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对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成虫与幼虫的触角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环瓢虫成虫的触角为棒状,由柄节、梗节和6个鞭节组成。其上发现有毛形、刺形和锥形3种感器,各种感器长短不一,分布不同,其中锥形感器集中分布于鞭节的4~6亚节,以末节端部最为密集;幼虫触角短,圆锥状,分为3节,感器只有毛形和锥形2种,且数量极少。雌雄成虫与幼虫个体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鞘翅目:瓢虫科)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性七星瓢虫的触角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鳞状触角分七节 ,分别为雄性 95 0 0 0±81 16 μm而雌性为 972 0 0± 9 5 7μm长。电镜下可观察到七星瓢虫触角有 8种类型的感觉器 (sensillae) ,即 :chaetica(Ch) ,trichoidea(Tr) ,basiconica(Ba) ,campaniformia(Ca) ,ampucellaceous(Am) ,scolopalia(Sc) ,placodea(Pl)和钩状感觉器。Ch在雄性长为 6 2 5 0± 2 89而在雌性为 72 5 0± 5 0 0 μm。Tr在雄性长为 10 75± 1 5 0 μm而在雌性为 14 98± 2 2 5 μm长。Ba在雄雌两性中分别为 5 7± 0 0 2 μm和 0 75± 0 0 6 μm长。Ca为半球状 ,其直径在两性中均在 3 0 μm。Am的直径在雄雌中分别为 1 2和 1 5 μm。Ca为椭圆内陷盘状。Sc在其顶部较阔而在末端尖锐 ,2 5 μm。在雄性触角上观察到一钩状感觉器 ,长 2 1 0 μm ,它表明七星瓢虫在触角上的性别两型性。在雄雌中其感觉器Ch ,Ca ,Am ,Pl的数量上接近。Tr在雄性触角上数量较大而Ba则在雌性触角上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拉步甲触角表面存在7类、12种感器类型,包括3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3种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h)、2种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腔形感器(Sensilla cavity,SCa)和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ia,SCam),感器类型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个体各节触角的感器数量和分布不均匀。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电生理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韩宝瑜  陈宗懋 《生态学报》2000,20(3):495-501
采用培养皿,①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②惧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胃这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两个试验均证明:①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并地增大,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P〈0.01);②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即搜索速度小,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变种最敏感,搜索和  相似文献   

5.
烟盲蝽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  王孟卿  胡月  陈红印 《昆虫知识》2012,49(3):631-635
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Reuter)作为一种杂食性昆虫,是蔬菜害虫的重要捕食者。利用扫描电镜对烟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烟盲蝽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外侧面。触角感器共有9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钟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具弯钩形感器、腔形感器、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仅见于雌性触角,其他8种感器在雌雄两性触角上的类型和分布没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樟巢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其分布。樟巢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5~85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覆鳞片,绝大部分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樟巢螟成虫触角上都分布有以下8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和腔乳头状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的数目最多,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除Bhm氏鬃毛外,所有的感器都分布在触角鞭节的网纹区上。感器的类型及其分布位置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 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 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 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 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 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 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 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相似文献   

8.
韩宝瑜  陈宗懋 《生态学报》2000,20(3):495-501
采用培养皿 ,1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 ;2收集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盛有这 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 ,两个试验均证明 :1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度地增大 ,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 ( P<0 .0 1 ) ;2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 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 ,即搜索速度小 ,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最敏感 ,搜索和滞留时间也最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地分析出蜜露中有茶氨酸等 1 3种氨基酸和蔗糖等 7种糖分。  相似文献   

9.
烟草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烟草甲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9个亚节组成;在触角上共观察到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锥形感器Ⅲ、锥形感器Ⅳ、钟形感器、B hm氏鬃毛和球状感器9种感器类型,其中锥形感器Ⅳ、钟形感器、B hm氏鬃毛和球状感器为新发现的烟草甲触角感器。此外,还讨论感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管氏肿腿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XiaoetWu触角上存在 1 3种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坛形感器雌雄均有 ,仅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 ;板形感器、柱形感器Ⅰ型、Ⅱ型、长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只在雌蜂触角上存在。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在性别间的差异 ,为研究该蜂寻找生境和寄生行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北方苜蓿重要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触角感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牛角花齿蓟马雌、雄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比较雌、雄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牛角花齿蓟马雌虫触角长度(314.42±7.21 μm)明显较雄虫(260.58±5.69 μm)长,除柄节和第I鞭节外,其他各节雌虫均较雄虫粗大。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共有7种,即Bhm氏鬃毛(BB)、刺形感器(SChI, SChII)、锥形感器(SBI, SBII, SBIII)、钟形感器(SCa)、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和毛形感器(ST),雌虫触角上述7种类型感器均有分布,而雄虫触角上未发现腔形感器。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方面表现雌、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深入探究牛角花齿蓟马触角感器的嗅觉通讯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沙蒿大粒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蒿大粒象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包括板形感器(Ⅰ、Ⅱ和Ⅲ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分布在索节第1亚节和棒节,而毛形感器仅分布在棒节且数量较少。雌雄触角的感器类型及分布基本一致,但分布数量上雄虫明显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14.
麦蛾茧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对麦蛾茧蜂BraconhebetorSay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的触角上存在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鳞状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嗅孔。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较大,分布较广。雌雄蜂的触角感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成虫觅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进忠  王熠  孙淑玲 《昆虫知识》2000,37(4):195-196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麦长管蚜、洋槐蚜和绣线菊蚜的行为 ,发现其觅食行为包括 7个明显动作 ,即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展翅和排泄。  相似文献   

16.
荔枝蝽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 rury)触角化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荔枝蝽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其中以毛形感器最多,且毛形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间有明显的不同。另外,雄虫触角上还分布有念珠形感器,而腔形感器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这2种感器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捕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七星瓢虫对两种猎物捕食选择性研究成果,这对以瓢治蚜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为:1.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有明显的正喜好性,对禾谷缢管蚜有明显的负喜好性。2.瓢虫对两种蚜虫的喜好性与麦长管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禾谷缢管蚜密度呈正相关。3.当两种猎物共存时,瓢虫对每种猎物的功能反应有所变化。两猎物总密度增加,瓢虫对每种猎物的功能反应越来越趋向Hollink Ⅲ型,一种猎物密度恒定,另一种猎物密度变化时,瓢虫对猎物的功能反应趋向Holling Ⅲ型。而且随猎物恒定的密度增加,HoUing Ⅲ型典型性增加。4.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密度增加均降低瓢虫的捕食作用率。但是,禾谷缢管蚜所引起捕食作用率更为严重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唇须和附节,以便确认在感应农药残留时起主要作用的化学感受器。研究证明分布在下颚须上的感器类型包括两种锥形感器(兼有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和一种钟形感器。同时本文首次报道了对这些感器精确的形态测量,明确了其性二型性。对下颚须的测量表明其左右末节的长度差异与七星瓢虫的性别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文中还记述了下唇须上一种新的钟形感器,其在每个下唇须上的数量大约为12~17个。经测量这些机械感受器的平均直径为2.4 μm。早期研究中所记述的锥形感器被证实是下唇须上仅有的化学感应器,并且首次证明这些锥形感器的数量与性别相关,雄性平均为18个,雌性平均为16个。附节上也存在性别差异: 第2跗节跗垫的宽度在雄性中是从后向前逐渐增大,而在雌性中刚好相反。本文还就这些差异的意义以及新发现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