重、体温和产热能力;并测定驯化28 d后4组大绒鼠个体的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温诱导下大绒鼠体重下降,体温降低,静止代谢率升高,非颤抖性产热能力增加,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也出现相应提升;在高温下出现与低温时相反的现象;但光照周期对大绒鼠的体重、体温、产热能力及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推测由于横断山的低纬度、高海拔特征可能导致大绒鼠在季节适应过程中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光照.  相似文献   

12.
大绒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大绒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大绒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大绒鼠的小肠、盲肠长度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6月份最大;大绒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作用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温度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主要阐明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在季节性模拟过程中体质量调节和能量代谢的变化。实验组大绒鼠在模拟夏季环境中(25℃,16L∶8D)驯化14 d后转入模拟冬季环境中(5℃,8L∶16D)驯化8 d,实验中每隔1 d测定大绒鼠的体质量、摄食量,每隔7 d测定其静止代谢率,实验结束后测定体脂含量和血清瘦素浓度。结果表明:季节性模拟条件下大绒鼠的体质量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1,P0.05),22 d后实验组体质量比对照组下降12.54%;摄食量变化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8.850,P0.01),22 d后实验组摄食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58.23%;静止代谢率变化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9.969,P0.01),22 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82.22%;体脂含量和血清瘦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大绒鼠在模拟夏季转冬季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降低体质量、增加摄食量和产热等来适应冷环境的胁迫。此外,瘦素有可能参与了大绒鼠在该环境下的体质量调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横断山区大绒鼠适应食物匮乏的适应对策,将成年雄性大绒鼠随机分为自由取食组和饲喂正常摄食量的80%限食组.测定了自由取食组和限食组雄性大绒鼠的体重、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以及体脂含量、血清瘦素含量、肝脏鲜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消化道形态.结果显示:限食使雄性大绒鼠的体重、体脂含量、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大肠、小肠长度显著降低,使盲肠内容物重量显著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限食条件下,大绒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基础代谢和产热的能量支出以及动用体内脂肪以应对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条件,瘦素可能参与了能量代谢和体重的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15.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mlO2/g.h和4.58±0.09ml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分别为0.28±0.005mlO2/g.h.℃和0.32±0.009ml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分别为0.88±0.05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省西南部山区选取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采集并鉴定其体表的所有寄生虫。从7个调查地点共捕获大绒鼠127只,采集到恙螨、革螨、蚤和吸虱4大类体表寄生虫共3128只,分类鉴定为131种。大绒鼠体表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96.06%,总平均多度(平均个体数,虫指数)为24.63只寄生虫/每鼠。恙螨优势种为绒鼠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eothenomydis(24.26%,450/1855);革螨优势种为金氏厉螨Laelaps chini(70.28%,506/720);蚤类优势种为方叶栉眼蚤Ctenophthalmus quadratus(47.30%,149/315)和绒鼠怪蚤Paradoxopsyllus custodis(13.65%,43/315);吸虱优势种为缺齿甲胁虱Hoplopleura edentula(95.38%,227/238)。U检验结果显示,雌、雄大绒鼠宿主间的全部体表寄生虫、恙螨和蚤的物种数和平均个体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表寄生虫与宿主身体参数(体质量)间无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低(r<0.3,P<0.05)。四川西南山区大绒鼠的体表寄生虫种类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主要寄生虫类群是恙螨和革螨,并有多种传染病媒介种类。  相似文献   

17.
大绒鼠是中国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它也是横断山脉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用U 检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周边916只大绒鼠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调查.调查点位于我国十一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此地也是我国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在此,将大绒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和体表寄生虫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有756只大绒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虫,侵染率为83%.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虫有86种,包括51种恙螨, 23种革螨, 7种蚤和5种吸虱.其中17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大绒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8.
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是位于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解偶联蛋白,该蛋白可以诱导质子漏从而产热。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大绒鼠BAT中获得UCP1基因cDNA核心序列,RTPCR所得产物长约458 bp,包含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通过BLAST搜索,所得大绒鼠UCP1基因cDNA氨基酸序列与黑线仓鼠、橙腹草原田鼠、金黄仓鼠、小家鼠和褐家鼠等哺乳动物的UC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80%以上,而与鱼类和两栖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1%以下。研究结果表明UCP1在哺乳类中高度保守。同时,通过NJ方法以UCP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大绒鼠与橙腹草原田鼠聚成一支,构成田鼠类分支。  相似文献   

19.
横断山两种小型哺乳动物的蒸发失水与体温调节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在不同温度下的蒸发失水与能量代谢.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热中性区分别为22.5~30℃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6.12℃和36.17℃;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2.99±0.48 ml O2/g ·h和4.24±0.50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平均最小热传导(Cm)分别为0.26±0.038 ml O2/g·h·℃和0.32±0.034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蒸发失水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大绒鼠的蒸发失水在30 ℃达高峰值,为10.32 mg H2O/g·h,高山姬鼠在35℃达高峰值,为14.57mg H2O/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热散失占总产热的比率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大绒鼠在30 ℃达到最大为34.6%,高山姬鼠在35℃达到最大为37.5%.这些结果很可能反映出横断山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特征,即体温相对较低,代谢水平较高,热传导也较高,蒸发失水在总产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朱万龙  贾婷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10,30(5):1133-1139
最大代谢率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和运动最大代谢率。大绒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7.24±0.61)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69±0.59)ml/(g.h);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8.61±0.42)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51±0.51)ml/(g.h)。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冬夏之间具有差异显著,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栖息于横断山脉的大绒鼠由于受到低温的胁迫,导致其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季节性变化较大,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