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加微生态制剂对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炎症指标及酶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65例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加微生态制剂,选取治疗后1、2w为观察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LD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早期,在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炎症指标及相关酶学指标水平,且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为(6.7±0.5)lg CFU/g、乳杆菌数量为(8.5±0.4)lg CFU/g,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出现反酸、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肠内营养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及营养不良的发生,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有利于严重创伤患者尽早恢复经口饮食,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这种营养方式不会对患者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营养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淀粉酶(AMY)、尿淀粉酶(UAMY)、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及体重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MY、UAMY、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LB、PA、TRF及体重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干预较完全胃肠外营养在治疗老年SAP中能有效缓解机体高分解代谢,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并发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重症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和肠外营养(对照组)支持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朱媛 《生物技术通报》2018,24(10):55-5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68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第5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7天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情况。 结果: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后相比没有出现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较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没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力、营养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对照组(24例)和试验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并同时实施肠内营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饲益生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腹胀、腹泻、便秘、胃内容物反流、胃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留置胃管、留置鼻肠营养管及达到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的时间;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体重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患者腹胀、便秘、胃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胃内容物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和留置鼻肠营养管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体重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保证患者机体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支链氨基酸肠内营养制剂后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肝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组给予支链氨基酸肠内营养制剂,每天3~4次,每次40~45g;对照组给予普通型匀浆膳肠内营养制剂,每天3~4次,每次40~45g。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第1天、治疗后第14天及治疗后第30天抽血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清蛋白(ALB)和Hb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指标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清蛋白、Hb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早期使用支链氨基酸能促进肝功能恢复,缩短肝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方案组)、B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方案组),各52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及ALB、TF、PA等营养指标。同时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判定3组患者肠道菌失调症发生率。治疗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患者CD+4细胞、CD+8细胞、CD+4/CD+8、NK细胞、B淋巴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除CD+8细胞和NK细胞外,其余各细胞水平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各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显著升高,且A组和B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3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A、B组高于对照组,但A组和B组治疗后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7~10d后,A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为5.77%,低于B组(19.23%)和对照组(36.5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1例MODS,0例病死;B组出现1例胰腺及胰周感染,2例MODS,3例菌血症,1例腹腔感染,2例病死;对照组出现6例胰周胰腺感染,7例MODS,5例菌血症,3例腹腔感染,3例病死。A组和B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且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均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水平,且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改善肠道菌群及预后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蛋白5(SFRP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水平与血脂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9例CHD患者(CHD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0分,42例)、中度病变组(21~40分,44例)和重度病变组(>40分,23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正常的53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FRP5、FGF21、IGF-I、血脂水平,分析血清SFRP5、FGF21、IGF-I与血脂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不同冠脉病变程度CHD患者的血清SFRP5、FGF21、IGF-I、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RP5、FGF21、IGF-I水平的差异比较中,UA组低于SAP组,AMI组又低于UA组,中度病变组低于轻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又低于中度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水平的差异比较中,UA组高于SAP组,AMI组又高于UA组,中度病变组高于轻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又高于中度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组、UA组、AMI组之间两两比较以及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之间两两比较的血清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FRP5、FGF21、IGF-I水平与TC、LDL-C、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SFRP5、FGF21、IGF-I水平均降低,且与血脂水平增高以及CHD病变程度加重均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sTBI)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8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计算患者每日所需热量,按不同比例的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方案给予营养支持。实验组为按2:1比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为按1:1比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统计比较两组的营养状态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在免疫功能方面,营养支持14 d后实验组患者的CD4、CD4/CD8、IgA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营养状态、炎症指标及并发症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为主的联合营养支持方式更能促进sTBI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但不同比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在营养状态、炎症指标及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2型糖尿病(T2DM)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Th17/Treg免疫应答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93例T2DM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研究组接受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观察两组血糖水平、营养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和Th17/Treg免疫应答平衡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 1~7 d 后的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血浆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Th17、Th17/Treg低于对照组;Treg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有利于降低T2DM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促进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序贯肠内营养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组30例、肠内营养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予以营养支持。入院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统计3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14天后3组各项指标均较第1天明显下降,对照组较序贯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序贯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TLC、IgA,IgM,IgG水平明显升高;GCS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序贯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各项并发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结论: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病程延长,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序贯肠内营养较肠内营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老年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排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PPH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术后对照组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给予常规肠外营养,观察组口服肠内营养剂安素,两组营养支持均维持3-5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d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LYC)、血红蛋白(Hb)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3d内的排便次数。结果:术后第3d,观察组PA和LY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便次数和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肠内营养制剂作为老年PPH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营养需求,改善免疫功能,并且不刺激排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预消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对ICU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及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为前瞻、随机、对照、单盲研究,将符合入组条件的I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预消化型肠内营养制剂,而对照组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及营养支持2周后的营养指标、肠内营养耐受性及ICU住院天数等。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肠内营养不耐受、腹内压升高、腹泻、肠鸣音减弱及胃肠道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CU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预消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对ICU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耐受性,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常规补液对胃癌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择我院住院治疗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 癌患者183 例,随机分至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常规补液组,分别行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前/ 后1 天及术后 8 天体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支持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结果:常规补液组术后第 8 天体重较术前1 天明显下降;肠内、肠外营养组患者体重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肠内、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 天白蛋白 水平升高显著,且明显高于常规补液组;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8 天淋巴细胞明显上升,且较常规补液组有明显升高。肠外营养 组、常规补液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血脂升高发 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肠内营养组患者切口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与常规补液组相比,肠 外、内营养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肠内营养组患者总费用明显偏高;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组、常规补液组营养支 持费用明显降低,肠内营养组患者总费用显著下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可大大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ging and caloric restriction (CR)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IGF-I receptor (IGF-IR), IGF-binding protein-3 (IGFBP-3) and IGFBP-4 expression in the stomach and colon of male Fischer 344 rats. Stomach and colonic RNA were prepared from ad libitum (AL) fed or long-term CR rats. Stomach IGF-I, IGFBP-3 and IGFBP-4 mRNA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在直肠癌术后急性放射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直肠癌手术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予以(半)流质食物,观察组则予以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d测定血生化、营养以及电解质指标。结果:经7d治疗后,观察组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体重(BW)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总蛋白(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凝血酶原时间(PT)、胆红素(BIL)、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糖(Glu)等血生化指标以及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等电解质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肠内营养治疗直肠癌手术后发生的放射性肠炎,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is produced within the porcine corpus luteum (CL) and is thought to play an autocrine/paracrine role in CL development/function during the early luteal phas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luteolytic actions of prostaglandin F(2alpha) (PGF(2alpha)) during the early luteal phase may involve either a decrease in IGF-I or IGF receptor (IGF-IR), or an increase in IGF binding protein (IGFBP)-3, expression, any of which could interfere with the luteotropic actions of IGF-I in this tissue. Cycling gilts were treated twice daily with PGF(2alpha) (or saline) on Days 5-9 of the cycle to induce premature luteolysis. CL were collected on Days 6-9, and RNA, protein, or progesterone was extracted. By slot blot analysis, steady-state levels of IGF-I and IGFBP-3 mRNA were not different in PGF(2alpha)-treated vs. control animals; however, IGF-IR mRNA was increased in treated animals on Day 9. No changes in IGF-I content (ng/CL measured by RIA) were observed with respect to treatment. According to ligand blot analysis, the levels of IGFBP-3 increased on Day 6 and decreased on Days 8-9, while IGFBP-2 was higher on Days 6-7 and decreased on Day 9 in treated animals. IGF-IR levels, determined from Western blots, were higher on Day 7 (P < 0.05) and lower on Day 9 in PGF(2alpha)-treated animals vs. control animals (P < 0.05). In conclusion, PGF(2alpha)-induced premature luteolysi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steady-state levels of IGF-IR mRNA, but it did not appear to be linked to changes in mRNA levels for IGF-I or IGFBP-3. However, since IGFBP-2 and -3 protein levels increased early in the treatment period (Days 6-7),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 may mediate the luteolytic actions of PGF(2alpha) by sequestering IGF-I and preventing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IGF-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