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空间格局与动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在南方红豆杉集中的广西元宝山林区设置样地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T形距离取样法调查取样。应用方差 均值比的t检验法判定种群分布格局类型 ,用负二项参数、格林指数、Morisita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T形距离指数等方法测度集聚强度 ,对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整个种群在 1 0m×1 0m、1 0m× 5m、5m× 5m、 3m×2m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均表现为集聚分布格局 ,但集群强度不高。在种群生活史中 ,从幼苗到大树 ,集群程度减小 ,大树呈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有强烈的萌生能力 ,大量产生萌生分株 ,幼苗期剧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 ,导致个体密度下降、集群程度降低 ,种群表现扩散趋势 ,而小树、中龄树因占据了所需的生态位空间 ,种内竞争相对减缓 ,集聚强度有所增强 ,随个体生态位空间的扩张 ,种内和种间竞争重新加剧 ,种群密度下降 ,种群空间格局转为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大小级分布格局这种动态变化反映了种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南方红豆杉集中的广西元宝山林设置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T形距离取样离法调查取样 。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判定种群分布格局类型,用负二项参数 格林指数、Moristita指数 、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T形距离指数等方法测度集聚强测度,对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种群在10mX10m、10mX5m、3mX2m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均表现为集聚分布格局,但集群强度不高。在种群生活史中,从幼苗到大构树,集群程度减小,大树呈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有强烈的萌生能力,大量产生萌生分株,幼苗期剧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导致个体密度下降、集群程度降低,种群表现扩散趋势,而小树、中龄树因占据了所需的生态位空间,种内竞争相对减缓,集聚强度有所增强,随个体生态位空间的扩张,种内和种间竞争重新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种群空间格局转为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大小级分布格局这种动态变化反映了种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能够反映个体在水平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的南方红豆杉群落进行研究,用6个聚集度指标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倒壶形,种群属于衰退型,呈下降趋势,没有幼年个体,中、老年个体较多;聚集度指标表明南方红豆杉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4.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利用Programita软件对皖南山区霞乡村和仙寓山的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霞乡村南方红豆杉种群各尺度下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仙寓山南方红豆杉种群在2~25 m的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2 m尺度上为集群分布;仙寓山种群Ⅰ龄级在<5 m尺度上呈集群分布,而高龄级个体在较多尺度上有偏离随机分布的倾向.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南方红豆杉幼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空间负关联逐渐显现,而相邻龄级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关联性很小.南方红豆杉种群的这种空间关系有利于其对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随着个体的生长,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一个从聚集到随机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粤北南方红豆杉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用样方法取样的基础上 ,分析粤北南方红豆杉生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在调查地南方红豆杉出现于 5种类型的群落中 ;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来看 ,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大于乔木层 ,但乔木层和灌木层之间的 Shann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无明显的差异 ;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变异系数看 ,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均表现为乔木层 >灌木层。所调查的南方红豆杉生长地的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于其他类群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但低于海南岛的热带雨林类群。南方红豆杉生长地植物群落中各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 ,且集群强度也都较高。南方红豆杉种群在大多数样地中亦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6.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是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珍贵资源植物。分布于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的南方红豆杉,自然状态下以克隆繁殖方式进行种群更新,研究其种群克隆生长的空间分布格局,可揭示种群克隆繁殖特性和生态适应机制,对南方红豆杉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元宝山的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分形特征,其计盒维数介于0.993 1~1.353 1之间,信息维数介于1.350 8~1.652 1。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格局的计盒维数远离最大理论维数值2,种群总体对空间的占据能力较弱。克隆构型指数与种群计盒维数密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克隆构型趋于“密集型”的种群具有较强的空间占据能力,而克隆构型趋于“游击型”的种群其空间占据能力较弱。信息维数与种群的集聚强度密切相关,其差异反映了种群格局强度的变化,较大的信息维数反映种群个体的集聚强度较高,而较小的信息维数则反映出种群个体间的集聚强度较弱,其维数值大小与分株种群数量、分株种群斑块的空间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2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设置1000m2样地5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贮备达1538和9763株·hm-2;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死亡率较高;马尾松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幼苗缺乏,幼树只有4株·hm-2,但大树较多,达44株·hm-2;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群落中,马尾松、栲树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在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两者格局变化原因不同;木荷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上述群落中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但聚集强度不同,K值为0.4280~0.9750;木荷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总体上都是集群分布.栲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差别较大,除大树是均匀分布外,幼树、中树均趋于集群分布;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中仅中树为集群分布,而幼树与大树均为均匀分布.不同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膏桐(Jatropha curcas L.)天然更新种群结构及其分布格局,旨在分析此生境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布格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分析了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应用扩散系数、Morisita 指数、Green 指数、平均拥挤度、负二项式参数K判断分析了种群格局状况;应用Greith-Smith方法分析了种群格局规模。结果表明:(1)膏桐种群的幼苗数量众多,占总体数量的79.84%左右,远远超过其它4个发育阶段(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数量,而大树数量非常稀少。种群大小级结构呈金字塔形,属于增长型种群。(2)总体而言,该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分布格局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上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多发生在中树以及大树这两个阶段。(3)不同样地种群的分布格局规模不尽相同,本研究揭示出的斑块规模为50 m2和100 m2左右。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I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阐明其迁地保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南京紫金山西麓各龄级南方红豆杉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不同龄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Ⅰ龄级个体在小尺度(1~4 m)和大尺度(10~15m)下呈随机分布,中尺度(4~10 m)下为集群分布,Ⅱ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而Ⅲ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呈随机分布,总体上看,该迁地种群呈现集群分布;龄级Ⅰ与Ⅱ的个体之间,在1~4 m和10~15 m下呈正关联,而在4~10 m下无显著关联,龄级Ⅰ与Ⅲ的个体在1~6 m和13~15 m下无显著关联,而在6~13 m下呈负关联;Ⅱ与Ⅲ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无关联;目前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以低龄级个体为主,主要呈现集群分布,并且不同龄级从小到大表现出与野生种群相似的空间格局,因此建议对母株附近的紫金山次生林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并保护其生境,这将有利于该种群规模的增加及分布面积的扩展。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头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金则新   《广西植物》1996,16(3):233-238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数据,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扩散型指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四川大头茶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群落中,其空间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程度有所差异.此外,还分大小级对四川大头茶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从幼苗到乔木,其集群程度从大到小。  相似文献   

11.
天山云杉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新疆天山山脉不同经度的5个地点(昭苏、巩留、乌苏、乌鲁木齐和哈密)的天山云杉林进行垂直样带调查,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标对天山云杉种群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山云杉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高度对其分布格局和聚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径级的增大或年龄的增加,天山云杉种群的聚集度降低;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都呈现出在高海拔聚集度最大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鼠、蚤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为靶区,基于鼠类和蚤类的样点采集数据,计算不同地貌的鼠、蚤生态学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基于不同行政区生态学指标计算结果,借助Moran′s I指数、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探究不同行政区鼠、蚤生态学指标的聚类特征,开展鼠、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不同地貌鼠、蚤生态指标的研究,可得出鼠、蚤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表明在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群落中,鼠、蚤生态优势度表现不明显。鼠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貌类型与蚤类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证实鼠类(宿主)物种数量增加,蚤类(寄生)物种的数量也在增加。低海拔地区鼠、蚤群落的相似性总体上大于中海拔地区群落相似性,且相似性系数q值与Cody指数呈相反变化趋势;(2)不同鼠、蚤指标单变量Moran′s I指数表明,鼠类数量、子午沙鼠数量、蚤类均匀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大于0,且P值小于0.05,表现出空间集聚现象。单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部分鼠、蚤指标存在多种聚类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聚类模式是高—高聚类模式。不同鼠、蚤指标双变量...  相似文献   

13.
天山云杉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新疆天山山脉不同经度的5个地点(昭苏、巩留、乌苏、乌鲁木齐和哈密)的天山云杉林进行垂直样带调查,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标对天山云杉种群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山云杉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高度对其分布格局和聚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径级的增大或年龄的增加,天山云杉种群的聚集度降低;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都呈现出在高海拔聚集度最大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斑块信息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坡向对四川冶勒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冶勒红豆杉种群主要分布在西北向、东北向、东向和北向斑块上,这些斑块在分布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周长以及红豆杉个体的分布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红豆杉种群的分布同坡向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性,种群优先分布于北坡、东北坡、西北坡和东坡斑块,其次为西坡和西南坡斑块,最后为平地和东南坡斑块.冶勒红豆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绝大多数为聚集分布(除南向斑块外).其中,种群聚集强度最大的是北向斑块,其CE值高达0.906,其次为东北向、西北向斑块,其CE值分别为0.797和0.563,而其余坡向斑块上的CE值均低于0.5.聚集强度CE值与斑块数量、斑块总周长以及斑块上分布的红豆杉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735和0.802),而与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平均斑块周长、平均形状指数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针对研究区太白红杉种群分布特点,设置了15个20 m×20 m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型,在25m2和100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在分布下限地区,聚集最强的尺度较小,中下部地区较大;阴坡的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随着年龄增加,种群分布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格局尺度在幼、老龄期为150m2,中龄期则为100m2.分布格局受生物学特性、年龄阶段、群落组成、环境因素等影响.在未来保护与利用中,低海拔和阴坡应该适度间伐乔木层非目的树种;在高海拔和阳坡地区,适度间伐灌木,促进群落内团块状更新;育林作业面积应该与聚集性最强的面积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林木分布格局多样性测度方法: 以阔叶红松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分布格局是森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维持森林结构多样性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途径。本研究探讨了林木分布格局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以期为揭示森林结构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格局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和具有分布属性的格局指数。本研究通过统计角尺度分布频率和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频率, 运用Simpson指数分别计算角尺度多样性和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多样性, 作为表达林木分布格局多样性指数的方法, 并以我国东北吉林蛟河的3个100 m × 100 m的阔叶红松(Pinus koreansis)林长期定位监测标准地为例, 分析了林木分布格局的多样性。结果表明: 无论是角尺度分布还是Voronoi多边形的边数分布都接近正态分布, 角尺度分布中随机分布林木的频数最多, 占55%以上; Voronoi多边形的类型多达10个以上, 50%以上的林木有5-6株最近相邻木。利用Simpson指数衡量林木格局多样性, 角尺度分布与Voronoi多边形的边数分布都显示出聚集分布的林分比随机分布林分的格局多样性高。研究还发现, 两种格局判定方法得出的Simpson指数值有所不同, 角尺度分布的多样性数值明显低于Voronoi多边形的边数分布的多样性数值, 主要原因是二者的等级数量不同。可见, 林木分布格局多样性研究应选择具有分布属性的格局指数, 但由于各指数反映的角度不同, 所以在分析比较不同林分格局多样性时应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碱蓬群落内的种群相互关系、多样的生态策略, 通过重复取样的调查方法, 运用多种汇总统计函数分析了黄河入海口处以黄河河道为基轴向北延伸至海边的三个不同区域的芦苇和碱蓬混生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空间点格局。结果表明: 黄河边碱蓬和芦苇在全部尺度上趋于聚集分布; 中部滩涂湿地碱蓬在2-35 cm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 在1cm以及36-45c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呈现均匀分布,芦苇在3-4 cm以及15 cm、20 cm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 其他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近海区域碱蓬在全部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芦苇在0-16 cm、21-25 cm以及44-46 c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呈现聚集分布。黄河边芦苇和碱蓬种群种间关系趋于负相关, 种群之间相互排斥, 在中部滩涂湿地和近海区域两种群无关联, 仅在近海区域28-31 cm尺度出现正相关关系。黄河边两种植物的点格局分布以及种间关系与其他两个区域存在明显差异,需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因素对芦苇、碱蓬混生群落点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 Tango 《Biometrics》1990,46(2):351-357
Tango (1984, Biometrics 40, 15-26) proposed an index for disease clustering in time, applicable to grouped data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opulation at risk remains fairly uniform over the study period. However, 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index derived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no clustering was rather complex for simple use. Recently, Whittemore and Keller (1986, Biometrics 42, 218) and Whittemore et al. (1987, Biometrika 74, 631-635) prov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dex is asymptotically normal. The present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ir approximation may be poor for moderately large sample sizes and suggests a central chi-square distribution as a better approximation to 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is index.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is of scale-invariant self-similar clustering of childhood leukemia cases over the San Francisco spatial are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ukemia cas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over seven scales of observation. A power-law relation of the variance to the mean of aggregates (quadrats) was used to detect possible scale-invariant self-similar cluster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ukemia cases (incidence from 1946 to 1964) was well fitted by a power-law function. The follow-up of clustering from the first years of case notification (1946) confirmed a scale-invariant self-similar spatial pattern with a stable power-law slope from 1952 onward. This pattern was shown to pertain specifically to school-age leukemia cases. Younger cases had a random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ver space.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revealed memory-keeping of historical (the pre-1953 era) fractal-like condition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he leukemia fractal dimension with that of the city residential data,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current scale-invariant self-similar spatial clustering of the leukemia cases reflects the onset of the historical fractal patterning of the city residences at a particular time point in the past.  相似文献   

20.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levational pattern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shown by alpine taxa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we analyzed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each elevational belt of alpine plant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measured by net related index (NRI) and net nearest taxon index (NTI). We found both the indices of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dicated that alpine plants tended to show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at low elevational belts, implying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lpine plants in these belt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lpine plants at higher elevational belts tended to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indicated by NRI, and NTIrevealed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at the belts between 4300 m and 5500 m, which presumably suggested environment filtering and rapid speciation. Above 5500 m,NTI indicated that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became random again, perhaps due to the low intensity of filtering and the large distances between plants at the top of the scree slopes. We concluded that phylogenetic structure was, indeed,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al filter,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 rapid speciation during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distance between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