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盛禄  李建科  钟伯雄  苏松坤 《遗传学报》2005,32(10):1037-1044
我国培育成功的世界上蜂王浆产量最高的蜂种(Ea)是从20世纪30年代引进我国的意大利蜜蜂(Eb)中选育的。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蜂王浆高产蜜蜂、原种意大利蜜蜂(Ee)和本地意大利蜜蜂进行研究,以探明由于人工选择和地理隔离造成的其分子进化上的一些特征。结果,10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蜂种中共扩增到96个等位基因,其中有48个等位基因是不同的,表明10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蜂种中的高度多态性,而且由于人工选择和地理隔离已造成3蜂种在遗传基础上的一些分化。3蜂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0.50、0.57,杂合度分别为0.60、0.57、0.61,二者均无显著差异。遗传距离的分析结果显示,Ee和Eb(0.14)、Eb和Ea(0.16)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而Ea和Ee(0.25)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等位基因频率的分析结果表明,6个位点的7个等位基因的频率(A29的159bp、A24的100bp和104bp、A7的110bp、A43的126bp、A14的221bp和A113的221bp)以Ee、Eb、Ea的顺序递增,Ea的这7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显著高于Ee和Eb。同时4个位点的4个等位基因的频率(A24的106bp、A43的140bp;A113的215bp和A14的219bp)以Ea、Eb、Ee的Ⅲ页序下降,Ea在这4个位点的频率分别显著低于Eb和Ee。这些位点的等位基因可能与蜂王浆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下籼稻糙米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OryzasativaL .)稻米 4个发育时期糙米重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 ,除了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主效应以及细胞质主效应可以控制不同稻米发育时期的糙米重量外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也可明显影响不同发育时期糙米重量。基因加性主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整个稻米灌浆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对糙米重的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糙米重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 ,且以稻米发育早期为主 ,开花后第 1~ 7天是控制糙米重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 ,其次为开花后第 8~ 14天。一些基因只在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 ,这在净细胞质主效应和净细胞质×环境互作效应以及净显性主效应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 ,V2 0和作 5等亲本可以明显提高后代的糙米重量。  相似文献   

3.
大豆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慧珍  李卫东  王辉  方宣钧 《遗传学报》2005,32(11):1199-1204
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粒重、粒宽、粒厚和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7种粒形性状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的受制于母体和细胞质效应。其中,百粒重、粒长、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遗传以细胞质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粒重、粒长和粒长/粒宽、粒宽/粒厚的种子直接遗传率和细胞质遗传率均属中等,对其4个性状选择可以在较高世代单株和单粒选择均有效果。粒宽和粒厚母体遗传率数值较大,对其性状应以母体单株为单位早代选择,以增加粒宽和粒厚。P2和P7可作为增加百粒重、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理想亲本;P1、P4和P6分别是提高粒长、粒厚和粒宽的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4.
西方蜜蜂六个亚种苹果酸脱氢酶Ⅱ基因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6亚种-浙农大1号意蜂(ZND A. m. ligustica)、东北黑蜂(A. m. ssp.)、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喀尔巴阡蜂(A. m. carpatica)、高加索蜂(A. m. caucasica)和乌克兰蜂(A. m. acervorum)苹果酸脱氢酶Ⅱ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杂合纯合度。浙农大1号意蜂、喀尔巴阡蜂和高加索蜂的纯合度较高,但浙农大1号意蜂等位基因c频率最高,喀尔巴阡蜂等位基因b频率最高, 高加索蜂等位基因a频率最高;东北黑蜂、卡尼鄂拉蜂和乌克兰蜂是高度杂合的亚种,但东北黑蜂等位基因a、b、c的频率差异较小,卡尼鄂拉蜂和乌克兰蜂主要存在a、c两个等位基因,b出现频率很小;6亚种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杂合纯合度都有极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将从遗传和生化角度为西方蜜蜂6个亚种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六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挺  殷玲  刘敏  陈国宏 《昆虫学报》2009,52(4):413-419
目的】利用23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南昌、黄山、桐庐、费县、宜兴、武夷山6个华东地区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 统计量等参数, 评估各中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结果】各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A014)至30(AP043)。所有种群均显示较高水平的期望杂合度, 其中, 武夷山中蜂最低, 为0.4280; 南昌中蜂最高, 为0.6329。各中蜂种群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 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344。基于Nei氏遗传距离运用NJ聚类法将6个中蜂种群划分为3类。【结论】华东6个中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遗传分化显著; 分析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关系发现, 华东6个中蜂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二棱大麦熟期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甘木二条等7个二棱大麦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其亲本、F1和F2的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三个性状以1992和1995年(播种年份)的两年资料,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遗传方差分量的比率估算表明,三个性状都存在上位性作用.除灌浆期外,其余二性状还受显性和加性效应的作用,并以加性为主.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均达显著水平,基因效应的预测值表明采用P3(黔浙1号)和P4(浙农大3号)较易获得早熟后代.  相似文献   

7.
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二棱大麦(Hordeum,distichum L.)甘木二条等7个品种进行半双列杂交,对1992年和1997年的亲本、F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贵州省东方蜜蜂Apis cerana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79个样点采集的东方蜜蜂样本线粒体DNA (mt DNA) COI-COII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序列结果显示扩增后COI-COII序列长度约为760 bp,A+T平均含量(82.3%)明显高于C+G(17.7%),碱基偏移性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33个单倍型,其中主体单倍型H1为9个地理群体共有。单倍型多样度分析表明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802,其中黔南地区最高,遵义地区最低;平均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其中六盘水地区最高,黔西南及安顺地区最低。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贵州省部分地区东方蜜蜂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9个地区样点的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012~0.0044之间,其中毕节与黔东南地区间最大,为0.0044,安顺与黔南、遵义地区间最小,均为0.0012。在单倍型系统进化树中,79个样点东方蜜蜂可分为两个类群。研究结果为贵州省东方蜜蜂遗传分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浙江省金华市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基于mtDNA tRNA1eu-COⅡ序列对金华市9个区县市共81个中蜂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了金华市中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共发现14个单倍型,其中主体单倍型JH1为9个地理群体所共享,与已报道的福建省中蜂主体单倍型以及浙江省丽水市的中蜂...  相似文献   

10.
蜜蜂遗传多态性与蜜蜂种质资源保存、优良品种繁育和科学引种等问题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综述蜜蜂遗传多态性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环境因子和种群竞争等,人为因素主要有品种引进和农药毒害作用等;研究方法包括形态学检测和DNA分析检测等。通过比较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宜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评价蜜蜂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蜜蜂王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艳荷  陈盛禄  钟伯雄 《遗传学报》2001,28(10):926-932
对蜜蜂杂种F18个组合及其6个亲本的王浆产量和品质性状(台浆量、接受率、王浆产量、酸度)进行了配合力秘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⑴4个性状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达显著水平,说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⑵乌克兰蜂一般配合力效应高;喀尔巴阡蜂、高加索蜂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均是比较理想的亲本类型;浙农大1号意蜂在台浆量、接受率和王浆产量上一般配合力效应高,是个优良亲本;而卡尼鄂拉蜂只在提高王浆品质时可以利用。⑶4个性状高亲平均优势均为负值,因此利用杂种优质提高王浆产量和品质比较困难,但通过亲本的适当选配,可在维持高产的同时,提高王浆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produced by a major royal jelly protein 1 (MRJP1) specific peptide reacted only with a MRJP1. Indirect ELISA with the antibody revealed a MRJP1 level of 4.12–4.67 g/100 g in different company's royal jelly, which almost agreed with that of a hexametric form of MRJP1 (apisin)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RJP1 exists mainly as apisin in royal jelly.  相似文献   

13.
14.
为研究陆地棉的三个营养品质性状(油分指数,蛋白质指数和赖氨酸指数)的动态发育过程,以三种品种和五个材料的实验数据,利用估算的遗传方差和遗传贡献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蛋白质指数对油分指数的母体效应遗传变异检测到有较大的贡献.在发育的四个阶段,对于细胞质效应遗传变异,赖氮酸指数对油分指数和蛋白质指数的贡献未检测到,而对母体效应遗传变异却检测到有较大的贡献.环境影响了油分指数与蛋白质指数之间,赖氨酸指数与蛋白质指数之间的遗传贡献,这对于指导陆地棉的遗传育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岛棉F1产量性状的条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海岛棉5×4不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3年产量性状资料,运用包括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显性×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进行条件和非条件的遗传分析.双列杂交的亲本具有不同果枝类型.非条件遗传方差结果表明,总皮棉产量没有检测到显著的非条件加性效应方差.但是铃重、霜前铃数、霜后铃数以及霜前皮棉产量的条件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对总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有贡献.因此,可通过这些性状改良总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表现.当某材料产量构成因素的加性贡献率比较高时,选择该材料作为杂交亲本可望获得具有较好总皮棉产量表现的后代.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显性效应对霜前皮棉产量和总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具有较大的贡献率.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那些能够检测到显著的正向贡献率的性状将为进一步改良目标性状提供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条件分析方法不仅能分析原因性状对目标性状的贡献率,还可以分析特定亲本(或组合)的某一性状对该亲本或组合目标性状的作用大小和正负,据此就可以指导某一亲本后代或组合的目标性状的间接选择.这对实际育种中具体组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蜂王浆中抗生素残留物质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氯霉素残留的HPLC定量方法。样品采用液液分配和固相萃取法(SPE)进行纯化。氯霉素在0.1~10μg/mL间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加样回收率为80.6~90.3%,RSD为3.48~5.63%。该方法稳定可靠,为蜂王浆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In contrast to our 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patterns of 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 in single- and multi-trait combination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non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 particularly dominance variance, to multivariate phenotypes is largely unknown. While mechanisms for the evolution of dominance genetic variance have been, and to some degree remain, subject to debate, the pervasiveness of dominance is widely recognized and may play a key role in several evolutionary process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dominance variance to phenotypic variance may increase wit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trait and fitness; however, direct tests of this hypothesis are few. Using a multigenerational breeding design in an unmanipulated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serrata, we estimated additive and dominance genetic covariance matrices for multivariate wing-shape phenotypes, together with 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fitnes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directional selection and dominance variance. Fitness, a trait unequivocally under directional selection, had no detectable 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 but significant dominance genetic variance contributing 32%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For single and multivariate morphological traits, however, no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trait–fitness correlations and dominance variance. A similar proportion of additive and dominance variance was found to contribute to phenotypic variance for single traits, and double the amount of additive compared to dominance variance was found for the multivariate trait combination under directional select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for many fitness component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directional selection and dominance genetic variance may not be exp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