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蜜环菌菌索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野生蜜环菌菌索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the rhizomorph of Armillaria mellea,AMP)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小鼠分别灌胃(ig)剂量为100、200、300mg/kg·d的AMP均能增加小鼠体重、改变免疫器官重量、抵抗环磷酰胺(CY)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影响.实验显示灌胃AMP能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促进溶血素的生成.上述结果表明AMP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观察蜜环茵多糖对小鼠血清中IL-2和TGF-β1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i.p)不同浓度的蛮环菌多糖,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香菇多糖,连续给药14天。给药结束后,用形态学方法测定各组小鼠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下淋巴细胞转化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白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蜜环菌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血清中IL-2水平,并同时下调血清中TGF-β1水平的作用。结论:蜜环菌多糖可通过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作用,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蜜环菌是天麻的共生菌 ,有研究证明 ,蜜环菌的菌丝及发酵液有与天麻相类似的药理作用 ,为此 ,我们进行了蜜环菌深层发酵产胞外多糖条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和多糖产生的最适初始pH为 5.0左右 ;消泡剂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 ,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但增加消泡剂用量会不利于多糖的产生 ;接种量大 ,菌丝得率高 ,但接种量为1 0 %时的多糖得率最高 ;装液量试验证明 ,通气量大 ,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产生 ;机械搅拌对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产生都不利 ;生长动态试验证明 ,蜜环菌可在 6d内完成液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蜜环菌饮料对小鼠机体功能的影响,采用环磷酰胺(CY)造模法制作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通过灌胃不同剂量蜜环菌饮料,研究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实验小鼠肠道中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等,分析不同剂量的蜜环菌饮料对肠道菌相的影响,最后对小鼠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以检测饮料有无毒副作用。结果表明蜜环菌饮料可明显提高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促进脾脏及胸腺的发育,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明显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环境,饮料没有对小鼠产生任何的毒副作用。证明蜜环菌饮料不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增强肠道功能,保持和促进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蜜环菌和新生物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调查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过程中,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了四个新的中国蜜环菌的生物种,CBS F、CBS G、CBS H和CBS I。研究表明,CBS G属于典型的同宗配合种,其余三个为异宗配合。CBS H与CBS C之间存在部分互交可育,比例高达17.8%,在同一个国家的两个种之间出现如此高的互交可育比例还是首次报道。上述三个生物种同欧美的已知蜜环菌种均互交不育,为亚洲特有种。CB 相似文献
11.
Aims: To study the optimization of submerged culture conditions for exopolysaccharide (EPS) production by Armillaria mellea in shake‐flask cultures and also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n optimized culture medium in a 5‐l stirred tank fermenter. Methods and Results: Shake flask cultures for EPS optimal nutritional production contained having the following composition (in g l?1): glucose 40, yeast extract 3, KH2PO4 4 and MgSO4 2 at an optimal temperature of 22°C and an initial of pH 4·0. 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was then cultivated in a 5‐l stirred tank fermenter at 1 vvm (volume of aeration per volume of bioreactor per min) aeration rate, 150 rev min?1 agitation speed, controlled pH 4·0 and 22°C. In 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the maximum EPS production in a 5‐l stirred tank fermenter was 588 mg l?1, c. twice as great as that in the basal medium. The maximum productivity for EPS (Qp) and product yield (YP/S) were 42·02 mg l?1 d?1 and 26·89 mg g?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w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enhanced the EPS production of A. mellea from submerged cultures.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The optimal culturing conditions we have found will be a suitable starting point for a scale‐up of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helping to develop the production of related medicines and health foods from A. mellea. 相似文献
12.
对野生和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索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索蛋白质、脂肪、多糖含量均高于野生菌索,二者的氨基酸组成相似,但人工培养的菌索氨基酸总量高于野生菌索。 相似文献
13.
14.
氮离子束注入大麦种子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用30KevN+离子束注入大麦干种子后其M1代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的N+离子注入对大麦种子的萌发及M1胚根、胚芽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离子注入均能诱发胚根细胞和胚芽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核畸变,呈现微核、双核、小核、桥、断片和落后染色体等多种类型。并在2×1016N+/cm2-8×1016N+/cm2剂量范围内,注入剂量与畸变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到1×1017N+/cm2后畸变率却反而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胚芽细胞较胚根细胞对氮离子束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低能氮离子注入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以低能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注入处理后,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比二倍体水稻对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处理更敏感。在注入离子剂量为3×1017N+/cm2时,同源四倍体水稻所受到的损伤比二倍体水稻所受到的损伤更严重。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即IR36(4)、IR28(4)、紫血稻(4)、明恢63(4))的成苗率分别是2.0%、3.5%、3.0%和4.0%,致死率非常高。在同样条件下,4份相应的二倍体水稻(即IR36(2)、IR28(2)、紫血稻(2)、明恢63(2))的成苗率分别是33.0%、31.5%、29.0%和24.5%,致死率也比较高。在经过注入处理后的当代群体内,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32.5%,而4份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9.5%。在同源四倍体水稻IR36(4)和IR28(4)的变异群体内分别发现22株和14株结实率均达到75.0%以上的单株,其中在IR36(4)群体内有1单株的结实率高达91.89%;在紫血稻(4)的变异群体内发现2株具有双胚苗性状的单株;在二倍体水稻明恢63(2)的变异群体内发现1株具有红心米性状的单株。在第二代群体中,除了叶鞘变异和米质变异这两个变异性状能稳定遗传之外,其它变异性状在群体内都发生了明显的性状分离现象。同源四倍体水稻的高结实率特性和双胚苗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可遗传性。 相似文献
16.
蜜环菌诱导子对丹参冠瘿组织积累丹参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6 7_V液体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利用计算机软件“均匀设计、回归分析及优化系统” ,研究了蜜环菌(ArmillariamelleaKarst)诱导子浓度、诱导子的加入时间与处理的收获时间对丹参 (SalviamiltiorrhizaBunge)冠瘿组织积累丹参酮的影响。结果表明 ,蜜环菌诱导子浓度为 119mL/L、第 0天加入诱导子、第 2 9天收获培养物与培养液时可获得最高的丹参酮生产量 (147mg/L ,P <0 .0 5 ) ,蜜环菌诱导子浓度为 113mL/L、第 0天加入诱导子、第 2 6天收获培养液时可获得最高的丹参酮生产量 (6 2mg/L ,P <0 .0 5 ) ,蜜环菌诱导子浓度为 87mL/L、第 0天加入诱导子、第2 8天收获培养物时可获得最高的丹参酮生产量 (94mg/L ,P <0 .0 5 )。结果证实 ,计算机软件“均匀设计、回归分析及优化系统”对于观察值受多因素影响的研究非常有效和方便。 相似文献
17.
氮离子束注入与紫外线辐射对姬松茸担孢子萌发的影响显著不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马鞍型效应.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姬松茸担孢子,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不同:氮离子注入束流为200×2.6×1013N /cm2,筛选到一株箱栽生物学效率提高47.0%的姬松茸新菌株AbML11;氮离子注入束流为400×2.6×1013N /cm2,筛选到一株子实体呈现白色突变的姬松茸新菌株AbML7;氮离子注入束流为500×2.6×10"N13/cm2,筛选到一株具有AEC抗性突变的姬松茸新菌株AbML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