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ICU气管插管患者置入胃管困难原因,并制定相关的临床对策以提高患者的一次性胃管插管成功率。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常规留置胃管失败患者20例,对其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对策。结果:2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被发现胃管盘曲在口腔;有6例患者再插管12~15cm后发生再插入存在一定的阻力,适当用力后可再送入胃管35cm左右,而后无法再行置入,并经检查发现,胃管打折盘曲在气管与食管始起处;4例患者整体置管过程较为顺利,但置管后进行胃液抽取时发现无胃液抽回,对患者进行胃区听诊也未听及气过水声,而胃管末端浸入水中有少量气泡逸出,并认为此为胃管置入气管所致而拔出。结论: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对患者评估不准确、缺乏判断插管成功的经验是造成ICU器官插管患者置入胃管困难的原因。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让护理人员不断的积累自身经验,并对患者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贺安勇  谢俊琴  甘燕青  谢丹  杨卫 《生物磁学》2011,(17):3329-3333
目的:探讨湖南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ICU208例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结果:共分离出420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293株,占69.7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8株居首位;革兰阳性菌105株,占25.2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株为最多;真菌占22株,占5.23%。分离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菌87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4株。所分离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为多重耐药。结论: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病原学监测,重视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滕金蓉 《蛇志》2011,23(2):189-190
插胃管术是临床护理的一项常规操作技术.在临床中有相当部分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进行插胃管辅助治疗,而已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在按常规插胃管时往往难以成功或需要反复多次插管而延长时间甚至引起局部损伤.我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62例气管插管的患者应用喉镜引导下辅助插胃管均能一次性顺利置管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96例,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9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8.96%(47/96);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04株,包括革兰阴性菌69株(66.35%)、革兰阳性菌20株(19.23%)和真菌15株(14.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卧床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人工气道、吸痰次数及雾化吸入次数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体重、脑卒中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均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为:气管切开时间的临界点(阈值C)是4.3天,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分别为0.851和0.918。结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能够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并且气管切开时间超过4.3天,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应根据病原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在晚期伴食管完全梗阻的喉癌病人中通过经腹胃切开途径成功放置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管的应用体会。方法:18例喉癌术后复发伴食管完全梗阻的病人,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经腹胃切开途径放置经皮內镜下胃造口管,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16例在局麻下、2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成功放置经皮內镜下胃造口管,手术平均时间32.1±5.8分钟,无手术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胃切开途径放置经皮內镜下胃造口管是安全、简便及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术后耐受好、易于护理,适合喉癌伴食管完全梗阻病人建立长期营养支持途径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汤柳艳  覃红云  梁晓蕾 《蛇志》2010,22(1):72-73
甲状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压迫呼吸道,致呼吸道梗阻,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重者窒息。气管切开置管是临床上对此类病人改善通气、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式。这类病人的病情变化快、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临床护理难度大。我科于2008年8月19日收治1例甲状腺癌晚期气管切开置管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套管安全拔管时机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神经外科住院行气管切开术患者8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带管时间在30d内者选用软胶塞封闭套管外口1/2,观察患者呼吸情况,24h无异常者即可拔管;带管时间30d以上者,采取逐步更换细管方法,全部堵管24~48h无异常时拔除套管。结果本组82例患者中,顺利拔管并痊愈72例,占89.02%;拔管后因病情加重二次置入6例,因病情危重死亡4例。再次置管6例患者经治疗后,经逐步堵管间断换细管后拔管3例,带管出院3例。结论选择适当拔除套管时机可有效增加患者安全,早期切开和早期拔除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刘洁俐  刘剑梅  王自秀 《蛇志》2014,(3):318-319
目的探讨纤支镜定位法置入支架治疗难治性恶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配合与护理。方法对2006~2010年收治的9例难治性恶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患者在行气管-支气管支架治疗中,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密切的病情观察。结果 9例难治性恶性气管-支气管狭窄患者顺利置入支架,术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做好术前充分准备和患者心理护理,准确的护理配合及术后精心护理,对提高支架置入成功率、缩短支架放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月香 《蛇志》2014,(2):191-19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1日~11月15日我科置入胃管患者13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择2013年12月1日~2014年1月15日我科置入胃管患者212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立"如何降低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对降低ICU置入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既减少了患者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早期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对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DT行气管切开的87例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组(≤7d Early tracheotomy,ET)共42例,晚期气管切开组(7 d Late tracheotomy,LT)共45例,其中ET组男性23例,平均年龄41.36±14.12岁,LT组男性26例,平均年龄46.38±13.87岁。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组显著缩短了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在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虽然ET不影响患者预后及VAP发生率,但可缩短患者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故对于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采取早期PD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RF)的原因及防治疗措施。方法:将194例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呼衰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158例),比较分析相关因素,对发生RF的患者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和气管切开的抢救。结果:36例RF均在术后24-72h发生,33例痊愈,死亡3例。结论:年龄、肺功能、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含量、术后其它并发症及是否吸烟等都是诱发RF的重要因素,术前积极治疗肺部合并症、改善肺功能、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染是预防和减少RF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一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1例ACOP患者,将其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各组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结果:接触时间、基础疾病、血清肌酸激酶(CK)、昏迷时间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性别、中毒原因方面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迟发性脑病组和无迟发性脑病组在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接触时间、昏迷时间、CK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性别、中毒原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ACOP患者而言,接触时间长、伴有基础疾病、昏迷时间长、CK高不仅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更是迟发性脑病的易患因素。而高压氧治疗是ACOP的首选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关于家兔三种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建立方法,为实验中快速建立家兔人工气道选择较好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共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比较各组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首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明显短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和气管切开法,首次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气管切开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5)%,气管切开组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10)%,(30±10)%。结论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是现阶段建立家兔人工气道时值得优先考虑的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致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103例老年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对其中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麻醉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有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3 h)、麻醉时间长(3 h)等(P0.05)。而与患者插管途径、插管方式、拔管延迟(3 h)无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致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较大,临床上要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三种常用术式方法的选择原则、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无广泛转移胸段食管癌60例,分别采用常规左胸入路手术20例,右胸、上腹部二切口手术18例和右胸、腹、颈部三切口手术22例,均为根治性手术,术中清扫淋巴结,并送病理检查。分析不同手术径路对食管癌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本组研究病例全部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术中淋巴结活检检出有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率41.67%(25/60)。本研究组发生并发症患者13例,其中吻合口瘘4例,胃排空障碍4例,肺部并发症5例。其中通过右胸、腹、颈部三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最高,达41.25%,与其它组别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因人而异,正确的选择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淋巴结清扫率及降低肿瘤复发率,此外不同手术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联合使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5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确诊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后,立即给予传统常规治疗:吸氧、视情尽早预防性气管切开、湿化气道及气道灌洗、翻身拍背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每隔8h静脉滴注,沐舒坦450mg,每隔12h微泵静推;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每隔8h静滴,沐舒坦30mg,每隔8h静滴,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肺损伤(Au)的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死亡率。结果:治疗组93例患者,治愈92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08%(1/93),治疗过程中发生AL134例,ARDS12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2±2.1)d。对照组92例患者治愈88例,死亡4例,死亡率率为4.35%(4/92),治疗过程中发生AL143例,ARDS17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2±2.7)d。两组患者ALI发生率、ARDS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在气管切开的前提下,给予常规传统治疗的同时,采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早期联合使用给药,能够明显的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可行性高的测定小鼠右心室压力的实验方法。方法:通过自制PE导管,连接powerlab多通道生物信号记录系统,经颈外静脉插管,右心导管法测定小鼠右心室压力,并借以研究肺动脉压力变化。结果:用此方法对51只小鼠进行插管,46例成功进入心室并测压,成功率90.2%。其中33只正常小鼠中,成功30例,测得压力值:收缩压(23.4±5.7)mmHg,舒张压(3.7±2.6)mmHg,平均压(12.0±3.7)mmHg;18只肺动脉高压模型小鼠中,成功16例,测得压力值:收缩压:(32.2±2.8)mmng,舒张压(3.8±2.0)mmng,平均压(14.94±2.3)mmHg。共失败5例,经解剖发现2例进入下腔静脉,2例穿破心耳,1例穿破腋静脉进入胸壁。结论:使用自制的PE导管经颈外静脉插管,右心导管法测定右心室压具有成功率高、数据更准确、操作省时、方法易普及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对小鼠进行右心室压力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血糖控制方法,将96例胃癌合并糖尿病术后患者分为强化血糖控制组50例(血糖控制在4.4-6.1mol/L)和对照组46例(血糖控制在6.1~11.1mol/L)。监测患者术后1、3、7天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定量(FINS)、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分析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天,强化血糖控制组FBG、lnHOMA-IR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间FIN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7天,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血糖控制组术后发热时间、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血糖控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血糖控制可改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减轻术后的炎性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