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郭聪  王勇 《兽类学报》1997,17(4):279-286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上的芦苇+荻或薹草沼泽为最适栖息地,枯水季节,多在其上生长、繁殖。汛期,随着湖水上涨,湖滩面积缩小,东方田鼠在拥挤的的压力下或直接被洪水所迫,越过防洪堤迁入垸内。东方田鼠在湖滩及农田间的迁移主要取决于湖水水位及种群密度,无固定的迁移时间。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主要分布于靠近防洪堤一带,其捕获率随着与防洪堤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个体较大的东方田鼠迁移距离较远。在迁移期,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的性比在不同的距离上无显著差异。湖水回落时,东方田鼠随湖滩出露而迁回沼泽草地。回迁时,个体较大的雄性首先回迁的比例较高。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栖息在荒坡地的种群密度大于在农田中的种群密度;东方田鼠不在农田越冬,小部分可在岗地荒坡中越冬,但少有增殖。按迁移动因看,此种迁移乃洪水逼迫所至,而由逼迫外迁和自动回迁构成循环,保证了种群对湖区特殊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东方田鼠种群的暴发成灾与洲滩演替关系密切.湖泊泥沙淤积导致湖滩面积增加,大面积的湖滩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围湖造田、为根除血吸虫病而围湖灭螺以及滥捕天敌是湖区东方田鼠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严重危害的直接原因.近些年实施的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会对洞庭湖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水量的调节将导致洞庭湖中低位洲滩出露面积的增大,退田还湖的实施亦将直接增加湖滩面积,这都将会扩大东方田鼠潜在的栖息地,会使东方田鼠种群进一步增长.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东方田鼠未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蕾  赵运林  张美文  王勇  徐正刚  彭姣  王双业 《生态学报》2017,37(17):5771-5779
为全面了解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统计自2003—2013年该湖区15个调查点5种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调查数据,并对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洞庭湖区捕获鼠类有10种,主要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不同生境下的优势种不同,东方田鼠为湖滩生境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滨湖农田和退田还湖洲滩生境优势种,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为滨湖丘岗林地优势种,小家鼠(Mus musculus)及黄胸鼠(Rattus tanzumi)则多出现在农房生境;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滨湖丘岗林地生境受人类活动或洪水干扰程度最低,因此,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干扰较少的滨湖丘岗林地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尽管湖滩生境受三峡工程的影响,物种数大量增加,但由于仍受汛期洪涝的干扰,依然具有优势种突出的特征。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活动或洪涝等干扰因素降低了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致使优势种突出,形成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的环境,最终导致种群大暴发。  相似文献   

5.
郭聪  张美文 《兽类学报》1999,19(4):298-307
在野外,从先年的秋初至当年春末被迫迁移前,东方田鼠在湖滩上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在夏季,不论栖息在农田还是岗地,都是东方田鼠的繁殖低谷。夏季(6~8月)在实验室自然温光条件下与人工控制较低温度条件下同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前种条件下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人工降低温度缩短光照条件下的繁殖力,此变动真挚势与野外观察到的繁殖力季节动态一致,可以说明夏季温光条件不利于东方田鼠的繁殖。另一方面,东方田鼠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夏季温光条件及被迫迁移对东方田鼠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野外 ,从先年的秋初至当年春末被迫迁移前 ,东方田鼠在湖滩上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 ;在夏季 ,不论栖息在农田还是岗地 ,都是东方田鼠的繁殖低谷。夏季 (6~ 8月 )在实验室自然温光条件下与人工控制较低温度条件下同时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前种条件下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人工降低温度缩短光照条件下的繁殖力 ,此变动趋势与野外观察到的繁殖力季节动态一致 ,可以说明夏季温光条件不利于东方田鼠的繁殖。另一方面 ,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最低的 6月并非全年最热的月份 ,这是因为东方田鼠的被动迁移对体力的消耗加剧了夏季温光对繁殖的影响程度。因此 ,认为洪水引起的东方田鼠被迫迁移和夏季的温光条件共同影响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主要在冬春季繁殖 ,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田鼠类动物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东方田鼠在夏季繁殖 ,在月份上虽不同 ,但其繁殖盛期的气温则相近 ,其实是田鼠类动物喜寒惧热特性的反映 ,乃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顺义农田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两大害鼠种群繁殖力存在的差异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制定科学灭鼠策略提供依据,1994-2014年,采用夹线法于每年3~11月(或1~12月)进行调查,每月上旬在5个监测点农田布放鼠夹500夹夜。捕获的样本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种群繁殖力为指标,分析黑线姬鼠与大仓鼠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由此揭示出黑线姬鼠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黑线姬鼠和大仓鼠每年都有2个繁殖高峰期,并以成年以上个体为繁殖主体,分别占总胎仔数的94.5%和95.6%。黑线姬鼠的繁殖期和主要繁殖期均比大仓鼠延长1个月,且主要繁殖期的雌、雄繁殖鼠占比均高于大仓鼠,胎次数是大仓鼠的1.7倍,仅平均胎仔数低于大仓鼠,由此说明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力比大仓鼠更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繁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武正军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6,16(2):142-150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者在东洞庭湖区岳阳县麻塘区调查,3年捕获并剖检东方田鼠1392只,其中雌鼠599只,雌性比♀/(♂+♀)=43.0%。该鼠全年繁殖,盛夏5~7月怀孕率较低,冬季12~2月怀孕率比同域其它鼠种显著偏高。3年合计总怀孕率为29.2%.平均胎仔数(x±SE)为5.13±0.12只,平均窝仔数4.60±0.27只,雌鼠和雄鼠的繁殖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室内饲养的东方田鼠妊娠期约20天,窝仔数4.33±0.33只,雌鼠50~60天成熟,雄鼠稍迟。枯水期(11月~翌年4月)东方田鼠主要栖息于湖洲草地,汛期(5~10月)主要栖息于过垸内稻田。在不同栖息地其繁殖力差别较大,湖洲的繁殖强度最高,稻田区次之,岗地最低,反映它在各栖息地生态适合度不同。文中还对全国4个亚种的繁殖参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洞群成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洞庭湖区不同栖息地东方田鼠洞群结构分析,结合洞庭湖区的特定生态条件,对东方田鼠在不同繁殖期的栖息习性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最适栖息地是洲滩,但洞庭湖湖水季节性涨落,迫使东方田鼠在洲滩与垸内农田间迁移。当东方田鼠栖息在洲滩时(10-5月),即繁殖盛期,雌雄分居,雌性单独抚养后代。当迁入垸内农田后(6-9月),东方田鼠营混居生活。洲滩为其理想栖息地,单个雌鼠可以正常抚养后代,分居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适合度。迁入垸内后混居可减少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从野外和室内观察情况分析,东方田鼠在繁殖盛期的婚配制度以一雄一雌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
退田还湖后洞庭湖区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刚  谢永宏  陈心胜  李峰  任勃  秦先燕 《生态学报》2009,29(12):6392-6400
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揭示退田还湖后土壤生态特征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以种植杨树作为湿地恢复模式的小集成样地促进了粘粒和粉粒的形成,并能快速累积有机质、全磷、全钾;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中,由于经常受洪水影响而使土壤物理性质有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全磷含量增加;以恢复自然湖泊为方式的青山垸样地中,土壤物理特性和全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认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过程的强弱等是造成洞庭湖"退田还湖"系统中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洲滩 小型兽类群落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洲滩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群落状况,对洞庭湖区洲滩生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铗日法,于2010至2018年,对洞庭湖区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优势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多样性指数采用t值法进行比较,各年份、生境的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差异则采用卡方检验。2010至2018年,共布放34 116铗日,捕获可以分辨种类的样本2 129只,主要有啮齿目(Rodenti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2类,共7种,分别是啮齿目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黄毛鼠(R. losea)和鼩形目的臭鼩(Suncus murinus)。总捕获率为6.36%,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捕获率较高,分别为1.83%、3.94%。从小型兽类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中组成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3.18%和29.26%。在调查的5类生境中,植被组成以苔草(Carex sp.)、南荻(Miscanthus sp.)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主的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指数(1.0772)和均匀度指数(0.6662)均最大,其次是以苔草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275、0.5723)、以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56、0.550 2)和以苔草加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75 6、0.481 9),以美洲黑杨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0.323 6)和均匀度指数(0.180 6)最低,但其优势度最高,为0.881 2。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区植被演替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小型兽类群落动态的变化。在洞庭湖洲滩上,生境越复杂,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高。单一生境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大,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低。目前,黑线姬鼠已经成为洞庭湖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黑线姬鼠食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洞庭湖区湖滩、滨湖农田、防洪堤坝3种生境中捕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223只,观察胃内容物,分析了洞庭湖区黑线姬鼠的食性。结果表明:洞庭湖区3种生境中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都以植物种子为主,总计达(66.55±2.37)%,其次为植物茎、叶,其比例为(19.01±2.13)%,植物根所占比例为(8.27±1.05)%,动物性食物为(6.05±0.97)%。但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会随着不同生境、季节而有一定的变化。种子资源相对较少的季节和生境,相应的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中的种子所占比例就会较低。同一生境中,幼年鼠和亚成年鼠的食物组成与成年鼠、老年鼠区别较大,孕期雌鼠与同季节、同生境的非孕期雌鼠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尽管黑线姬鼠以取食植物种子为主,但其食性会随着生境可获得资源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期间的行为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下旬洞庭湖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再度暴发,作者观察到其种群暴发期间的迁移、栖息与取食行为具有典型的"逃难"与临时"集群"特征,大多数东方田鼠在迁移过程中死亡,迁到大堤的鼠聚集在大石下、木头下、矮灌木和草丛等较隐蔽场所,一个月后扩散到农田和荒地中,多扩散到杂草茂盛的荒地内。迁移过程中不仅取食农作物,而且取食老树皮等,农作物损失严重。了解其在迁移期间的行为特征,可为了解东方田鼠的生活史适应特性和防控东方田鼠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泥河林区鼠类群落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春文  陈荣海 《兽类学报》1991,11(2):118-125
1988年6—7月,作者在吉林省黄泥河林区对森林鼠类群落划分进行了研究。将林区划分2个栖息地类型,依据物种组成相似系数及递归群划分法,划分出5个鼠类群落:即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大林姬鼠群落;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东方田鼠+黑线姬鼠群落和棕背(鼠平)群落,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杨月伟  刘季科  刘震 《生态学报》2005,25(6):1523-1528
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2×2×2析因实验,测定外部因子食物、捕食,以及同域分布物种黑线姬鼠的种间竞争对东方田鼠扩散和活动距离的独立作用及其交互作用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扩散个体中,幼体扩散的比例为71.0%。雄体扩散的比例为80.5%。东方田鼠扩散的趋势与其种群密度及补充量的变动一致。食物对扩散具有显著独立作用;捕食对扩散的作用接近显著;种间竞争对扩散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食物、捕食与种间竞争交互作用对扩散的效应亦不显著。在诱捕期内雄性的长距离活动比例及其诱捕期间长距离活动比例均显著大于诱捕期内雌性及其诱捕期间的长距离活动比例。不同处理种群间,仅雄体在诱捕期间的长距离活动比例具有显著差异;食物对雄体的长距离活动具有直接和间接(通过密度)的效应;而预防捕食者和竞争物种对不同处理种群雄体的长距离活动则无一致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host rodents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July-September 1990 at nine localities of central Korea. Among total 111 wild rodents trapped by the modified Sherman live traps, 103 were Apodemus agrarius (92.8%), seven were Crocidura lasiura (6.3%) and one was Microtus fortis (0.9%), showing 24.0% of trapping rate in winter, 11.7% in spring, 11.2% in summer and 12.0% in autumn. Out of 103 A. agrarius 84 were parasitized by chiggers, showing 81.6% of the infestation rate and 43.0 of the chigger index. 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A. agrarius sera to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was significantly variable by locality, being in the range of 0-78.6%. The seasonal change of 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at Dorai 5-ri, Goyang-gun was 75.8% in average during November-March, decreased to 30.3% in April and further decreased to 13.3% in average during May-August. Among 33 antibody positives, 31 were Karp strain and two were Gilliam. Seven Crocidura lasiura sera showed all negative. R. tsutsugamushi organisms were isolated from three A. agrarius out of 94 mice tested, showing 3.2% of the infect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