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捕食者应对猎物密度的变化往往呈现出特定的数值响应特征。为研究典型草原区鹰隼类对其猎物——啮齿动物密度变化的数值响应关系,于2005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选取15个实验样地,采用标准夹线法调查了啮齿类密度,同时采用目视方法调查了鹰隼类密度。本次实验共捕获鼠类2 675只,主要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观察到鹰隼类活动450只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鼠类密度和鹰隼类密度的数值反应关系符合S型曲线,可用Gompertz方程W=22.765 e-3.735 e-0.078 t来拟合,拟合优度R2达0.984,表明鼠类密度对鹰隼类密度有显著影响,验证了Holling所提出的脊椎动物捕食者和猎物数量关系属于S型反应曲线的观点。从本文的结果看,鹰隼类数量对鼠类数量的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1)平缓期,随着鼠类密度的逐渐增加,鹰隼类活动频次增长非常缓慢;(2)快速反应期,当鼠类密度达到5只/hm2时,鹰隼类活动频次随鼠类密度的增加迅速增长,期间出现一个增长拐点值;(3)稳定平台期,当鼠类的密度达到40只/hm2左右时,鼠类密度虽然继续增加,但鹰隼类活动频次保持稳定,不再增加。本研究可为草原鼠害的天敌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0多年来,中国新近纪堆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一些种类的材料很少,而且仅在个别地点出现,在动物群中常以未定属、种记述.详细描述了4种罕见的啮齿动物,其中3种,泗洪豪鼠(Sayimys sihongensis)、亚洲别齿始鼠(Apeomys asiaticus)和新来鼠(未定种)(Neocometes sp.)发现于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一种,细小云南始鼠(Yuneomys pusillus)产自云南禄丰晚中新世石灰坝组.与欧亚或北美有关材料的比较研究表明,江苏泗洪标本无法归入相关属的任何已知种,因此被确定了两个新种(S.sihongensis和A.asiaticus);禄丰原归入Leptodontomys pusillus的标本与该属的特征不符,被指定为新属Ynueomys.泗洪的A.asiaticus和Neocometes sp.分别代表该属在亚洲和中国的首次记录;它们与S.sihongensis在亚洲远东地区的出现,增加了我们对这些稀有动物地理分布和欧亚古生物地理关系的知识.禄丰的新属Yuneomys与共生的Plesieomys和Heteroeomys属同为丘齿型始鼠类,可能都属热带或亚热带森林型动物;在禄丰动物群中缺少脊齿型始鼠类,与华北动物群的组成不同,似乎表明华南和华北始鼠动物群在中新世期间已有明显的分异,进而支持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不同生态区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松鼠几项生态生理指标季节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生  马建章  宋延龄  曾治高 《生态学报》2002,22(11):1995-2000
研究了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林区松鼠体重、身体热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松鼠体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性别差异 ,春季 ,雄性松鼠体重明显小于雌性个体 ,而其它季节 ,雄性大于雌性。冬季体重最低(3 3 1 .9~ 3 45 .1 g) ,秋季体重最高 (3 78.1~ 3 89.9g) ,体重降低了 9.41 %~ 1 4.0 7%。大、小兴安岭松鼠身体热值、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季节变动范围为 6.2 71~ 8.60 9k J/g和 6.891~ 8.41 3 k J/g,8.81 %~ 2 1 .3 7%和 9.47%~ 2 2 .0 1 % ,67.1 2 %~73 .3 8%和 66.3 5 %~ 71 .73 % ;灰分含量不存在季节差异 ,大、小兴安岭年平均值分别为 1 2 .0 4%± 1 .1 7%和 1 1 .2 7%±2 .0 7%。环境温度、食物资源和繁殖状况是影响东北松鼠体重和身体组成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一种简易的啮齿动物切趾编码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套改进的切趾标志编码系统。该编码系统具有趾号易于判读、切趾分布均匀的优点。本套编号系统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可根据样地内动物个体的数量选择最小的切趾数 ,从而尽可能减少切趾对小哺乳动物行为与生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30多年来,中国新近纪堆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一些种类的材料很少,而且仅在个别地点出现,在动物群中常以未定属、种记述。详细描述了4种罕见的啮齿动物,其中3种,泗洪豪鼠(Sayimys sihongensis)、亚洲别齿始鼠(Apeomys asiaticus)和新来鼠(未定种)(Neocometes sp.)发现于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一种,细小云南始鼠(Yuneomys pusillus)产自云南禄丰晚中新世石灰坝组。与欧亚或北美有关材料的比较研究表明,江苏泗洪标本无法归入相关属的任何已知种,因此被确定了两个新种(S.sihongensis和A.asiaticus);禄丰原归入Leptodontomys pusillus的标本与该属的特征不符,被指定为新属Ynueomys。泗洪的A.asiaticus和Neocometes sp.分别代表该属在亚洲和中国的首次记录;它们与S.sihongensis在亚洲远东地区的出现,增加了我们对这些稀有动物地理分布和欧亚古生物地理关系的知识。禄丰的新属Yuneomys与共生的Plesieomys和Heteroeomys属同为丘齿型始鼠类,可能都属热带或亚热带森林型动物;在禄丰动物群中缺少脊齿型始鼠类,与华北动物群的组成不同,似乎表明华南和华北始鼠动物群在中新世期间已有明显的分异,进而支持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不同生态区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森林啮齿动物共存机制,于2006年9月,在黑龙江省海林林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和室内饲养观察法研究了松鼠(Sciurus vulgari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r)、棕背(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M.rutilus)时间利用生态位以及种间的生态位叠度,分析了在资源利用时间上的分化。结果表明,这5种动物分化为白天活动和以夜间活动为主的两种生态类型。白天活动的松鼠、花鼠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别为0·679、0·618。以夜间活动为主的棕背、红背、大林姬鼠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分别为0·935、0·853、0·844。两种类型间竞争较小,生态位叠度指数在0·286以下。同一类型内种间生态位叠度指数较高,在0·711以上,为了减少竞争,同一类型内种间错开活动高峰时间或延长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8.
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占哺乳动物种数的42%.啮齿动物具有高繁殖力、适应性强、分布广等特点,食性、行为和生理等各个方面也表现出多样性,例如聚群行为既可节省能量消耗,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啮齿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等过程和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啮齿动物肥满度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啮齿动物肥满度指标的探讨房继明,王红梅,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北京,100875)ANALYSISOFRELATIVEFATNESSINDEXESOFRODENTSFangJimingWangHongmeiYuXiaodong(Departm...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确定用于实验啮齿类动物常规螺杆菌检测方法。方法选用针对螺杆菌属16S rRNA属特异性的4对引物进行了引物选择、取材部位以及与分离培养法比较。结果引物P7/P8的敏感性优于其它3对,检出限可达0.01 pg,对阳性动物群检出率80%-100%;分离培养法检出率40%-50%;盲肠、结肠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以引物P7/P8的PCR方法作为啮齿类实验动物螺杆菌初筛方法,分离培养法作为验证方法,取材部位可在盲肠或结肠。  相似文献   

12.
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野外观测法研究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实验种群,采用4 种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θ,昼行性指数λ,峰型指数;活动强度指数η)分析田鼠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全年12 个月的昼行性指数λ 均高于0.542,为典型的昼行性种类。其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1、2、3、4、11、12 月,气温较低,布氏田鼠的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单峰型;5、6、7 月气温较高,为典型的双峰型;而8、9、10 月则属于单双峰过渡类型。田鼠的峰型指数 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与月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9,n = 12,P<0.05)。活动强度指数η与气温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4,n = 12,P < 0.05)。5~9 月,布氏田鼠的活动强度最高,每日活动时间在6 h 以上;冬季布氏田鼠的日活动量骤降,很少外出活动,尤其在1~2 月,布氏田鼠日均地面活动时间不足1min。另外,室内实验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能力,但在野外条件下,夜间活动极少发生。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理想的动物模型研究对于探索DN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早期作出诊断、发现临床相关治疗靶点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评价干预措施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现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DN啮齿动物模型展开综述,探讨不同DN啮齿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舔盐是部分植食性动物通过舔舐盐土或盐井补充体内盐分和矿物质的特殊行为,舔盐行为节律特征分析是有蹄类动物活动模式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特殊行为及活动模式,有利于了解其资源利用特征及生存规律。本研究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天然盐井(臭水沟)进行24 h监测,分析了水鹿的舔盐活动模式。结果表明:(1)在天然盐井区域的出现率,雌性水鹿高于雄性,成体高于亚成体(幼体);(2)水鹿的舔盐频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且水鹿的舔盐活动主要在夜晚进行,秋季到达盐井的时间(18:00)早于春夏季节(20:00);(3)雌性水鹿在秋季具有明显的舔盐频率高峰,而雄性水鹿春、夏、秋季的舔盐频率都较高;(4)成体水鹿的舔盐高峰出现在秋季,而亚成体(幼体)的舔盐频率从春季到冬季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且舔盐高峰时间先于成体水鹿。盐井是水鹿活动频繁的区域,在对具有舔盐习性的物种开展保护的同时应考虑对盐井等必需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而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却忽略了地形对景观的影响,在定量描述山区景观格局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以典型山地丘陵区山东栖霞市为研究区,在地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面积/密度(类型面积、平均斑块大小)、边缘/形状(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散性(聚集度)4个方面的8个景观格局指数,比较分析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对山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定量描述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维类型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和边缘密度与其相应二维指数差异显著,三维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与其相应二维指数差异不显著,三维聚集度与二维聚集度无差别.由于采用斑块表面面积和表面周长计算三维景观格局指数,采用各斑块的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计算二维景观格局指数,所以在描述山区景观面积、密度、边界等指标时三维景观格局指数相对精确,但在测定景观形状、多样性和聚散性等指数时,则与传统的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差异不显著.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引入了地形特征,对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反映相对精确.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地区紫貂的活动节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马建章  徐利 《兽类学报》1999,19(2):95-100
借助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只紫貂全年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貂的活动节律春季和冬季的高峰是在晨昏二个阶段,夏秋二季的活动高峰在白昼。春季总体活动节律与夏季相比有明显差异(F=4.499,df=1,22,23;P=0.045),春季与秋季的活动节律也有差异(F=7.039;df=1,22,23;P=0.015)。其总体平均活动强度,春季活动量最小(17.53%),夏季最高(38.29%),其  相似文献   

17.
Multiple sclerosis (MS) is a demyelinating disease resulting in impairments in motor and mental performance and restrictions in activities. Self-report instruments are commonly used to measure activity patterns; alternatively, actigraphs can be placed on several parts of the body.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superiority and specificity of actigraph placement (wrist vs. ankle) in subjects with MS and healthy control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 and objective activity patterns. A total of 19 subjects with definite MS and 10 healthy volunteers wore actigraphs on the non-dominant wrist and ankle for three days while they kept a log to register performed activities every .5 h. Wrist and ankle actigraphs produced similar activity patterns during the most active hours (09:00-20:30 h) (ANOVA, time×location interaction: F=.901, df=23, p=.597) in individuals with MS and healthy controls (between subjects factor F=3.275, p=.083). Wrist placement of the actigraphs was better tolerated than ankle placement. Wrist actigraph data corresponded to a higher degree with self-reported activities of the upper limbs in the early afternoon, whereas ankle data seem to reflect better whole body movements in the later afternoon/early evening. Overall, actigraph data correlated moderately with self-reported activity (r=.57 for ankle and r=.59 for wrist). The regression model revealed that self-reported activities explained 44% of the variance in ankle and 50% of wrist data. Wrist and ankle actigraphs produce similar activity patterns in subjects with MS and in healthy controls; however, the placement of actigraphs on the wrist is better tolerated. Ankle actigraphs reflect general movement but underestimate upper body activity. Subjective registration of activity level partly matches with objective actigraph measurement. A combination of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ctivity registration is recommended to evaluate the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 of subjects with MS.  相似文献   

18.
2D与3D景观指数测定山区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是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引起景观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景观指数是定量分析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为案例区,比较分析传统2D景观指数和3D景观指数进行植被变化定量测定的差异。研究主要选取了基于斑块面积和周长几个常用指数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层次上,除了分维数指数,其他指数的三维方法计算值显著地高于二维方法计算值;在类型层次上,三维的类型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平均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值显著大于二维的相应指数测定变化值,但是二维和三维平均形状指数和分维指数测定的植被斑块的平均形状变化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景观层次,只有三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结果显著高于二维的平均面积和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结果,其它指数如形状指数、分维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一度指数等测定出两个不同时期的植被图格局变化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主要由于这些指数是采用面积和周长的对数或者比值计算得出,从而缩小了斑块表面面积与平面面积,表面周长与平面周长之间的差异。总体而言,利用二维景观指数在进行定量分析山区植被格局变化时,往往低估了其类型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邻近距离等指数变化量,而三维景观指数得到相对较精确的变化值。  相似文献   

19.
安冉  刘斌  徐艺玫  黎歌  廖力夫 《兽类学报》2015,35(2):170-175
本文通过红外线照相的方法,对发育期的林睡鼠幼鼠进行室内活动规律及行为观察,为充分了解林睡鼠越冬前的能量储备形式提供饲养参考。将鼠密度监测仪固定在饲养笼具上方,24h连续拍照,采集和分析6-9月年龄在10周内的幼鼠各种活动数据。结果显示:幼鼠一天中超过70%的时间都在窝内度过,大部分时间都蜷缩成一团少有动作;在窝外活动时间多在玩耍,如攀爬笼架。用于进食和饮水的时间不超过全天的2%。林睡鼠幼鼠主要活动时间在21:00-07:00,活动高峰在21:00-03:00之间。幼鼠出生3周后开始出窝活动,哺乳期30d后开始采食,5周后幼鼠有交配玩耍行为。随着日龄的增长,活动高峰从23:00提前到21:00,活动时间也逐渐延长,但9周龄后活动时间逐渐缩短,幼鼠的饮水进食时间与其活动的时间长短较为一致。10周体重可达成年体重的70%。研究表明,林睡鼠在夏秋季节基本是昼伏夜出动物。光照是影响其在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幼鼠6周后所需的饲料和水量大于成年林睡鼠,在此期间要注意饲料和水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