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的形态学特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瘸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培养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表面突起较粗大且弯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皮肤的乳头层、网织层和肿瘤周围,于局域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副皮质区有散在分布.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接触密切.结论:抗原负载DC表现出比一般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加活跃的形态特征,冻融法全细胞来源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获得理想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Brdu标记DC和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抗原负载DC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标记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实验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DC分布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与DC比较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较粗大弯曲,形态较成熟.结论:抗原负载DC比DC更易集聚于肿瘤组织周围,推测抗原负载DC比Dc可能诱导抗肿瘤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回输后荷黑色素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 的变化,进而探讨透明质酸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增强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获 得树突状细胞(DCs),免疫磁珠分选纯化获得CD11c+树突状细胞,经不同浓度透明质酸(HA)刺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p70 含量。建立小鼠皮下B16 黑色素瘤模型,肿瘤局部皮下回输HA 孵育DC后检测 肿瘤大小,应用ConA 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应用MTT 法检测脾淋巴细胞杀伤活性,ELISA 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分泌的 TNF-alpha和IFN-r的表达,以单纯DC回输、生理盐水注射以及正常小鼠(无瘤)组作为对照。结果:在10~100 ug/mL 范围内,HA 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DCs 分泌IL-12p70。HA 孵育DC处理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杀伤活性和细胞因 子TNF-alpha和IFN-r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DC 组和生理盐水组(P < 0.05)。结论:透明质酸可促进小鼠骨髓DC 的成熟;透明质酸孵 育的DC 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诱导的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B16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DC和CIK细胞,取部分DC进行肿瘤抗原负载,将其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共培养3d,即为抗原负载的DC-CIK。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分别于瘤周围皮下注射经Brdu标记的CIK、DC-CIK、抗原负载DC-CIK。按注射细胞进行分组,测量注射前后各组小鼠的瘤体积,计算抑瘤率,比较其抑瘤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CIK细胞在皮肤中的分布及杀伤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抗原负载DC诱导的CIK(细胞组抑瘤率(86.57%)高于CIK细胞组(33.34%,P<0.05)和DC-CIK细胞组(61.08%,P<0.05);光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癌组织周围,特别是癌巢周边。透射电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体积大,核有切迹,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表面有突起,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结论:CIK细胞经抗原负载DC诱导后抑瘤作用明显强于单纯CIK细胞和DC-CIK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体内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在体内通过吞噬凋亡肿瘤细胞获取抗原物质,探讨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615小鼠的前胃癌细胞株造模,在体外用rmGM-CSF和rmIL-4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化、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为4组:小剂量化疗组、树突状细胞组、小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组和对照组,以BAX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在瘤体内注射树突状细胞,观察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生存期,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小剂量化疗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小剂量化疗后瘤内应用树突状细胞,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小鼠的生存率提高,体内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FC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在效靶比为40:1、20:1、10:1和5:1时72 h的杀伤率分别为87.64%、70.32%、34.63%和13.87%.并能特异性杀伤小鼠前胃癌细胞MFC(P<0.01).结论体外诱导分化的未成熟DC,能于体内捕获小剂量化疗诱导的凋亡肿瘤细胞所携带的肿瘤抗原,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有效激发免疫应答,这与肿瘤细胞的性质和化疗药物有关。该研究主要探讨阿霉素(adriamycin,ADM)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获得的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ils,DCs)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分别应用ADM和反复冻融法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取其离心上清液,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显示:ADM处理的U14细胞抗原致敏后的DC组所激发和扩增的T细胞数及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而提示ADM处理的肿瘤抗原能有效地致敏DC并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生型p53质粒转染黑色素瘤B16细胞,反复冻融法提取p53修饰的肿瘤抗原(p53-Ag),将抗原体外冲击同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特异性DC肿瘤疫苗;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析其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结果显示,p53-肿瘤抗原冲击的DC可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其诱导的CTL效应对肿瘤细胞也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喉癌病人癌组织内CDla~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分布、形态学特征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同时探讨喉癌组织CDla~ DC分布与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抗VEGF、抗CDla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42例喉癌组织。结果:喉癌组织CDla~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不规则树状突起。大部分散在分布于癌巢内,与肿瘤细胞有密切接触,少量分布于癌巢之间的间质和癌周组织。喉癌组织内CDla~ DC密度与喉癌临床期次呈明显的负相关,而VEGF的表达与喉癌临床期次呈明显的正相关。喉癌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升高的病例,其CDla~ DC密度显著降低。结论:癌巢内树突状细胞为不成熟状态的DC,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而捕获肿瘤抗原。喉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DC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对小剂量化疗疗效的影响,探讨小剂量化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615小鼠的前胃癌细胞株(MFC)造模,在体外用rmGM-CSF和rmIL-4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化、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为4组:小剂量化疗组、树突状细胞组、小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以BAX试剂盒检测肿瘤凋亡情况.在瘤体内注射树突状细胞,计算抑瘤率、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增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 小剂量化疗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BAX 基因产物表达增多.注射侧抑瘤率小剂量化疗+DC组、小剂量化疗组、DC组分别为100%、67.22%和57.98%.对侧抑瘤率小剂量化疗+DC组、小剂量化疗组、DC组分别为87.58%、59.69%和48.24%.体内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DC能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其诱导的CTL对MFC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在效靶比为40∶ 1、20∶ 1、10∶ 1和5∶ 1时72 h杀伤率分别为87.64%、70.32%、34.63%和13.87%.并能特异性杀伤小鼠前胃癌细胞MFC(P<0.01).结论 小剂量化疗的机制与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促进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