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的恢复系Rk5451的恢复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康本材料Rk5451和Rk5253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90-110//ms(Kots)-90-110/Rk5451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以350个随机引物对Rk5451的主效恢复基因进行RAPD分析.筛选到27个可在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的引物.其中引物S120经多次重复能在亲本间及不育和可育池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片段S120-1745。 相似文献
2.
RFLP,RAPD,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分子标记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对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长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RFLP、RAPD、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4.
小麦品种Triticum spelta album中抗条锈病基因Yr5的RAPD标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共用52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小麦抗条锈基因Yr5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RAPD分析,发现了3个特异性DNA片段S1496、S14181950与Yr5基因连锁,其中S1496761与Yr5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2.7cM。经对特异性DNA片段S1496 761进行克隆,测序,设计了PCR扩增用专化引物SC-S1496 761a和SC-S149676b,用该引物可扩增出与原RAPD引物扩增出的相似的特异DNA片段,由于该引物还可扩增出迁移率极为相近的另1条非特异带,在琼脂糖凝胶上难以分辨,需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进行检测,经用F2分离群体及部分相关品种材料检测,已证明该标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6.
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水稻(Oryza safjva L.)半矮秆品种蜀恢I62中发现一份小粒矮秆突变体“I62d”。对I62d与4个半矮秆品种杂交F1和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I62d的矮生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以II-32B/162d F2代作定位群体,用分子标记将I62d突变基凶定位丁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该基因与微卫星标记RM218和RMI57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5cM和10.0cM。同时,利用近等基因系分析了该基因的表型效应,结果表明它可使株高降为正常高度的1/4左右,籽粒降为正常大小的1/4左右,并使叶片显著缩短、加宽,结实率显著降低。我们认为162d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某因,暂命名为dI62(t)。 相似文献
7.
8.
矮泰引-3中半矮秆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半矮秆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这两个矮秆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和第4染色体上。等位性测交的结果表明,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与sd1是等位的,所以仍然称其为sd1;而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是一个新基因,暂命名为sdt2。利用SSR标记将sd1定位于RM297、RM302和RM212的同一侧,而与OSR3共分离,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是RM297-RM302-RM212-OSR3-sd1,遗传距离分别为4.7cM、0cM、0.8cM和0cM,这与sd1在第1染色体长臂上的确切位置是基本一致的。利用已有的SSR标记和拓展的SSR标记将sdt2定位于SSR332、RM1305和RM5633、RM307、RM401之间,它们的排列位置可能是SSR332-RM1305-sdt2-RM5633-RM307-RM401,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6cM、3.8cM、0.4cM、0cM和0.4cM。 相似文献
9.
10.
小麦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小麦RFLP标记遗传图谱遗传连锁图既是遗传学本身的重要研究内容,又是育种等许多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十年来,小麦遗传学家利用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和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为构建小麦遗传图谱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数目少,特殊遗传材料培育困难及细胞学工作量大,因而在RFLP遗传连锁图绘制之前,一直没有完整的小麦连锁图绘制出来。极大地限制了小麦遗传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进展。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分子标记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遗传连锁图的构建。1989年7月由美… 相似文献
11.
Rht3基因及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对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二体(宁矮1号)、单体(宁矮1号M4B)、缺体(宁矮1号N4B)材料的光合特性,发现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对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含量及活性、叶片导度均有正效应,并有累加作用,而且对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也有正效应,因此带有Rht3基因的4B染色体具有促进光合作用的效应。对具有不同Rht3基因剂量的矮秆系(宁矮1号,即苏麦3号的Rht3矮秆等基因系)、半矮秆系(MD苏麦3号)及其苏麦3号的光合碳同化特性的研究,发现Rht3基因对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导度具有正效应,但对于RuBP羧化酶含量和活性、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6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Prins*PI170914/7*PinsF2分离群体对在Prins与其Pm6近等基因系PI170914/7*Prins之间呈现多态性的RFLP标记进行遗传和图,发现8个多态性标中有3个与转称到普通小麦2B染色体长臂上的来源于。 相似文献
13.
14.
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单显性核不育油菜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随机选取的3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引物S243(5′CTATGCCGAC3′)在可育集团与不育集团间扩增出特异而可重复的1.5kb的多态性片段OPU-031500,而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其它核不育类型油菜中均未扩增出上述特异性片段,从而确证此RAPD标记OPU-031500。片段是与甘蓝型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将该多态性片段克隆并测序,发现其序列与拟南芥的一段DNA序列高度同源。根据同源序列及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引物(P1/P2和P3/P4),引物P3/P4在可育系中可扩增到约1.5kb的单一特异片断,而在不育系中无带,从而将RAPD标记转化为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 相似文献
15.
16.
筛选利用小麦微卫星标记追踪簇毛麦各条染色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定位于普通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上的276对微卫星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同春和簇毛麦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有148对引物可在两个物种间检测到多态性。利用上述显示多态性的引物进一步对7个中国春-簇毛麦二体附加系进行扩增分析,筛选出分别可用来追踪簇毛麦1V至7V染色体的引物wmc49(1BS)、wmc25(2BS)、gdm36(3DS)、gdml45(4AL)、wmc233(5DS)、wmc256(6AL)和gwm344(7BL)。此外还发现6DS上的微卫星引物gwm469可以用来追踪簇毛麦的2V染色体;2DS上的微卫星引物gdm107可用来追踪簇毛麦的6V染色体。进一步用涉及不同簇毛麦和小麦背景的小麦一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进行扩增分析,这些微卫星标记也可用来鉴定簇毛麦的各条染色体。因此,这然簇毛麦染色体特异的微卫星标记可用来追踪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小麦耐盐基因的标记和标记的克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cum L)耐盐农家品种茶淀红与盐敏感品种农大85021杂交,对杂交后代141株F2分离个体进行耐盐性鉴定。通过遗传分析和卡方检验证实小麦耐盐农家品种茶淀红含有一个主效耐盐基因,杂交后代符合1:2:1的分离规律。依据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建立耐盐基因池和盐敏感基因池,通过RAPD实验,从520个引物中筛选出了一个在两池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OPZ09,用双亲、F1、F2单株DNA进行RAPD实验证明了该引物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OPZ09-590是一个与茶淀红耐盐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用JOINMAP Version1.4计算基因与标记间的重组值为5.674%,连锁距离为6.557cM。从琼脂糖凝胶回收OPZ09-590与载体pUCm-T连接,并转入受体菌JM109,对克隆片段测序表明其实际大小为591bp,故此小麦茶淀红耐盐基因的RAPD标记为OPZ09-591。 相似文献
18.
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紧密连锁RAPD标记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56个随机引物对含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发现17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在抗、感NILs材料间表现多态性,且其中5个引物经4次以上重复,均获相同结果,其多态性标记分别为OPM08(1600)、OPI04(1700)、OPH19(1100、OPE09(900)及OPM16(850)。当以这5个随机引物对14个已知含Pm2基因的抗病材料及9个不含Pm2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只有标记OPI04(1700)在12个抗病材料中出现(另两个抗病材料中未检测到),而在9个感病材料中均未出现。进一步用 OPI(04)对102株(Chancellorx Uka/8*Cc)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估算出标记OPI04(1700)与Pm2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2.2±3.3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