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联合小梁切除术(TB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厚晶状体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52眼)和B组(41例46眼),A组行Phaco+IOL+TBL治疗,B组单纯行TBL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的变化、视力提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A组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54%,显著高于B组的32.61%(P0.05);两组术后ACD、TIA、AOD500及TCPD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B组的17.39%(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疗效较单用小梁切除术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3眼)PACG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房角粘连度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天、7天和术后1、3、6月时眼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视力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房角粘连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0%,观察组为18.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发白内障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小梁切除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经诊断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房前深度、房角开放状态变化、视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均要高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与3个月视力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均要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视力较术前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房角开放状态变化、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O.01),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明显高于观察组(8.00%),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前房深度(AC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BCVA及IOP和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IOP控制至正常范围。且术后1周,A组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ACD及ECD均较术前明显变化,ACD加深,ECD减少(P0.05),且A组ACD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能有效降低眼压,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刚  胡蓉  舒平  杨璐舟  刘尧  黄丽 《生物磁学》2013,(36):7112-71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IOP、ACD及AL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IOP与CA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该组治疗前后AL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平均视野缺损值、平均模式标准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术后与对照组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大于观察组(10.00%)。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75,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B组(n=75,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眼压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增加,但B组小于A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改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不同术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27,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和B组(n=29,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眼压、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评分呈升高趋势,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呈先升高后降低,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B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视力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眼压均呈不断下降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阻力指数(RI)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改善患者视力、眼压、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较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式巩膜隧道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68例(298眼)白内障患者采用直式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挽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同时植入后方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55.2%,大于1.0者占7.8%,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63.5%,大于1.0者占18.4%。结论:直式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简便、经济、视力恢复好,值得在复明医疗队和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结果:(1)两组术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视力情况都明显改善,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术前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具备加深前房、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同时安全性好,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比较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视力、虹膜新生血管退化情况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者眼压控制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二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拟订手术适应症,对临床收治的42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处理:单纯抗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Trab)、青白联合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trabeculectomy+IOL,PhacoTrab+IOL)。比较不同适应症下二种手术方式初步的临床疗效。包括术前术后眼压情况、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的变化。随访时间平均1个月。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有显著改变,有统计学差异,Trab组手术后平均(10.92±1.74)mmHg,Phaco Trab+IOL组手术后平均(10.86±1.73)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t检验,P值<0.001),Trab组和Phaco Trab+IOL组两组间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检验,P值>0.05)。Trab组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值>0.05),Phaco Trab+IOL组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有统计学差异(t检验,P值均<0.001)。术前分别为(1.74±0.16)mm、(1.72±0.16)mm,术后分别为(1.74±0.17)mm、(2.06±0.14)mm。Trab组及Phaco Trab+IOL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值>0.05)。结论:青-白联合手术可以改善前房深度,明显降低眼压,不同手术方式适合不同的病人情况,但要注意适应症的选择。利用A超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