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37种植物氮、硅与灰分含量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区植物的平均含硅量(1.019%),灰分含量(12.85%)都高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而其含氮量(2.16%)都低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区,植物化学元素组成呈现了地带性分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定量估算群居性啮齿动物的集群重组率的方法。此法以特定时期集群中动物个体之间的异源概率(即来源于不同家族的概率)作为衡量群居性啮齿动物的“混合”程度(即重组率)的定量指标,并与平均重组率(即重组期望)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动物在集群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按照这种方法估算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越冬集群的重组率。结果表明,该鼠的越冬集群重组率很低,仅在0.1左右,集群个体多数来源于相同的家族。此外,该鼠的集群重组率远低于其重组期望值,表明该鼠在秋季集群中,有强烈的选择同源个体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群居性啮齿动物重捕取样布笼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种布笼方法即传统的方格布笼法和同心圆布笼法对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进行了重捕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方格布笼法的重捕效果要大大低于同心,圆布笼法。对此类群居性啮齿动物进行重捕取样的实验设计时,建议采用同心圆布笼法取代传统的方格布笼法。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主要鼠种之一。该鼠种在秋季将食物储存在储草仓内,以此来度过植被贫瘠的冬季。为探究储草期增加食物对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的影响,2004年10月,于内蒙古阿巴嘎旗白音图噶苏木的布氏田鼠鼠害草场随机选取两块100 m×200 m的样地,分别设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增食样地内给每个布氏田鼠洞群补充食物,每天补充500 g小麦,连续补充2 d共计1000 g。对照样地内则不做任何处理。2004年10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块样地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内,布氏田鼠数量分别为310只和318只,以该结果作为计算其越冬存活率的基数。2005年5月,返回样地再次进行标志重捕,分别计算两样地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卡方检验显示,储草期增加食物能显著提高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增食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为41.3%,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4.2%,P<0.01)。增食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分别为45.4%和37.3%,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5.8%和22.6%,P<0.01)。但样地内雌性和雄性越冬存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补充食物可大幅度提升布氏田鼠冬季存活率,增加布氏田鼠越冬存活基数,对来年种群增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德华  陈佐忠 《植物学报》1989,6(3):174-177
本文报告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37种植物氮、硅与灰分含量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区植物的平均含硅量(1.019%),灰分含量(12.85%)都高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而其含氮量(2.16%)都低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区,植物化学元素组成呈现了地带性分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典型草原啮齿动物密度与牧草损失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啮齿动物密度对牧草损失量的关系,对于计算草地经济损害水平至关重要,可以为草地畜牧业管理决策提供指导。本研究于2012 - 2016 年,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应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啮齿动物密度以及9 月份植物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用啮齿动物密度及其日食量来估算鼠类对牧草的损害程度,确定牧草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密度与牧草损失量的最佳拟合曲线是三参数S 型曲线,为:Loss = k/(1+e a - rdensity);(2)当啮齿动物密度>906 个标准鼠单位/hm2 时,牧草产量发生最大损失(牧草产量损失比=23.30% );(3)根据所拟合的曲线,得出该类型草地啮齿动物对牧草损害的危害阈值为174 个标准鼠单位/hm2 。  相似文献   

7.
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3JRC遥感卫星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间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火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植被、气候与人文因素等对草原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的过火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过火率显著高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P0.001),过火频次的分布格局与过火迹地相一致.草原火行为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草甸草原(r2=-0.54,P0.05)和典型草原(r2=-0.61,P0.05)的年过火率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草原火集中在降水较少、风速较大的春、秋两季.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和载畜密度远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而过火率则相反,表明人文因素,尤其是过度放牧是导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火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原光合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举凤  何亮  陆绍娟  吕渡  黄涛  曹琦  张晓萍  刘宝元 《生态学报》2020,40(16):5620-5629
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因素。论文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同期降水数据,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揭示了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2002—2016年光合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f_(PV))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2—2016年间多年平均f_(PV)草甸草原为46.5%,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别为36.3%和22.4%;草甸草原f_(PV)随时间变化呈不显著增长趋势(线性变化斜率为0.29%/a),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f_(PV)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变化斜率分别为-0.04%/a和-0.21%/a);相应时期年降水量随时间变化都呈现不显著波动上升趋势。(2)内蒙古草原的月植被覆盖度对月降水量存在明显的1—2个月滞后效应和显著的累积效应,且表现出草原类型越干旱,滞后效应越明显的特征;相比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被对降水量变化更加敏感。(3)内蒙古3类草原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对降水量的响应,均表现出年、季、月尺度上分别受当年降水量、生长季降水量以及6、7、8月份降水量的显著影响的特征;3类草原年植被覆盖度与生长季降水线性拟合结果都较好,内蒙古3种草原类型的年植被覆盖度与降水量具有的强相关性,可为区域土壤侵蚀动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3类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其顺序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同时,有机碳沿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逐渐降低,且主要分布在0~15cm处。草甸草原植被下的黑钙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因农垦分别损失34%~38%,损失主要发生在0~35cm处。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在短时期内对典型草原植被下的栗钙土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叶永昌  周广胜  殷晓洁 《生态学报》2016,36(15):4718-4728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植被分布及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评价了气候因子的重要性,进而模拟了1961-201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地理分布,同时应用综合模型模拟了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研究表明,湿润指数(MI)、年降水量(P)、最暖月平均温度(Tw)和最冷月平均温度(Tc)是决定草原植被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1961-2010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布面积分别减少了5%、1%和62%,草原面积整体减少了11%,预示着草原向着荒漠化的方向发展。降水是决定内蒙古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