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脱细胞心包(pericardium,PC)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比较两种生物材料相容性。方法: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g,手术造成3 cm×2 cm全层腹壁缺损,随机分为二组(n=20),分别采用相同面积的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ADM)补片进行修补。术后1、2、4和8周分批取出腹壁修复材料,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评价、力学强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都成活,两种材料术后8周均无疝瘘发生,缺损得到完整修复。术后各期SIS组的腹腔粘连评分明显低于PC组。术后4、8周,SIS组力学强度强于PC组,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两组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SIS组的组织再生和重塑、血管化优于PC组;术后炎症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IS和PC均能修复大鼠腹壁全层缺损,SIS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PC。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三种不同的脱细胞方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支架,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免疫原性以及构建真皮替代物等方面,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细胞载体支架提供优选方案。方法:将新鲜猪小肠分别采用单纯机械法、机械-化学法、机械-酶消化法制备三种不同的SIS,分别作为A、B、C组;通过复合成纤维细胞构建真皮替代物,利用HE染色观察支架组织学形态以及细胞粘附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观察支架移植SD大鼠皮下1、2、4周后炎症反应及血管化程度。结果:组织学观察A组有细胞残留,B、C组未见细胞残留。MTT结果显示细胞在支架上生长旺盛增殖能力强,其中A组优于B、C组;皮下移植后的HE结果表明B组引起炎症反应较A、C组弱,而C组血管化程度较A、B组更明显。结论:机械-化学法以及机械-酶消化法制备的S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免疫原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细胞载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脱细胞羊膜(HAM)与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大鼠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在两侧背部各做1个直径为1.8c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HAM覆盖,B组SIS覆盖,C组纱布覆盖。在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HE染色观察皮肤缺损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19和VEGF,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A组、B组愈合较好。C组愈合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K19、VEGF阳性细胞显著多于C组,其中A组最多;RT-PCR结果显示,A、B组比C组表达更多的VEGF mRNA其中A组最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M和SIS均能增加皮肤创面组织中K19阳性细胞数,上调VEGF mRNA的表达、增加VEGF的分泌,其中HAM具有更强的促进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岩  张剑  王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3):4430-4433
目的:研究本实验以小鼠腹壁缺损为模型,通过对三种猪源性细胞外基质(ECM)—猪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P-SIS)、猪脱细胞心包(P-PC)以及猪脱细胞真皮(P-ADM),进行体内弹性纤维和葡糖氨基聚糖类(GAGs)的含量测定,然后通过三组材料中弹性纤维和GAGs在术后第4周、第8周时再生或降解的数量,来对比研究三种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的降解规律,从而为寻找性能优良的生物补片提供理论依据,为生物补片的临床应用以及避免术后并发症方面提供指导方向。方法:BALB/c小鼠60只,体重18~20 g,手术造成1 cm×1 cm的腹壁全层缺损,随机分为3组(n=20),分别以等面积的P-ADM、P-PC以及P-SIS进行修复,于术后4周、8周进行取材评估。结果:术后P-SIS组的腹腔内粘连评分均低于同时期内的其余两组。术后4、8周比较:P-ADM组,GAGs含量减少(P0.01);P-PC组,弹性纤维(P0.01)、GAGs(P0.05)含量均有所增加;P-SIS组,弹性纤维(P0.001)、GAGs(P0.05)含量均增加。结论:P-SIS材料中,弹性纤维和GAGs的再生状况优于其他两组,且P-SIS材料不易引起腹腔内粘连,故P-SIS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组织缺损的治疗,P-SIS在组织工程学领域相对而言是更加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脱细胞异种面神经移植中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的作用效果。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侧,解剖面神经后于颊支制造1cm的神经缺损。按神经移植的种类分为4组,A组:异种面神经移植组;B组:异种面神经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组;C组: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组;D组: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应用CSA免疫抑制组。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5周,12周进行电生理学测试(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5周和12周时,C,D组动物在电生理指标及光镜、电镜指标上均优于A,B组,术后5周和12周,D组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均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1.0 cm缺损的异种脱细胞面神经移植动物实验中,应用CSA5mg/(kg.d)5周可以降低排斥反应,提高神经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改性猪小肠粘膜下层组织(SIS)为支架,利用仿生技术构建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可行性。方法: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分别种植于改性SIS膜表面,制成3 mm 仿生三层人造血管为实验组;制成单层人造血管为对照组,分别植入修复15例犬双侧股动脉缺损,术后进行彩超、组织学检测和电镜检测鉴定。结果:植入12周,14个仿生人造血管保持通畅,通畅率93.3%,有血管样生物结构形成,管腔内壁有完整的内皮覆盖,管壁中层见大量平滑肌细胞;对照组通畅率60%,有少许内皮细胞覆盖。结论: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能在体内保持良好通畅性, 修复动脉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小肠黏膜下层为材料制作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可行性,并对其复合内皮细胞进行研究,从而为制备组织工程血管提供初步准备。方法 以猪空肠为原材料,利用机械方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去除抗原性后对小肠黏膜下层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其所含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以猪大隐静脉为原料分离培养并扩增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小肠黏膜下层与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并通过Hoechst33258染色、FDA/PI染色观察内皮细胞黏附和生长情况,从而评估小肠黏膜下层与内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小肠黏膜下层含有较多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内皮细胞成功接种于小肠黏膜下层,并且存活数量较多,生长状态良好。结论 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与生长,具有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能力,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贺斌  戴永恒  钱利  赵柏程  谢利平  胡佳 《生物磁学》2011,(13):2432-2434
目的:探讨深度创面修复的有效方法。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和自体刃厚皮片移植,对照组单纯采用自体刃厚皮片移植。最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间温哥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12个月,治疗组的温哥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和自体刃厚皮移植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丹参注射液(Salvia Miltiorrhiza,SM)对异体肌腱移植后粘连的影响.方法:使用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修复缺损的大鼠屈趾肌腱,7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为试验组,腱周局部注射丹参注射液,B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Saline).术后2、4、8周处死动物,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A组粘连范围小,粘连等级评分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力学测定结果显示A组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减轻肌腱移植后粘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袖带胃切除术对Wistar大鼠体质量、大鼠前胃黏膜及黏膜肌层厚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袖状胃切除术的减重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2组,12只行袖状胃切除术做为手术组;8只行胃干预组做为假手术组,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月内每周,而后每两周进行体重测量,术后12周处死大鼠后制作前胃石蜡切片,组织学方法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手术组大鼠存活10只,成活率83%。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增重明显,手术组大鼠体重在术后2周恢复术前水平,体重增长明显但较假手术组慢(P〈0.05)。手术组大鼠术后前胃有代偿性扩张,光镜下可见黏膜及黏膜肌层厚度变薄,黏膜皱襞变浅。结论袖状胃切除术大鼠模型中对前胃的形态学观察可能有利于进一步阐明该术式大鼠模型的减重和体重反弹机制。  相似文献   

11.
The strength of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in abdominal wall repair after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 harvesting was examined in a rat model. 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selected molecula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fter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implantation were also studied. Eighty-thre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experimental group I, an abdominal wall defect created by removal of th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was repaired with placement of a 1.5 x 5-cm2 patch of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In experimental group II, the muscle defect was repair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patch placement and fascial closur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fect was repaired with direct fascial closure. At postoperative times of 3 days, 2 weeks, 1 month, and 2 months, the muscle tissues adjacent to the abdominal wall repair site were subjected to biopsies for assessment of inflammation markers. Full-thickness sections of the abdominal wall from the repair site in each animal were removed for tensile strength testing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nterleukin-6 and interferon-gamma levels were increased in the two experimental,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treated groups at 3 days and 2 weeks postoperatively. 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testing demonstrated that the averag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repaired abdominal wall in the repair model with combin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placement and fascial repai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values for repairs with fascial closure or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placement alone. The use of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place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fascial repai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the repaired abdominal wall after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 harvest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瘦素对创伤大鼠创面组织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瘦素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80±20)g,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创伤对照组和瘦素治疗组,用5%Na2S背部脱毛。瘦素治疗组和创伤对照组大鼠于背部制做缺损创面(2.0 cm×2.5 cm),并分别用瘦素蛋白溶液0.1 ml(含瘦素2.0μ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涂抹,每天一次,连续7 d。之后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应部位脱毛皮肤检测皮肤及创面胶原合成相关指标。结果:瘦素治疗组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33.92±3.09)mg/g较创伤对照组(29.55±3.59)mg/g显著升高(P〈0.05),I、Ⅲ型胶原mRNA的水平0.96±0.09、0.09±0.06分别较创伤对照组0.80±0.03、0.08±0.03显著增加(P〈0.05),I、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也较创伤对照组显著增强。结论:瘦素通过促进创伤组织I、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加快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13.
王增辉  黄海  革军  常江  王臻 《生物磁学》2011,(9):1617-1620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哮喘气道重构及核因子-kappaB(NF-κB)、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4周组(B组);哮喘6周组(C组);治疗4周组(D组);治疗6周组(E组)。测定气道反应性并观察气道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及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核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PCNA、NF-κB、Bcl-2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Bcl-2mRNA表达。结果:①B组、C组NF-κB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均〈0.01),E组上述指标较B组、C组、D组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5);②B组、C组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E组蛋白表达量较B组、C组、D周组均显著降低(依次为P〈0.05、P〈0.01、P〈0.01),mRNA表达水平与上述各组比较亦均显著降低(P〈0.01),E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仍较高(依次为P〈0.05、P〈0.01);③B组、C组PCNA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P〈0.01);④B组及C组支气管壁厚度、支气管壁平滑肌厚度、支气管壁平滑肌细胞核数量均较A组明显增加(P〈0.01),而E组上述指标较B组、C组、D组均显著降低(P〈0.01);⑤B组、C组的气道反应性均高于A组(P均〈0.01),E组较B组、C组、D组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5)。结论:哮喘气道平滑肌增生与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s)凋亡不足相关。NF-κB可能通过抑制ASMCs凋亡,参与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构过程。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下调NF-κB而抑制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ASMCs凋亡、抑制气道平滑肌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目前常用的5种行为学检测方法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鼠模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分为模型组(SOD1-G93A转基因鼠)和阴性对照组(同窝阴性对照)。使用5种行为学评价方法(一般状况评分、体重测定、转棒试验、抓力测定和步长分析)评价其行为学变化。结果 (1)一般状况评分:在第89天,模型组的一般状况评分开始下降。在第10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00)。(2)体重测定:15周(第105天)时,模型组的体重开始下降,且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26),开始有统计学差异。(3)转棒试验:11周(第77天)时,模型组的转棒时间开始下降。第13周(第91天)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47)。(4)抓力测定:10周(第70天)时,模型组的后肢抓力开始下降。第13周(第91天)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00)。(5)步长分析:第14周(第98天)后模型组的步长开始变短。15周(第105天)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抓力测定优于其他行为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6周负重训练和补充大豆多肽延缓I)_半乳糖大鼠骨骼肌衰老进程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初步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3月龄60只,随机分为:6周安静组(C6)和6周模型组(M6)各6只,12周模型组(M12)、大负组(B12)、小负组(S12)、补肽组(P12)、补肽大负组(PB12)和补肽小负组(PS12)各8只,14月龄8只作为自然衰老组。分别于6周末和12周末处死大鼠,测试各项指标。结果:与C6相比,M6组大鼠各项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表现;与M12组相比,负重或补肽可以显著提高各干预组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SOD/MDA,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含量和骨骼肌IGF-ImRNA表达量,降低骨骼肌丙二醛(MDA)含量,两种方式均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结论:D-半乳糖6周皮下注射,能成功复制亚急性大鼠骨骼肌衰老模型,再经过6周负重训练或补肽均可以有效的缓解D-半乳糖大鼠骨骼肌的衰老进程,两者联合运用效果尤为明显。初步机制可能与减轻骨骼肌氧化应激以及脂质过氧化,纠正激素及相关因子的代谢紊乱,增加骨骼肌IGF-ImRNA的表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与丹皮酚配伍(简称双丹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探讨双丹配伍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给予双丹配伍干预,观察和评价受试动物行为学、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SOD、MA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双丹配伍的各试药组均具有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②双丹配伍各组中1:3配伍组的总体药效作用优于1:2和1:4组,但数据未见统计学差异;⑧双丹配伍尾静脉注射的药效作用明显优于预先灌胃组。结论:双丹配伍脂质体给大鼠口服和注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复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能否诱导大鼠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组)和对照组(NS组)。PA组通过气管穿刺,多次注入一定剂量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测定大鼠动脉血气,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量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结果自感染第4周开始,PA组大鼠体重较NS组显著减轻(P<0.05);自第12周开始,PA组大鼠血气PaO2显著低于NS组(0.0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