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而步行景观系统的友好性应更加强调发挥其应对扰动、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基于韧性原则的社区步行景观设计策略从灾害发生的时序及韧性的作用方式2方面,提出社区在生态韧性、防灾韧性、空间韧性3方面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社区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措施的最新进展及实施效果。方法 对深圳市未实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的TR1区、TR2区以及改革试点地区RE3区共计65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改革试点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P=0.003)、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P=0.000)比例均高于非试点地区,学历及职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2009年改革试点地区双向转诊人次增长率高于非改革试点地区。结论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与举办医院之间在人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韧性的特征角度研究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的变化机制,探究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的时空差异,以此明确城市分区生态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韧性城市生态风险防控的有利途径。从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韧性评估模型,并以杭州为例,评估了其1995—2015年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变化格局,再者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15年杭州生态韧性分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最后,基于FLUS模型模拟了2035年基准和创新创业导向的两种情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评估了不同城市发展情景下的生态韧性水平空间分布情况。基于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1995—2005年,生态韧性低值区域向东北和东南方向扩张,而生态韧性高值水平区域明显减少。2005—2015年,杭州西北部和西部原本存在的中等韧性水平区域也转为低等水平。(2)2015年,城市东北区域呈现低韧性水平-高排污企业密度的集聚分布,说明该区域环境生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比较低,需要加大环境监测和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严防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3)创新创业导向的\"创新天堂\"城市发展情景比基准情景下2035年杭州整体生态韧性水平更高,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前...  相似文献   

4.
基于ArcEngine组件二次开发,对1986-2007年密集时间序列的10期TM和ETM+遥感影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轨迹进行探测,分析了深圳大鹏半岛快速城市化影响下植被覆盖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86-2007年,大鹏半岛植被覆盖动态主要类型包括稳定(a)、稳定-上升-稳定(aba)、稳定-下降-稳定(aca)和稳定-下降-稳定-上升-稳定(acaba),这4种类型的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54%;类型a的分布最广,面积比例达1/3;类型acaba是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代表类型,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规模毁林种果及之后的生态风景林建设等人为活动密切相关;海拔增高、坡度增大有效限制了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使植被覆盖动态复杂性降低;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序特征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显下降和2003年之后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5.
陈晓红  谷岳  潘玮  王颖  牟金明  李悦 《生态学报》2024,44(16):6976-6988
乡村韧性是乡村巨系统的基本属性,构建基于韧性发生学的“抵御-吸收-更新”研究框架,可以为乡村韧性系统持续协调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科学测度与审视黑龙江省乡村韧性“抵御-吸收-更新”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动态响应过程,对于提升乡村系统应对外界复杂多重扰动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黑龙江省2005-2020年的县域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等方法刻画了黑龙江省乡村韧性系统“抵御-吸收-更新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乡村韧性子系统“抵御-吸收-更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大部分处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的阶段。(2)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地形平坦的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地区或靠近主城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域。(3)乡村韧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是“抵御-吸收-更新”三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贡献程度差异较大,更新能力 > 抵御能力 > 吸收能力。(4)更新能力子系统的提升对乡村韧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响应最为显著,是实现乡村韧性系统均衡发展的首要目标;抵御能力与吸收能力子系统的影响程度较小,是实现乡村韧性系统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薛飞  张念慈  夏楚瑜  张健  王楚玥  李淞  周珺 《生态学报》2023,43(16):6810-6823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逐渐变得脆弱不堪,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对城市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以韧性的核心内涵为基础评估城市生态韧性水平,探究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制定分区生态治理制度,是提升城市防范化解生态风险能力的有效办法。从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三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评估模型,以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行政边界、土地利用、重点排污单位、人口等数据为例,评估了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生态韧性空间格局,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分区生态治理进行研究。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进行驱动力分析,探讨社会经济层面对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空间结构上,通州区生态韧性低值区域最多,占比为52.80%,主要分布于通州区北部、东北部、中部偏西及东南部;高值区域最少,占比0.83%,零星分布于偏西部地区和偏南部地区。通州区由于缺乏相对适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受到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东南地区抵抗力弱。同时,近年来降水点的南移使得大量水资源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流失,通州区东南部及通州大运河沿线区域内恢复力呈现出大范围低值水平。(2)通州区中心偏西北地区为副中心的核心地带,呈现低韧性水平-高排污企业密度的集聚分布情况,且生态韧性低值区域主要集聚于新华街、中仓街、玉桥街等区域,说明这些区域的环境生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比较低,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生态危机做出可持续的分区生态治理,增强区域对生态风险的调节能力。(3)结合GWR模型的驱动力分析,城市生态韧性水平主要被城市功能多样性驱动,且城市功能多样性越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越低,在通州区西北部的城市副中心负向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发展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尺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宁波市为例,从市域、所辖县(市/区)、生态系统3个尺度,划分出城市、森林、河流、农田、湖库及海岸带六类生态系统,选定5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宁波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进行了多尺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宁波市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县(市/区)生态系统中慈溪、象山和镇海为亚健康偏向预警水平,主城区(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北仑、余姚、鄞州、奉化和宁海为一般健康水平;(3)对宁波市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海岸带、河流和农田,县(市/区)主要是慈溪、镇海和象山,影响因子主要是海岸带初级生产力、海水综合污染指数、河流水环境质量和农田系统生产力。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重点在农田、河流和海岸带相关方面制定管理措施和开发政策。同时本研究表明,多尺度综合评价方法有助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全面直观认识不同尺度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并具体分析主要的影响因子,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9.
现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及城市群层面,未能深入探究城市内部特征。鉴于此,聚焦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一步探究城市内部的健康分布特征;提出了\"发展水平-服务功能-抵御干扰-自我维育\"四维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框架,并建立了相应的多层级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在分析区县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贡献因子。针对东莞各镇区的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各镇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总体趋于恶化,其中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比东南地区更为明显。自我维育对各镇区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主要瓶颈在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及较低的利用效率。对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城市生态系统复杂的内部特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平衡区域发展、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0.
保护区与周围社区村寨的发展问题是影响保护区安全的大事。本文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基诺族社区巴卡小寨为例 ,通过市场调查和对巴卡小寨村民的问卷访谈 ,探讨保护区与周边村寨的关系问题 ,特别关注村民由于保护区的保护而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的数额。结果发现 ,当地居民可以从保护区中获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济收入 ,2 0 0 1年占总收入的 2 1 2 4 %。但当地村民因为保护区占用土地而蒙受较大数量的机会成本损失。根据调查结果对保护区的进一步管理和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样方调查,对罕见的大鹏半岛\"风水林\"香蒲桃群落的区系组成、外貌、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邻近4个地区的森林群落作比较。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南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1200m2样地中,有维管束植物86种,隶属于44科80属,其中以热带性分布属占明显优势,所占比例为89.33%。群落主要优势种为香蒲桃、乌饭树、银柴、密花树。群落外貌终年常绿,生活型以高位芽为主,占86.05%;通过对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显示,该群落处于增长状态,按照Raunkiaer的频度等级定律,属于A级的种类最多,频度值为52.32。整个群落物种丰富度Magarlef指数为9.65,Shannon-Wiener指数为3.17,均匀度指数为0.71,3个层次多样性格局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大鹏半岛香蒲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高于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深圳南山假萍婆群落和澳门假苹婆群落,但比保护较好的香港黄桐群落和鼎湖山厚壳桂群落低,过度的人为干扰将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深圳大鹏半岛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个100 m×100 m固定样方,分析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垂直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经调查和统计,发现该群落共有植物175种,隶属于66科123属,其中以被子植物为主,共160种,蕨类植物共计12种,裸子植物3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乔木层以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水竹果(Garcinia oblongifolia)和鼠刺(Itea chinensis)为主要优势种;灌木层以藤槐(Bowringia callicarp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和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为主要优势种;幼苗层以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思茅山橙(Melodinus cochinchinensis)和黑莎草(Gahnia tristis)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不同生长型的物种丰富度规律呈现乔木层>灌木层>幼苗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灌木层&g...  相似文献   

13.
深圳大鹏半岛种子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圳大鹏半岛有野生种子植物158科565属952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3科560属946种。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可分为2个植被型6个群系,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有药用:植物636种、观赏植物256种、蜜源植物102种、野生果树86种、纤维植物80种、油脂植物50种、芳香植物42种、有毒植物30种、单宁植物28种、淀粉植物21种、农药植物20种、染料植物12种。在对深圳大鹏半岛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对收集的3 000多号植物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概述了大鹏半岛自然条件和植被组成,讨论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组成、基本特征、科属种的地理成分,并与邻近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系的热带成分占有明显优势,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4.36%和90.82%,并在群落中为优势种,而温带成分分别仅占15.64%和9.05%;与黑石顶区系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2013年5月对深圳大鹏半岛4条主要河流(葵涌河、王母河、鹏城河和东涌河)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利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BI)对河流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在大鹏半岛主要河流的15个样点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5种,隶属3门7纲21科,其中水生昆虫26种,约占底栖动物种类数的74%。但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极不均匀,EPT(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等对水质变化较敏感的类群主要分布于葵涌河的源头及受人为干扰活动较少的东涌河,而耐污能力较强的摇蚊科幼虫、霍甫水丝蚓和颤蚓等则为葵涌河中、下游样点、王母河和鹏城河的优势物种。生物指数(BI)相较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更适用于水质评价。结果显示,除葵涌河源头、鹏城河和东涌河样点的水质处于清洁至轻污染外,其余大部分样点处于中污染至重污染状态。推测大鹏半岛的王母河及葵涌河中、下游河段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已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河流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鹏半岛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采自广东省地岛的土壤混合样品进行纤毛虫定性和相对定量的分析,研究了大鹏半岛土培纤毛虫的群落特点,其群落由42种结毛虫组成,其中包括我国的新记录种4个;主要胡蝶形康纤虫(Cohnilembus vexillarius)、背沟肾形虫(Colpoda henneguyi)期氏肾形虫(C.steinii)、苔藓织毛虫(Histriculus musciorum)、近亲殖口虫(Gonostomum z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大鹏半岛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背景下的植被覆盖动态研究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深圳市1995-2007年的遥感数据以及1996和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轨迹追踪分析和叠图代数计算方法,对大鹏半岛植被覆盖动态类型及其空间分异、土地利用变化结构和格局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覆盖动态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研究区65%的地区植被覆盖发生显著改变,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趋于好转;城市化和商品农业发展是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成因,研究时段内31%的地表发生了用地功能转变;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内植被覆盖发生改变的重要成因之一,约35%的植被覆盖出现退降过程区域与土地功能转变有关;55%的用地功能转变区域因机械干扰导致植被覆盖退化,但至研究期末,大多数退化区域已经进入植被覆盖显著改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大鹏半岛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深圳市大鹏半岛的蕨类植物共有105种,它们隶属于35科、65属。其中含5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 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 ri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鳞始蕨科(Lindsaeaceae)。其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至亚热带为主,分别占总科数的54.26%,总属数的92.86%以及总种数的70.87%。单属科和单种属的比例较高,分别占总科数的54.26%,总属数的69.23%。按生长基质的不同,将大鹏半岛的蕨类植物划为土生、石生、水生和附生四种生态类型,其中以土生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Sandy beaches and their surf zones characterise many of the world's open coastlines. They are important breeding, nursery and feeding areas for many species of fish. Despite the commonness and importance of sandy beach surf zones, the dynamics, space occupancy and diversity patterns of residing fish is in many places poorly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1) characterise the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 11 simple structured sandy surf zones of the northern Baltic Sea and (2) relate variation in fish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to a set of chosen abiotic variables. Using beach seine, weekly or biweekly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t fixed sites at 10 occasions throughout a summer season. A total of 60,006 fish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20 species were recorded. Changes in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mainly driven by the variation of only five species reflecting species-specific recruitment patterns and different spatial responses to abiotic variables. Dominating groups were Gasterosteidae, Ammodytidae and Gobiidae that together formed 86% of the total adult fish catches. Larval numbers were completely dominated by Gobiidae. Multivariate analyses indicated species-specific responses to measure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ost important being a combination of wave exposure, beach slope, bottom roughness, and temperature.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changes in fish abundance on simple structured sandy sublittoral beaches in the northern Baltic Sea are large over the course of a breeding season. It also reveals that variation in adult and juvenile fish are driven by a set of abiot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the fish assemblage structure through mainly species-specific, rather than through generic responses. Unravelling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sandy shore fish community vary in the northern Baltic Sea will help in managing coastal environments that are increasingly being threatened by many anthropogenic stress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